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公十一年

 传统文化网站 2014-01-20

 

【原文】十一年春,滕侯、薛1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2也。薛,庶3姓也,我不可以后之。”

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4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5。君若辱贶6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薛侯许之,乃长滕侯。

夏,公会郑伯于郲7,谋伐许8也。

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公孙阏与颖考叔争车,颖考叔挟輈9以走,子都拔棘10以逐之,及大逵11,弗及12,子都怒。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13于许,颖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14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15。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遂入许。许庄公奔卫。

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16,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17,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18也。”

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19,无置于许。我死,乃亟20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21也,天而既厌周德22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23,经24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25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郑伯使卒26出豭27,行28出犬鸡,以诅射颖考叔者。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王取邬、刘、蒍、邗之田于郑,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温、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隤、怀。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恕而行之,德之则也,礼之经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

郑、息29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30,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31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冬十月,郑伯以虢师伐宋。壬戌,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也。宋不告命,故不书。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32否,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33

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34。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35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36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钟巫,齐37于社圃,馆于寪氏。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不书葬,不成丧也。

【译文】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觐,互争谁是宗族里的大支。薛侯说:“我们先受封。”滕侯说:“我,是周王朝卜正官,薛,是旁支外姓,我不能后于他。”

鲁隐公派羽父向薛侯商量说:“承蒙君主与滕君问候我君主。周国有句谚语说:‘山上有木,工匠就会忖度;宾客有礼,主人就会选择。’周王朝的宗族会盟,异姓排在后面。我君如果到薛国朝见,就不敢与任姓诸国并列。如果承蒙君主赏赐于我,那么希望君主同意滕侯的请求。”薛侯同意了,就让滕侯为大。

夏,鲁隐公与郑伯在郲地会见,谋划征伐许国。

郑伯将要征伐许国,五月甲辰日,在大宫授受兵器。公孙阏与颖考叔争要车辆,颖考叔挟起车辕就走,子都拔出戟就追赶,跑到大路,没有抓住,子都很愤怒。

秋七月,鲁隐公会见齐侯、郑伯征伐许国。庚辰日,迫近许国,颖考叔拿着郑伯的蝥弧旗争先登城。子都拿弓箭从下面射他,颖考叔从城上倒下。瑕叔盈又拿着蝥弧旗登城,向四周挥动旗帜大呼:“君主登城了。”郑国军队于是全部登城。壬午日,全部军队进入许国都。许庄公逃奔卫国。

齐侯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鲁隐公说:“君王说许国不供奉,所以跟从君王讨伐他。许国既然已经认罪,虽然君主有命,我也不敢听闻。”于是让给郑国人。

郑伯派许国大夫百里侍奉许叔居住在许都城东部偏邑,说:“上天降祸给许国,鬼神确实对许君不满,而借我的手惩罚他。我这儿连一两个父老兄弟都不能共享安宁,难道敢把征伐许国作为自己的功劳吗?我有一个弟弟,不能和睦协调,而使他四方求食糊口,我怎么能长久占领许国?我的先生(指百里)侍奉许叔以安抚这里的民众,我将让公孙获来佐助先生,假如我得以善终,上天可能又依礼而改悔对许国的祸害,让许公再来侍奉其社稷。那时只有我郑国对许国有所请求,就象老亲戚一样,都能降阶以相从。不要滋长他族,逼近此处,来与我郑国争抢这块土地。我的子孙挽救危亡不来不及,难道还能替许国祭祀祖先吗?我让先生留在此处,不仅是为了许国,也是巩固我郑国的边境。”

于是就让公孙获居住在许国西部偏邑,说:“凡是器用财货,不要放置于许国。我死后,你们急速离去。我的先君在此建新邑,王室既然已衰卑,周国子孙也日益失去次序。那许国,是周国大岳的后代,上天既然已经厌恶周国的规律,我怎么还能与许国争夺呢?”

君子认为:“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有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行为规范,是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使人民有序,利于后代子孙的。许国无法度而被征伐,归服而放开他们,度量规律而处置,衡量力量而行为,看清时机而行动,不累及后人,可以说是知晓社会行为规范了。”

郑伯让每卒出一只猪,每行出一只狗或鸡,以诅咒射死颖考叔的凶手。君子认为:“郑庄公失去政事的法度了。政用来治理民众,法度用来纠正邪恶,既无规律之政,又无威慑之法,因此就会产生邪恶。邪恶而诅咒,有什么益处呢?”

周桓王拿出邬、刘、蒍、邗的田土给郑国,而给了郑国人苏忿生的田土,温、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隤、怀。君子因此知晓桓王会失去郑国。宽恕而行为,是规律的原则,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纲要。自己不能保有而拿来送给别人,别人不来感谢,不是也应该吗?

郑国、息国有违反的言论,息侯就征伐郑国。郑伯与之战于边境,息国军队大败而回。君子因此知晓息国将要灭亡。不度量规律,不衡量力量,不亲近亲人,没有征伐宣言,不查察有罪,犯这五错而征伐别人,就要丧失军队,不也是适宜吗?

冬十月,郑伯带领虢国军队征伐宋国。壬戌日,大败宋国军队,以报复其进犯郑国。宋国没有前来报告,所以不记载。凡是诸侯有命令,报告就记载,不报告就不记载。出军是否成功,也是一样。即使灭掉一个国家,被灭的不报告战败,取胜的不报告攻克,不记载于简册。

羽父请求杀掉桓公,想借此求得宰相官职。隐公说:“从前因为他年少,我代为授受。我已经派人营建莬裘之地,我已经老了。”羽父害怕,反过来在桓公那里无中生有说隐公的坏话而请求杀掉隐公。隐公从前还是公子时,曾与郑国人在狐壤交战,被俘受羞耻。郑国人把他囚禁于尹氏处,隐公贿赂尹氏而在神主钟巫前祷告,于是就与尹氏一起回到鲁国而建立钟巫的神主。十一月,隐公将要祭祀钟巫,斋戒于社圃,住宿在寪氏家。壬戌日,羽父派盗贼在寪氏家杀死鲁隐公,立桓公为国君而讨伐寪氏,寪氏家有枉死之人。不记载葬礼,因为没有按国君的葬礼进行。

【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712年,周桓王八年期间。主要记述了三件事,其一是滕侯、薛侯争大的问题,鲁隐公派羽父前往协调,说服了薛侯而让滕侯为长。其二是鲁、齐、郑三国联合讨伐许国,取胜后鲁、郑均谦让不霸占许国。其三是羽父派人杀死鲁隐公之事。鲁隐公在位十一年,虽然没有大功,可仍算一个明智的君主。在位第一年,他与宋国人在宿地结盟,开始通好。在位第二年,他在唐地和戎国人结盟,恢复和戎国人的友好。在位第三年,他母亲去世,守丧。在位第四年,他与宋殇公在清地会见。羽父请求带兵会和宋国攻打郑国,鲁隐公不允许,羽父固执请求后而擅自行动。在位第五年,他准备去棠地观鱼。臧僖伯劝谏。随后前往棠地,陈列出鱼而观赏。开始献六人执羽之舞,自此用六佾之舞。在位第六年,他代周王向宋国、卫国、齐国、郑国买进粮食,援助周王朝京城。在位第七年,他征伐邾国,是为了宋国声讨。在位第八年,他和莒国人在浮来结盟,以成就同纪国的友好。无骇去世。羽父请求谥号给他的族人。隐公命令以无骇的字为族氏,即展氏。在位第九年,他断绝与宋国使者的来往。冬,鲁隐公在防地会见齐侯,谋划共同伐宋。在位第十年,他会见齐侯、郑伯于中丘。癸丑日,在邓地结盟,决定出兵日期。六月戊申日,隐公在老桃会见齐侯、郑伯。壬戌日,隐公在菅地打败宋军。庚午日,郑国军队进入郜国。辛未日,郜国归于鲁国。庚辰日,郑国军队进入防地。辛巳日,防地归于鲁国。在位第十一年,他派羽父前往协调,说服了薛侯而让滕侯为长。秋七月,鲁隐公会见齐侯、郑伯征伐许国。取胜后鲁、郑均谦让不霸占许国。冬,鲁隐公有意让位给惠公的儿子桓公,但大臣羽父派人杀死了鲁隐公。通过这十一年的执政,可以看出鲁隐公处事是比较谨慎的,而羽父却是一个轻易就冲动的人。他对羽父的错误没有严惩,所以导致自己反被羽父杀害。

——————————————————

【注释】1.薛:古国名。任姓。祖先奚仲做过夏代的车正,传说为车的创造者。周初分封为诸侯国。战国初期被齐国吞灭。战国时是齐国田婴的封邑,在今山东滕县。《论语·宪问》:“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孟子·梁惠王下》:“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2.卜正: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协助君主进行占卜的官员。《左传·隐公十一年》:“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

3.庶:(shù树)非嫡配所生的孩子,宗族的旁支。《左传·隐公十一年》:“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左传·文公十八年》:“天乎,仲为不道,杀嫡立庶。”《韩非子·八经·起礼》:“分势不贰,庶適不争。”

4.辱:(rǔ乳)谦词。承蒙。《左传·僖公四年》:“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明宗臣《报刘一丈书》:“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5.齿:(chǐ耻)《诗·鄘风·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左传·隐公十一年》:“不敢与诸任齿。”《庄子·天下》:“百官以此相齿。”这里用为并列、次列之意。

6.贶:(kuàng)《诗·小雅·彤弓》:“我有嘉宾,中心贶之。”《晏子春秋卷四·内篇问下》:“施贶寡人,寡人受贶矣。”《列子·力命》:“神医也,重贶遣之!”《说文》:“贶,赐也。”鲍照《拟古》:“羞当白壁贶。”《魏书·世祖纪》:“天降嘉贶,将何德以酬之?”这里用为赐、赏赐之意。

7.郲:(lái)古国名,中国春秋时被齐所灭。故地在今山东省龙口市莱子城一带。亦作“莱”。《左传·隐公十一年》:“夏,公会郑伯于郲,谋伐许也。”

8.许:地名,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战国初期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故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诗·鲁颂·閟宫》:“居常与许,复周公之宇。”《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景公伐鲁,傅许,得东门无泽。”《左传·隐公十一年》:“夏,公会郑伯于郲,谋伐许也。”

9.辀:(zhou)《诗·秦风·小戎》:“小戎俴收,五楘梁辀。”《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群臣大夫诸公子入朝,马蹄践霤者,廷理斩其辀,戮其御。”《仪礼·既夕礼》:“荐车直东荣,北辀。”《说文》:“辀,辕也。”这里用为车辕之意。

10.棘:(jí极)古同“戟”。古代兵器名。合戈矛为一体,可以直刺与横击。《左传·隐公十一年》:“子都拔棘以逐之。”《礼记·明堂位》:“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

11.逵:(kuí葵)《诗·周南·免罝》:“肃肃兔罝,施于中逵。”这里用为四通八达的道路之意。

12.及:(jí吉)《管子·中匡》:“鲍叔、隰朋趋而出,及管仲于途曰。”《左传·隐公元年》:“无庸,将自及。”《论语·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记·项羽本纪》:“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说文》:“及,逮也。”郭沫若《文史论集》:“及同逮,即逮捕之意。此为本意。”本为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追赶上,抓住。这里用为抓住之意。

13.傅:(fù付)《周礼·考工记·庐人》:“重欲傅人。”《管子·五行》:“不夭麑麇,毋傅速,亡伤襁褓。”《韩非子·有度》:“镆铘傅体,不敢弗搏。”《小尔雅》:“傅,近也。”这里用为靠近、迫近之意。14.

14.蝥:(máo)同“蟊”。蝥弧:春秋诸侯郑伯旗名。后借指军旗。《左传·隐公十一年》:“颖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

15.颠:(diān)通“蹎”。《书·盘庚上》:“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书·盘庚中》:“颠越不恭。”《诗·大雅·荡》:“人亦有言,颠沛之揭。”《管子·宙合》:“高为其居,危颠莫之救。”《左传·宣公十五年》:“杜回踬而颠。”《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这里用为仆倒、倒下之意。

16.共:(gōng)通“供”。《管子·幼官》:“置大夫以为廷安,入共受命焉。”《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国语》:“不共神祗。”这里用为供奉之意。

17.亿:(yì艺)《诗·大雅·文王》:“商之孙子,其丽不亿。”《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心亿则乐。”《左传·昭公三十年》:“我盍姑亿吾鬼神。”《国语·楚语》:“亿其上下。”《说文》:“亿,安也。”这里用为安宁、安定之意。

18.圉:(yǔ雨)《诗·大雅·桑柔》:“多我觏痻,孔棘我圉。”《诗·大雅·召旻》:“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左传·隐公十一年》:“亦聊以固吾圉也。”《尔雅·释诂下》:“圉,垂也。”《韩非子·制分》:“而弗能圉禁者,任人而无数也。”这里用为边境之意。

19.贿:(huì卉)《诗·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周礼·太宰》:“商贾阜通货贿。”《左传·文公十八年》:“窃贿为盗。”《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先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国语·晋语》:“假货居贿。”《尔雅》:“贿,财也。”《仪礼·聘礼》:“贿用束纺。”这里用为财物之意。

20.亟:(jí急)《诗·豳风·七月》:“亟其乘屋。”《管子·小匡》:“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管子·侈靡》:“而亟付其身,此所以安之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亟言之。”《礼记·少仪》:“小饭而亟之。”《战国策·宋策》:“欲霸之亟成。”《孟子·梁惠王上》:“经始勿亟,庶民子来。”《韩非子·八说》:“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商君书·更法》:“君亟定变法之虑。”《广雅》:“亟,急也。”这里用为快速、迅速之意。

21.胤:(yìn)《书·尧典》:“胤子朱启明。”《书·高宗肜日》:“王司敬民,罔非天胤。”《诗·大雅·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左传·隐公十一年》:“夫许,太岳之胤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公之胤。”这里用为子孙、后裔之意。

22.德:(dé得)《易·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大禹谟》:“政乃乂,黎民敏德。”《诗·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诗·小雅·谷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诗·大雅·思齐》:“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管子·版法》:“法天合德,象地无亲。”《老子·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左传·隐公三年》:“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庄子·天地》:“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德何如可以王矣?”《荀子·劝学》:“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韩非子·扬榷》:“德者,核理而普至。”这里用为客观规律之意。

23.礼:(lǐ李)《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诗·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诗·小雅·十月之交》:“曰予不戕,礼则然矣。”《管子·五辅》:“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易·大壮·象》:“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韩非子·显学》:“服丧三月,世以为俭而礼之。”这里专指为礼法、礼节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之意。

24.经:(jīng)《易·颐·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书·酒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曰成之。”《周礼·天官·太宰》:“以经邦国,以治官府。”贾公彦疏:“经者,所以经纪为名,故云经。”《管子·参患》:“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易·屯·象》:“云雷,屯,君子以经纶。”《礼记·中庸》:“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孟子·尽心下》:“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荀子·解蔽》:“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字汇·糸部》:“经,经理。”这里用为治理、度量之意。

25.刑:(xíng)《诗·大雅·抑》:“罔乎求先王,克共明刑。”毛传:“刑,法也。”郑玄笺:“无广索先王之道与能执度之人乎?”《周礼·大司寇》:“以五刑纠万民。”《尔雅·释诂上》:“刑,常也。”《管子·心术》:“刑者,恶之末也。”《淮南子·缪称》:“金锡不消则不流刑。”高诱注:“刑,法。”《说苑·政理》:“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这里用为法度之意。

26.卒:(zú足)古兵制单位。百人为卒,卒长亦称百夫长。《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孙子·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27.豭:(jiā加)公猪。《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颖考叔者。”

28.行:(háng)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使卒出貑,行出犬鸡。”

29.息:(xī西)春秋时诸侯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息县北。《左传·隐公十一年》:“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

30.竟:(jìng)为“境”的假借字,边境、国境。《管子·乘马》:“距国门以外,穷四竟之内。”《管子·枢言》:“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则边竟安。”《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卿非君命不越竟。”《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汉书·徐乐传》:“故诸侯无竟外之助。”

31.韪:(wěi)《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韪。”《左传·昭公二十年》:“君子韪之。”《说文》:“韪,是也。”这里用为是、对之意。

32.臧:(zang)《诗·齐风·猗嗟》:“巧趋跄兮,射则臧兮。”《诗·齐风·还》:“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诗·小雅·小旻》:“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诗·大雅·抑》:“未知臧否。”《左传·宣公十二年》:“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这里用为成功之意。

33.策:(cè册)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周礼·春官》:“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著之于帛,申之以策。”《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战国策·秦策一》:“书策稠浊,百姓不足。”《左传·序》:“疏单执一札谓之为简,连编诸简乃名为策。”《乐府诗集·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34.宰:(zǎi)辅佐国君执政的百官之长。《书·伊训》:“侯甸群后咸在,百官总己以听冢宰。”《书·周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谷梁传·僖公九年》:“天子之宰,通于四海。”

35.谮:(zèn)《诗·小雅·巷伯》:“彼谮人者,谁适与谋?”《诗·大雅·桑柔》:“朋友已谮,不胥以穀。”《诗·大雅·瞻仰》:“鞫人忮忒,谮始竞背。”《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公羊传·庄公元年》:“夫人谮公于齐侯。”《韩非子·难言》:“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而不让。”《玉篇》:“谮,谗也。”这里用为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之意。

36.止:(zhǐ纸)古通“耻”。《诗·鄘风·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诗·周颂·敬之》:“维予小子,不聪敬止。”这里用为羞耻之意。

37.齐:(zhāi)通“斋”。《诗·召南·采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管子·轻重己》:“同族者入,殊族者处。皆齐。”《左传·昭公十三年》:“使五人齐,而长入拜。”《论语·乡党》:“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国语·楚语下》:“而又能齐肃衷正。”《礼记·中庸》:“齐明盛服,以承祭祀。”《仪礼·士冠礼》:“齐则缁之。”《孟子·公孙丑下》:“弟子齐宿而後敢言,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这里用为斋戒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