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徕卡 (Leica,1879~)

 李灏 2014-01-25
 
 
 
 
对全球摄影爱好者来说,徕卡和它著名的红色商标已经超脱了器物的范畴,演变成了一种近乎先验的信仰和理念。
 
 
 

巴纳克研制出的35毫米便携相机

奥斯卡·巴纳克在他的工作室

摄影大师布列松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街头抓拍

 
对全球摄影爱好者来说,徕卡和它著名的红色商标已经超脱了器物的范畴,演变成了一种近乎先验的信仰和理念:那张著名的切·格瓦拉头像,出现在数百万表达抗议的文化衫和学生宣传墙上,用的就是徕卡相机的人像镜头,那是一枚90毫米远摄镜头,由阿尔贝托·迪亚兹·古蒂雷兹于1960年拍摄。同样还有1945年时代广场胜利日那个水兵拥吻护士的经典瞬间,记录它的还是徕卡,《生活》杂志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回忆说:“当时我正一边拿着我的徕卡相机跑在他前面,一边侧过我的肩膀往回看。可是没有一张我自己可能满意的照片。突然就在那一瞬间,我看见什么白色的东西被抓住了。我回过头,按下了快门。”

《决定性瞬间》的作者、摄影大师布列松形容说,按下徕卡相机快门的感觉“犹如一个温暖的深吻,一发左轮手枪的射击,一张心理医师的躺椅”。甚至徕卡相机其他琐屑的构造细节也被赋予了某种不可复制的魅力:徕卡取景器因取景框上有一条独特的取景线,细长的白色线条平行于取景框的每一边,能让拍摄者知道拍照范围,但又不仅框取这一秒镜头里的景物,也包含了镜头之外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故事。就是这么千分之一米的差别,却让徕卡的拥护者觉得神圣不已。

追本溯源,这一切的传奇都要归结到20世纪初,一位在德国韦茨拉尔市的“徕兹”光学设备厂工作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OskarBarnack)身上,在当时的器材条件下,他每周末都要带上13到18块干板底片,6个双层底片盒以及一个大大的摄影皮箱,才能出发满足一下自己的小小嗜好,当患有哮喘病的巴纳克吃力地穿梭在图林根的黑森林中,抱怨自己身上的重负已经抵消了大部分取景拍摄的乐趣时,他开始下定决心做点什么了。

1913到1914年间,巴纳克研制出了被称为“原型徕卡”(Ur-Leica)的35毫米便携相机:它有坚固的长方形金属外壳,比一个眼镜盒大不了多少,棱角圆润,黄铜镜头伸缩自如。可以将它放进上衣的口袋。最初的型号在1925年开始量产。至今在徕卡工厂博物馆里还有一台伤痕累累但依旧可以使用的徕卡I型相机,1937年,当豪华飞艇“兴登堡号”着火时,这台相机就在舱内,高温已经将它的镜头前端融化了。1953年,战后复兴的徕卡推出了M3相机,这不仅是一台有史以来最为经典的旁轴相机,其10万次安全快门使用标准即使在今天,也是一个苛刻到极致的水平。这个小玩意儿最终被英国消费电子杂志评为史上最受欢迎的随身物件,力压苹果iPod与任天堂Gameboy。

按照《20世纪德国经济史》作者卡尔·哈达赫的说法,战后新纪元时代,德国工业成功地将自身划分为两个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制造业板块。首先是占据支配地位的中小企业,按照传统德国优质方式制造精密机械工具,以满足自身和其他新兴市场制造业能力的需要。第二个则是那些大型跨国企业,负责贡献高附加值的先进技术消费产品。前者在缩减成本与“外包”生产风行的今日,依旧恪守“德国劳动”的传统美德——直至今日,在距离法兰克福不到5英里的索尔姆斯,徕卡相机一尘不染的厂房里,那些穿着白色工作服、头戴保护发网的女工们和一个世纪前一样,用纤细的笔刷手工给每个镜头的边沿细细描上黑色颜料,工程师也坚持用手工将相机的感光元件CCD嵌入M8的机身内。柯达为徕卡量身定做了这款CCD。传感器由微型镜片覆盖,获得光线从中间到四角的高均匀度,而每一个微型镜片的大小,仅相当于人类的发丝——装配一台相机的整个过程需要大约35个熟练技工工作8小时。直到今天,大部分徕卡相机的精调都是用人眼完成的,而不是通过计算机或者复杂的光学仪器,而如果把一台21世纪初期发售的徕卡MP和巴纳克设计的第一台徕卡35毫米相机放在一起,它们的相同之处会远远盖过不同之处,就像一个年轻人和他的曾祖父。

然而徕卡的传统险些被来自日本的快速流水线制造与大众摄影热情中断,自从索尼在1981年依靠电荷耦合技术推出了世界第一部数码相机MAVICA,短短20年后,数码相机已经生产了1亿台,对于昂贵胶卷成本的桎梏,以及自动场景选择和对焦技术的应用,以及东亚流行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自恋表达,瞬间将摄影变成了某种零技术门槛、低投入高产出的影像狂欢——胶卷的使用正逐渐萎缩成小众的选择,基本是靠专业人员和那些顽固又怀旧的完美主义者在支撑。尼康现在有22款数码单反,尽管在其网站上承诺有“各种各样的胶片单反相机”,其实就只有两款。

在这种情势下,徕卡缓慢的反应,带有某种高傲和不妥协的意味:2006年,徕卡才宣布加入数码相机制造者行列,第一个数码家族成员M8售价为4800美元,且不含镜头,这对任何摄影者来说都是不小的开支,M8也没有采用全画幅传感器,这一点甚至让徕卡的资深“粉丝”重新考虑购买。这种高傲的姿态险些使徕卡在当年破产,从而迫使它不得不“屈尊”与松下联手开发数码相机,并推出了售价只有600美元的D-Lux3这样的低端亲民款,但毫无疑问,一旦拍照者将自己的左眼放近取景框时,触摸到相机机身上的红色徕卡商标,他依旧会感觉到,世界正在急于被自己发现,一如布列松对于摄影本质的阐述那样:“能用这种比画笔更快捷的工具来忏悔,我内心的冒险家感恩不已,要直面世界的伤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