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体群体的成功都需要具备三种品质,不管你是哪国人,信什么教(美国各族群分析)

 昵称535749 2014-01-30
译者: 达骜 原作者:AMY CHUA and JED RUBENFELD

发表时间:2014-01-29/纽约时报

当今在美国出现的一些看似非美国化的情况,是因为一些族群比别的族群向上流动的速度(社会经济地位的升迁,译者)要快得多,美国梦得到生动体现而且非常美好。谈这个话题虽然有些犯忌,但某些族群,宗教团体和某些国家的移民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了美国人的总体水平。

印度裔美国人的所得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他们的家庭年均收入约为90000美元,而全国平均水平为50000美元。)伊朗裔、黎巴嫩裔以及华裔美国人也都是收入最高的族群。在过去的30年间,魔门教的信徒成了美国企业界的领袖 ,他们在很多著名的美国公司里都身居高位。这些事实并没有让一些族群“优于”其他族群,物质上的成功也并不等同于生活幸福。但是,对现实有意视而不见从来都不是一个好对策。

犹太人的成功历来都是最让人担忧的,也是最有广泛基础的。虽然犹太人只占美国成年人的2%,但目前最高法院里的法官有三分之一是犹太人;超过三分之二获得托尼奖(话剧和音乐剧的各种奖项)的词曲作者是犹太人;此外,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约三分之一也是他们。

对这种现象最让人感到安慰的解释是,他们不过是一种人为的分类--富有的父母给他们的孩子创造了良好条件--或者是身怀绝技或受过良好教育的外国人跑到了美国。这些因素确实有一定的关系,但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

现在富有的摩门教徒企业家大多都出身卑微。虽然大部分印度和中国的移民都是通过工作渠道来到美国的,但几乎一半的印度移民和一多半的中国移民,来到美国时都没有这些先天优势。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很穷,受教育程度也很低。2013年由罗素塞奇基金会发布的综合数据表明,华裔、韩国裔及越南裔移民的子女无论其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程度如何,都取得了超乎寻常的向上流动。

拿纽约市最好的公立高中,如主要给常青藤大学输送生源的史岱文森高中和布朗克斯科技高中来说,2013学年,史岱文森高中根据标准入学考试,录取了9名黑人学生,24名西班牙裔学生,177名白人和620名亚裔学生。亚裔学生中的许多华人子弟,其父母都是在餐馆打工或干其他体力活儿的移民。

仅根据收入、考试成绩及其他因素就断定某些群体比别的群体能干,就足以在当今的美国掀起一场风暴,甚至要被说成是搞种族歧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实情况实际上已经颠覆了人们长期固有的种族观念。

美国的一些黑人和西班牙裔族群各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某些白人和亚裔族群。从许多西印度群岛和非洲国家来的移民,如牙买加、加纳和海地等,都在美国接受了高等教育,不过表现最突出的大概要算尼日利亚移民。尼日利亚人只占全美黑人的不到1%,但在2013年进入哈佛大学商学院就读的黑人学生中,有近四分之一是尼日利亚裔人;超过四分之一的尼日利亚裔美国人都是大学毕业或拥有职业学位,而只有11%的白人达到了同样水平。

居住在迈阿密的古巴裔美国人,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从普遍贫困实现了相对富裕。到了1990年,在美国出生的古巴裔儿童--他们的父母都是流亡到美国的,很多人来时身无分文--其每年收入超过50000美元的概率是非西班牙裔白人的两倍。三位西班牙裔的参议员全都是古巴裔美国人。

与此同时,某些亚裔美国人族群--如柬埔寨裔和老挝裔美国人--是美国人中最穷的群体,另外就是一些居住在阿巴拉契亚中部以白人为主地区的人。

最重要的是,族群的状况总是起伏不定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精英的财富几十年来一直在缩水。1960年时据报道,第二代希腊裔美国人在调查统计的族群中收入高居第二位。美国各族群的成功通常都会在两代人后就会走下坡路。因此虽然亚裔美国孩子的总体大学入学考试成绩,2012年时要比平均水平高143分--包括比白人学生高63分--但2005年对超过20000名青少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第三代亚裔美国学生在学习上不再比白人学生有任何优势。

族群以这种方式升降起伏的现实,打破了“模范族裔”或族裔的成功取决于先天条件、生物性差异的所有概念。是文化的力量在发挥着作用。

事实表明,就族群的所有差异而言,美国当今最成功的族群都具有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结合在一起造就了成功。第一个是具有优越感--从骨子里相信自己与众不同;第二个似乎正好相反--缺乏安全感,就是总怕自己或自己做的事不完美的一种感觉;第三个是控制冲动的能力。

任何人,不管其背景如何,都可以具备这种我们称之为“三件套”的特质。但是研究表明,某些族群比别的族群能更频繁的吸收这些特点,因此他们能享有更多的成功。

人能同时具有优越感但又缺乏安全感似乎有些怪异。而正是这种不稳定的结合产生了动力:争强好胜,一心想证明自己。再加上冲动控制力--抵御诱惑的能力--其结果就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能理智的不被眼前利益诱惑。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三件套”中的每一条都违反了当代美国人观念里的核心原则。

我们知道一个族群自称有优越感是很让人不以为然而且是很危险的,但是美国最成功的族群都会意味深长地告诉自己,他们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摩门教徒相信自己是“正在蕴育中的众神”,来到世上是为了拯救世界;用历史学家克劳迪娅.布什曼的话说,他们把自己看成是“在道德败坏汪洋大海中的一座道德孤岛。”中东问题专家和许多伊朗人都明确说波斯人有“优越感”。在他们第一次过逾越节时,大多数犹太孩子都会听说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以后他们会被灌输犹太人是讲道德的人,是遵纪守法有知识的人,是幸存下来的人等。

应该是成功动力的缺乏安全感,是美国文化中又一个让人厌恶的事。感到力不从心时应该受到关怀甚至去接受治疗;父母有意给孩子灌输不安全感简直是匪夷所思。但是,美国正在崛起的族群都有极强的不安全感;而且有意无意间,他们会把这种意识灌输给自己的孩子。

由社会学家鲁本.琅勃主持的一项对5000多名移民家庭孩子进行的研究,其主要的发现是,这些孩子出于要报答父母的付出这种急迫的责任感,会多久一次想到自己“要积极上进”。大量的研究,包括由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维维安.路易所做的深入实地考查,都表明华裔移民父母经常会给孩子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为什么只得了99分?”),让孩子感到“家门荣辱”都担在他们身上。

 

 

相对而言,研究发现美国的白人父母,则更多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让他们树立自尊心。“你真了不起。妈妈爸爸从来不想让你为任何事操心”和“如果你学习成绩不好,你会让全家人失望,以后会在大街上流浪”,这两句话有天壤之别。一项对数以千计的高中学生进行的研究发现,在所有族群中,虽然他们的学习成绩最好,亚裔美国学生的自尊程度最低。

而且,作为社会非主流群体中的一员--美国最成功的族群在某种程度上都属于非主流--本身就会造成不安全感。移民担心在一个陌生的国度能否生存,经常会把生活漂泊不定的感受传输给孩子。因此共同的信念就是:他们可以抢走你的家和生意,却永远抢不走你受的教育,所以要努力学习。新移民和宗教少数群体可能还会遭受嘲弄和敌意。在卡斯特罗上台后逃到迈阿密的古巴人曾报告说,他们在一座公寓大楼上看到一个标语上写着:“古巴人和狗不得入内”。在2012年总统选举期间,摩门教徒们不得不听媒体把米特.罗姆尼帅气的儿子形容成“让人感到恐怖”。和优越感结合在一起,感觉受到轻视或嘲笑可以变为一种强大的动力。

最后,冲动控制也和当代的文化格格不入。大量的书籍和令人愉悦的电影都在鼓吹及时行乐的好处,把那些控制自己欲望的人说成是不懂得珍惜眼前的快乐。主流文化唯恐对孩子提出过多限制和要求会损害他们的幸福。相比之下,美国那些最成功的族群对孩子幼年的看法却截然不同,包括孩子很小时就要养成守规矩的习惯--至少在他们的族群上升期他们是这么做的。

在孤立的情况下,这三种品质的任何一条都是不够的。单独的话,优越感会造成自满;单纯的不安全感非常有害;冲动控制会产生禁欲的倾向。只有这三者结合在一起时,才会产生动力以及托克维尔所说的“渴望进步。”

无需赘言,成就大的族群并不会把这些品质都灌输给他们的所有成员。他们无需这么做。如果全国平均每20个人里能产生一个成绩突出的人,那么一种文化如果能在10个人里造就4个成绩突出的人,其整体的成就就异乎寻常了。

但是这种成功是有代价的。这三种品质都有其自身的缺陷。冲动控制能消弱享受美丽、宁静和自发快乐的能力。缺乏安全感的人会感觉自己从来都不完美。作家谭艾美回忆说:“我从小就以为自己永远都不会让父母满意。”“这是一种非常恐怖的感觉。”近年的研究表明,亚裔美国青年承受的压力比较大(但是,虽然媒体报道的情况相反,其自杀率却比较低。)

优越感比较容易引起反感。从历史上看,一个群体号称自己优越很容易招来杀身之祸,引发战争和种族灭绝。当然,一个群体的优越感在被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少数族群,用来当作反对大多数人对他们的偏见和敌意的武器时,罪恶感会少些,但族群的自尊或宗教狂热很容易把这些都转变成自身的狭隘。

即便在作为成功的动力发挥良好的作用时,这三个品质的结合依然可能会有局限性--恰恰是因为它要促成的那种成功的原因。一心追求物质成功的人,很容易变得过于专注名望和金钱,太过关心自身价值的外在表现。

美国的少数族群要保持优越感并非易事。在大多数历史阶段,美国都使用了一个国家能用的所有手段,给非白人少数族群打上了低人一等的烙印,特别是对黑人更是如此。非洲裔美国人一直都在对这些不实之词进行反击,但其阴影依然难以挥去。

非裔美国人当然不是铁板一块:正如诗人及耶鲁大学教授伊丽莎白.亚历山大曾经写过的那样:“不是一个、十个或一万种人。”美国的黑人遍布于所有的社会经济层面。但是说唱艺人,音乐制作人及企业家--吹牛老爹肖恩·康姆斯下面这段话无疑代表了许多人,他说:“如果你研究过黑人历史,你知道事情都很负面。就好像说,没问题,我们是奴隶,所以我们要挨鞭子,被水龙头冲,还有民权运动,我们是美国流氓,因此我受了刺激才要展示出我们闪亮的一面。”

文化从来都不能决定一切。个体可以挑战最主流的文化而书写自己的篇章,就像詹姆斯那样。他们可以创造引以为荣的故事来抵消那些主流对他们族群的描述,或者把这些描述彻底推翻。在任何一个特定家庭里,一个很强势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是一位老师,都可以培养孩子的这三种品质。当你不能利用更多渠道的文化资源,没有榜样或和你在一起的同伴带来的压力,而是每天都要忍受媒体连篇累牍对你的族群负面报道时,你自己独自来做这件事就会难得多。

但是如果说缺乏实在的群体优越感,是造成非裔美国人大量贫困的原因则是十分荒谬的。真正的原因只需要再重复一遍:这包括奴隶制度、制度性歧视、不能胜任教学的学校、雇主不提拔他们、单身母亲以及美国现在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年轻黑人都在蹲监狱、等待受审或在服缓刑或在假释期。群体缺乏优越感也没有阻碍任何个体黑人获取成功。它只是制造了一个额外的心理和文化障碍,而美国那些最成功的族群没有这些问题罢了。

同时,如果一个族群的成员学会了不相信这个社会,如果他们不相信像他们这样的人真能取得成功,他们就不会有控制冲动的动机。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用一种新方式重新做了一次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一开始先忽悠孩子一次--大人答应给他们一套新彩笔玩,但一直都没给--所以孩子们几乎都“没通过”考验(直接拿走了第一块糖而不是等15分钟再得到第二块)。相比之下,当大人践约时,大部分孩子都能经受住考验(等15分钟后再得到第二块糖)。

造成贫困的相同因素--歧视、偏见,减少的机会等--能消弱一个族群文化中有利于成功的力量。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贫困就会变得更为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下更大的决心,有更多的动力或者需要一个更加优秀的人,才能冲破这种禁锢。

当然一个像常说的含着金勺子出生的人不用努力、没有不安全感或不用守规矩也可以长大后变得很富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一个族群可以这样把财富代代相传,但这种情况以后可能会减少)。在一个等级刚性不断增强的社会里,父母的财富显然有利于后代的成功。

但是,具有我们所描述的文化内涵的族群,他们在当今美国所具有的优势,都源于那些造成很多美国穷人机会减少的同样因素。不断减少的蓝领工作岗位,以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高等教育所带来的更多收入,让那些过分给个人施加压力,特别是给孩子施加压力的族群占了很大的便宜,让他们超过别的族群,并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眼前的幸福。

好消息是,这些族群的超常成功并非是由于某些神奇的基因所致。也不是因为他们所独有的所谓五千年“教育文化”。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是由每个人都可以具有的三个品质的强力驱动造成的。

培养这三种品质的办法并非那么简单,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做的--这要经过勤奋努力。需要把能力变成努力工作,要把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能力变成个人优越感的源泉。这种优越感并非某一族群或宗教团体所独有的。这是一个人用自己的意志力获得的骄傲感。

看看索尼娅·索托马约尔的故事,她出生在一个父母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家庭。她在感人的自传《我热爱的世界》中写道,她爸爸是个酒鬼,而她妈妈的“对付办法就是避免在家”和他呆在一起。但是从八岁就开始打疼痛的胰岛素针治疗糖尿病的索托马约尔法官,“老天却赋予”她“顽强的毅力。”刚上学时她并不拔尖,但在四年级时她做了一些“非凡之举",主动去向班里最好的一位女生”请教怎样学习。”很快她就开始得高分,几年后她报考了普林斯顿大学--尽管她的辅导老师建议她去考“天主教大学。”

这个例子不是说“看啊,在美国要走出贫困很容易。”恰恰相反,索托马约尔法官的故事,正好说明一个人要去克服自己面临的困难,需要付出怎样超人的努力。

但是,研究表明毅力和主动精神都是可以学会的,特别是那些小孩子。这印证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郝克曼的观点,即对弱势群体投入的教育支出,最好花在对儿童的早期干预上,从学龄前就开始,这时候孩子最有可塑性。

美国自身就是在建国时具有“三件套”品质的国家,对自己的与众不同信心满满,有要向贵族化的欧洲证明自己的强烈愿望( 托马斯.杰佛逊曾给巴黎送去一具巨大的麋鹿尸体,用来证明美国的动物要比欧洲的大)以及清教徒传承下来的控制冲动的能力。

但是成功和权力有可预见的作用,能消除不安全感和他们继承下来的自制力。但到了2000年,我们就只剩下了优越感,其本质不过是一种狂妄自大,造就了追逐权益和及时行乐的文化。因此,近年经历的几次磨练--没有打赢的几场战争,金融危机,中国的崛起等--让人始料未及地出现了一个有益的结果:不安全感的回归。

那些谈论美国“衰败”的人都忘了这个关键问题。每当美国与逆境奋争并向世界展示其勇气时,都是美国的最佳时期。不管是好是坏,美国现在还有这样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