内家拳基础训练: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 张烈
第一阶段:找到“拳感”的基础训练 动作1:面对墙壁,胸距墙十五公分,两脚距离如肩宽,直立站好,两手侧平举,手心向上如托着物体一样,两手的小指触墙,你肘关节的胳膊窝是朝上的。 胸距墙面15公分、双手小指触墙的要求,控制住了你张开的两臂与你身体的相对位置,既不会前伸也不会向后背。你侧平举的两臂不是180度的直线,而是应该保持160度-170度的夹角。这样做是为了在你脊椎骨挺得直直的情况下,你的两块肩胛骨是平贴在你的后背两侧,不会在后边支起来。这时胸大肌是放松的,使你体会到在后背挺得直直的情况下“含胸拨背”。 动作2、保持着这种胳膊窝是朝上的状态,把手心转向地面,这时是两手的食指触墙。 (体验:“含胸拨背”、“虚领顶劲”、“垂肩坠肘” 要记住这个姿势,要从这个姿势中体会到胳膊窝朝上、肘尖朝下就叫“坠肘”。练拳中强调的“坠肘”就是胳膊窝朝上,这时小臂的尺骨挠骨是拧着的。在这种状态下,肘关节不易受到冲击的伤害。同时体会垂肩的感觉,体会到“向上顶头”和“垂肩”是一码事。 通过这个练习使你明白真正的“沉肩”和“坠肘”。 动作3、在动作2的基础上把两只手尽量向远方伸展,注意身体的姿势不可改变,两手食指仍然触墙,贴着墙往外伸,努力的伸,好像两只手要把地球抱住;此时仍努力收颏,顶头,这时你的手指尖会有感觉。 动作3的附加训练:伸展肩的另一种练习方法: 动作4、在动作3基础上把两只手立起来,尽量努力往起立,尽可能使指尖向上挺着劲,掌心向外顶劲,一方面努力把手立成垂直地面,另一方面两手心仍然继续不断地努力向外顶劲,这时手指、手掌、小臂都会产生较为强烈的酸、痛、麻、胀的感觉。 要记住这种感觉,在你今后的练拳过程中,不论是形意拳、八卦拳还是太极拳,始终都要贯穿着这种感觉 第二阶段:找到并记住“拳感” 开始让你面对墙练习是为了有“基准”,可以使动作规范。当你面对墙找到拳感后,就要努力把姿势记住,离开墙,达到随时想做都可以保证动作正确。 当你达到这种程度时,你又会产生一种新的体会,虽然你的“后背挺得特直”和国旗班标兵一样,由于两臂尽力向外伸展,腋窝产生了酸痛感,大胸肌是放松的;虽然后背挺的直直的,但前边不是挺胸而是含胸。含胸是由于两臂尽力向外伸展,并使大胸肌放松,这才使你感觉到不是挺胸而是含胸。 现在你才真正理解了“含胸拔背、顶头、沉肩、坠肘”的真正含义。这些东西又都是从酸、痛、麻、胀而来,虽然很痛苦却有一种美的享受,使你感到舒服,很愿意接受这种痛苦,甚至使你上瘾,从中体会到“痛快”这个词的真正含义,从此对中国传统武术更感兴趣。以后我们把这种感觉简称为“拳感”。 第三阶段:“拳感”成为“本能反应” 当你能做到较纯熟时,即站好后,两臂一伸开,“拳感”马上就来了,而且感觉强烈,直到腋窝。这时你感到除酸、痛、麻、胀外,似乎自己使不上劲了,感到全身很放松。这时你闭上眼睛,似乎是闭目养神。 在这种情况下,让你的伙伴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向你立着的手掌猛推。你突然感到全身为之一震,自己像是铸造出来的一样,不松散,完全是一个整体。这一瞬间,你两脚的感觉最强烈,因为你是一个整体;虽然手被推,但你是站在地面上,所以手接收到的能量最终要消耗在脚与地面的摩擦上。只要你做的对、做的到位,就会产生应有的自身感觉。 你被推时,肩、肘一定不会松散。虽然这时你感到似乎是用不上力量了,很放松,被推时又会感到自己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力量。可以设想,若反过来用此方法向外打击,则是利用全身的质量。你的手臂固定在躯干上就像“坦克车上的大炮”一样——坦克车的大炮能轻而易举地撞倒墙壁,是由于它有非常重的车身。 这时你才恍然大悟“用意不用力”是一种错误的描述。“不用力”是对那些“没有用、处于休息状态”的肌肉进行描述的结果,而忽略了对“有用”相关肌肉群的感受。 实际上,“用于打击”的相关肌肉群,不但不是不用力,而是把力量用到了极限,用到了头。 更有甚者,在“用意不用力”的错误指导下,更发展为练拳时要“大松大软”的说法。 我希望我的学员在亲自实践中,有自己的体会,达到对事物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客观的真的弄明白“力从脚跟起”“用意不用力”的真正含义。 一、预备式:面对墙壁,双脚并齐,使两脚脚尖顶到墙根上,面对墙壁站直,这时你的鼻子也贴在墙上,就这样面对墙壁站直站好。 二、下蹲:若想下蹲,只能是鼻尖贴着墙,膝盖贴着墙向下滑动。两手在身体两侧或背着手,这时屁股要用力向后撅,而且要往上用力翻,使脊椎挺得成反弓形。 博文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