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州商帮”在苏州

 风雅苏州 2014-02-10

广东商人在苏州的商业活动,最早在明代已经开始。贸易商品主要以广东各地的特产展开,如东莞商人将莞香贩运到苏州销售,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每岁中秋夕,以黄熟彻旦焚烧,号为熏月,莞香之积阊门者,一夕而尽,故莞人多以香起家。而新会商人以贩运葵扇闻名,顾禄称山塘数十家扇肆中的芭蕉扇叶“多贩于粤东之客”。广东新会盛产葵叶,新会商人将其贩至苏州,因而在山塘桥东建有冈州会馆,俗称“扇子会馆”。当时潮州的三种著名产品远销苏州一带,一是“潮白”,即蔗汁熬成的白糖,二是“潮蓝”,即染房使用的蓝色染料,三是“潮黄”,吸水烟用的皮丝烟。

潮州商人在苏州的经营活动是从海运开始的,澄海举人黄蟾桂曾记载嘉庆十四年(1809年)一天红头船出发的情况:“潮州澄海县有60多艘红头船(1684年,清政府海禁终结,所有的船要编号并船头涂色区分:苏州黑色,浙江白色,福建绿色,潮州红色。潮州商船因此又得名“红头船”),各装糖包满载,每船或三千包,或四千包,连船身计之,一船值银数万,将往苏州、上海等处。“乾隆《澄海县志》记载:“候三、四月好南风,租舶艚装货糖包由海道上苏州、天津;至秋东北风起,贩棉花、色布回邑。 ”又记:“每当春秋风信,东西两港以及溪东南关、沙汕头、东陇港之间,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计。 ”光绪《潮阳县志》记载乾隆中期潮阳县令李文藻《劝农诗》中写有:“岁岁相因是蔗田,灵山脚下赤寮边。到冬装向苏州卖,定有冰糖一百船。 ”在红头船商人的贸易循环圈中,苏州居于重要的中间环节,他们以潮糖换苏杭丝绸布帛,又以苏杭丝绸布帛换东南亚大米,苏杭丝绸布帛成为十分重要的中介商品。苏州因此成为潮州红头船商人的一个客居中心,一部分商人滞留苏州,开设铺号,潮州旅苏商人因此就越来越多。由于两地贸易的频繁,潮州妇女服装也渐染吴风,乾隆《潮州府志》卷十二载“潮州妇女妆束,以航海往来苏松间,相仿者多。 ”应该说,明清以来,潮州商人在苏州地区经商已蔚然成风。

潮州人来到苏州后,客居他乡,往往受到地方官府和他帮商人的欺压,迫切需要一个组织沟通商情,凝聚群体力量,保护商人利益。于是康熙二十一年,潮州府属八县旅苏商民成立苏州潮州会馆,康熙四十七年又于苏州上塘义慈巷西首重新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潮州会馆楼。至今,这座会馆历经3个世纪,见证了清朝的盛世、国土的沦陷、国民的奋发、新中国的和平崛起。苏州潮州会馆是现存全国各地潮州会馆中保存最完善最富丽堂皇的会址,据史料记载,当年楼宇恢弘“列楹五层,为殿者一,为阁为台者一”。会馆门墙高10米,宽28米,像这样能集几万两白银筹建苏州古式建筑的会馆,在苏州90多所会馆、公所中,绝对是首屈一指的,也可见证潮商在苏州的巨大业绩和经济实力。每逢年岁节日,潮州商人踊跃趋附,在此“敬设歌台灯彩,宾朋叙会,饮爵献酬”,会馆内设有大厨房,并从潮州聘请名厨掌勺,精煮潮州菜肴。

潮商是苏州府的纳税大户,因此在苏州官府的有意安排下,潮商得以两度参加迎接乾隆皇帝圣驾的活动。乾隆十六年(1751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乾隆皇帝从京师启程南巡,途经苏州上塘,潮商搭建彩棚,设立香案,“跪接”圣驾于会馆门外。《馆记》载:“乾隆十六年,恭逢皇上南巡,翠华临莅,适经上塘,诸商跪接于门外。”乾隆皇帝对潮商格外施恩,“天颜温霁,赏赐彩缎二十匹。”潮商“感沐鸿恩异数,舆情鼓舞。式廓日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皇帝再次途经苏州,《馆记》载:“恭届銮辂重临,敬设歌台灯彩,众商踊跃相将,输承欢乐。”苏州潮商两次迎驾南巡,提高了潮商的声望,会馆的规模也因此进一步扩大,实力更加雄厚,截止到乾隆四十九年,潮州会馆在苏州拥有的祀产计市房9所、房屋5所、行楼3所,全部房产值银29664两,每年租银1445两。

苏州民间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在虎丘山塘一带,如果问路的话,你可以听不懂苏州话,但是一定要听懂潮州话,因为那里的潮州人实在太多了,并且很多潮商就是从苏州开始发迹的,潮州小子到外面闯世界,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但只要能说家乡话,就能够得到同乡前辈的无私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