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哀郢》——兼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

 yingdd123 2014-02-10

          伤《哀郢》

                  ——兼谈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

正如篇名《哀郢》所点出来的,本文一个“哀”字紧扣全篇,是全文的脉络所在。郢原为楚国国都,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王仓皇东逃。放逐在外的屈原闻此消息,悲痛国都的沦落,感怀自己的身世经历,更对国破后人民悲惨的生活境地无比哀伤。面对着郢都的方向,屈原百感交集,将满腔悲愤发泄在传世名篇《哀郢》上。

屈原哀国都的陷落战火的无情,“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哀人民四处逃难流离失所,“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哀自己无辜被放逐的经历,“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哀国都故园的可望不可及,“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他更哀国君的无道昏庸与小人的阿谀奸诈,“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他对国家爱得深沉却得到误解,他斥责阿谀之辈却遭到小人的诬陷,他满怀救国救民的济世之豪情,却不断被放逐到偏远荒蛮之地。终于,国破了,他生于斯长于斯一直深深挚爱的郢都,在秦国虎狼之师的践踏下划为一片废墟,望着郢都那高高的楸树,他的泪水滚滚而下。他在悲痛中驾舟东下,顺水漂逐,不知往哪里去,不知他的归宿在哪里。楚王领着一班失魂落魄的文武大臣奔向陈城,而他却不能跟随前往,只能日复一日地哀痛“故都之日远”,眼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在一班弄臣的玩弄之下逐渐沦落,他纵使有心报国却无能为力,他的哀恸滴在江上,洒在林间,化作篇篇滴血的辞赋。

屈原被谗见逐。此前他担任“左徒”,“入则与王共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实际上肩负着楚国内政、外交的重任。他在政治上对外主张连齐抗秦,对内改革楚国腐朽的政治制度,限制旧贵族的特权,力求挽救人民于奴役压迫之下,挽救楚国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这样一位“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的爱国士大夫,却最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其中的落差与痛楚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

屈原洁净的眼里容不下沙子。他无法与一群无能势利的小人共事,无法看着天下苍生贫穷困窘而自己却歌舞升平纵情欢乐。他忧思国家的前途命运,暴秦的兵锋逐渐逼近楚国,他的心里怎能安心;连年的烽火让百姓流离失所,作为楚国主政的官员,他又怎能原谅自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在心里为楚国感到深深的忧虑。而现实中的楚国大臣们,各个荒淫享乐,居庙堂之高而无所作为,反而勾结外国,鱼肉百姓。这浑浊的世态,让屈原感到深深的痛苦。“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当楚王听信谗言放逐屈原后,他更失去了改变这种朝廷乱局的机会。从此,他只能行走在南方山野水泽之间,说些没有人听得懂的话,做些外人觉得莫名其妙的辞赋。他的痛苦,有谁能懂?

    几百年后的司马迁欣赏他,理解他。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赞扬他“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甚至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自《史记》以后,中国文人对屈原几乎都是怀着敬仰与倾慕的感情。屈原开一代浪漫主义创作文风,在人品上更被认为是文人的楷模,是忠君爱民心系家国的典范。

古代中国文人的家国情怀,都与屈原或多或少有些共鸣。

早在《诗经》中,就有“黍离之悲”的歌谣,据说,这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且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屈原的《哀郢》,也是吟唱国破家亡之痛,饱含着对故都的深深感情。

    中国人心中原始的那片家国情怀,究竟来自何处呢?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故园总是充满了长长的回忆与悠悠的遐想。中国人安土重迁,对于故乡总是有难以割舍的情结,游子少年离乡,却总忘不了故乡的牵挂。晚年必定叶落归根。即使葬在他乡,那坟头也一定要朝着故园的方向——狐死必首丘啊!《世说新语》记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丢失了故国,就仿佛把灵魂的寄托丢失了一般,尽管“山形依旧枕寒流”,这山却不是那山,这水也不是那故乡的水了。也正由于故乡山水的强烈吸引力,邱迟凭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寥寥十六字,就把仕魏的陈伯之召唤到南朝旗下。无他,唯有对故乡的思念耳。

    地理上的乡土令人思念,文化上的家国更是缠绵淳厚的记忆。王国维与其说殉清,不如说是殉那个文化故国。明末的复社诸君子,即使是秦淮脂粉仍有血溅桃花之壮,无非是对明朝文物的深深眷恋与不舍。久居海外的华侨,偶尔看到汉字听到中文,都会激动莫名。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文化上的家国总让人内心深处产生一种不经意的悸动,它如美酒般醇厚悠长,意味无穷。

   《哀郢》哀郢都之沦落,哀楚国之倾覆,哀人世之无常。屈原把家国的覆灭与自身经历结合起来,更显哀痛。他不肯同流合污,“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他抱着对楚国最深沉最炽热却也最无奈最悲恸的感情投入汨罗江。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人的歌声渐渐远去。屈原的身后,是无数中国文人追随的脚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