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优”“评先”是中国社会的专利发明、老传统。每年,全国要评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还有全国道德模范,等等。无疑,这些国家级的优秀人才、先进楷模,一般来说真实无误、不会造假,值得人们赞扬和学习。 然而,这种“评优”“评先”之风自上而下刮遍了全国大大小小各个角落,从五省通衢到村庄街道,从行政府衙到公私单位,年年都须评出“优秀、先进”者。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评优、评先”的标准是什么?恕笔者直言:实在找不出有什么过硬的标准,倒是其操作方法颇值得玩味。 试看,什么样的人才够“优、先”的格?什么样的单位才够“优、先”的资呢?首先,必须工作出色、有业绩;其次,群众拥护、民主测评获票多;最后,恐怕就是领导赏识了。可遗憾的是,上述三项对于一个单位内的人来说,对于一个地区里的单位来说,基本上80%的都符合要求。然而“优、先”数量指标没这么多,顶多10%。于是,上述三项条件就演化为下边这样:一、踏实能干,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二、有人缘,不得罪人。三、听上级的话,不乱说乱动。而不符合这三条者,大概也仅占百分之十左右。怎么办?结果便产生了拉帮结派和献媚于领导。再后来,有些单位竟出现了“优、先”轮流坐的怪事。笔者就了解到一个单位:某某被公示为×级别“优、先”,在场观看者全嗤之以鼻:“他若能当‘优、先’,全单位人须先死光!”反映给领导,答曰:“今年轮到他了吗。”为什么要“江山轮流坐”?因为眼下许多事情都与“优、先”挂钩。你要升职吗?得有××级别的“优、先”证;你要晋级吗?须有××级别的荣誉本。 至于哪个市区,哪个府衙,哪个单位能获得哪个级别的荣誉,那是另外一个高深莫测的极其复杂的事情,笔者工作繁忙,无暇顾及,留给谙此道者探讨。结论:如此“评优、评先”何以在国内大行其道?回答只有四个字,体制需要。 |
|
来自: 昵称14385615 > 《书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