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遗教三经

 老樟xy67896789 2014-02-18

           佛遗教三经    

    《佛遗教经》、《佛说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三者合而为《佛遗教三经》。汗牛充栋的佛经之中,佛遗教三经为三部难得的通俗易解,感人肺腑的经文。三经莫不如长者之娓娓长谈,恳切而实在,平易近人。三经为佛陀临终所说法,即将入灭的佛陀,恰如一轮明月,高悬在天,其临终慧语亦如皎洁月华,柔和静美,使人于悲恋之中,沫春风之教,受益无穷。
  初读佛遗教三经,即深为所动。历经人世沧桑后,再聆听慈悲佛祖这淳淳教导之语,不禁潸然泪下。佛陀先知先觉,自觉而觉人,留此遗教,接引后昆,真是我辈之福。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佛遗教三经对滚滚红尘,可谓知之甚深,千百年来,人世间历经轮回,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依旧不变的只有人性。读此三经,令人不禁浩叹号为高级智能动物的人类之愚痴,竟能历经千百年而一成不变,真不知人类的文明,究竟进化到哪里去了!今世众生的贪嗔恚痴,与两千年前的先民们,也没有多大区别。一叶障目,终生生活在痛苦的无明之中。这真是对人类智慧的一种莫大的嘲讽。
  佛遗教三经,一洗诸经之晦涩难懂,灭度前的佛陀,功德圆满,大智圆融,所说诸经言简意赅,三部经,短者如八大人觉经不过数百字,长者如佛遗教经亦不足三千字。三经乃佛之遗教,最后垂范,字字珠玑。据说佛陀因吃了最后乞食所得的菌茸,而身患重症痢疾,痢血不止,几近于死,八十老僧,临终患病,身衰力竭,垂范说法,此情此景,非常动人。
  犹记自己当年初学佛,即不可一世,心慕戒定慧,戒、定未曾修得半毫,便直奔“慧”字而去,颇好禅宗,常常自以为能够顿悟而沾沾自喜。岁月弄人,现实无情的嘲讽了这种虚假的“悟”,是非场中,几度滚爬,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资质,粗浅不堪,还是得从“戒”学起,没有戒律的护持,所谓的慧,不过赵括纸上的兵,好看不中用,一经考验,便溃不成军。
  有了此番历练,重读佛遗教三经,佛陀的音容笑貌,宛然显现眼前,对佛陀一再强调的戒律,油然而生信服之心。便是学戒,没有一定的根基,也是不得其门而入的。相当初,抛弃持戒,妄谈般若,何其浅陋乃尔。

    “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理解佛陀的这话需要阅历。有知者方会有畏,不经历世事,就很难知道天高地厚。
  最能蒙蔽人心的,莫过于爱和欲。贪嗔痴恚慢疑,种种陋习,追根溯源,都起因于爱与欲。所以佛陀说,人倘若没有修炼到离欲阿罗汉的果位,不应轻易相信自己的“意”。离欲阿罗汉,乃能断欲去爱者。断欲去爱,则一切滞碍皆与我无缘,能照见五蕴皆空,不至于因为无明迭起而影响自己的判断力,这时候方能相信自己的“意”。‘汝意’即‘我见’,在没有破我见之前,不要执著我见。我见障道。障道之我见,乃无明中所见。破除无明,则有合道之见。合道是明心见性,归于自性;自性具足,法身圆应。人本有佛性,是人障于相对之象即二方,不识完满本性。人能不二,即是自性觉者;不二法门,教化众生成佛。圆修定慧,圆悟涅槃;不二有二,二方归圆。障者障于方,“方主幽,圆主明”,二方在圆内,就破除无明而得圆明。圆通本根,圆定发明;三谛圆融,妙道圆成;圆彰法界,圆满报身。
  传真佛法,以圆来化;化而成圆,立圆成佛。佛法大兴,大化流行,圆化在心,圆化在行;知行不二,圆化得圆。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多数人的心中都有各种各样的障目的叶子,贪婪、意气、虚荣、偏见等种种潜伏的“心贼”,无时无刻不在把人拉向深渊。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坚持正见,无异于缘木求鱼。
  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多半是咎由自取,四处寻觅后悔药,不如将祸作福,降伏自己的心魔,斩断自己的种种不应该之爱与欲。人人有道清凉之门,钥匙就是自己的心,是随时可以开启的。一朝抛弃种种虚妄的爱欲,虽入尘世,亦能如清风过大岗,不染尘埃。

    一日将尽,生命之舟又向前驶进了一步。是日已过,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再次提醒自己要忏悔。
  自学佛以来,每日最宁静的时刻,就是诵经。近来的时日,都是在诵读佛遗教三经中度过。即将入灭的佛陀,在苦痢缠身的时刻,淳淳教诲,留下这悲悯众生的遗教三经,接引后昆。八十老僧,反复叮咛弟子们要以戒为师。遗教三经,平易近人,言简意赅,却令人无比感动。无怪乎能渡尽一切应渡之人。
  婆娑烛影,使人剔然警醒,过往所作一切诸恶,纷纷涌上心头。身心意所犯种种罪愆,令人惭愧无地。深自反省而仍然无需忏悔的人是幸福的,假如这种反省是在足够理性而又不失良知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切诸恶既作,不能使不作。时光无法倒流,岁月总多遗憾。风雨过后,百孔千疮的,又岂只是这外在的世界?佛祖慈悲,赐我辈以超越尘世的空灵,拾回那无贪无欲之心,得以超脱生死,跨越功利的束缚,外面或者仍然波澜壮阔,此心已然平静如镜。日复一日的忏悔,终于可以让人少犯过错,远离是非。持戒精勤是一切解脱根本,不持戒而求解脱,无异于缘木求鱼。戒、忍,这两个词的含义古今大有不同,如果按现在的理解来实行戒、忍,人人都是外表宁静而内心愤然,这并不是事实,依此而作远离真实“若在家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这是在家总愿、是纲领,在家最忌讳的事情就是用各种“醍醐”逼迫众人享用,这不是佛教,这是理学。若能容忍所谓末世众生,此为一事真忍,此为在家真戒。我读遗教经,中心在这句上:“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亲身的经历,印证了忏悔是人脱胎换骨的法宝利器。锋利的性情,在忏悔中日渐柔和;愚钝的自我,在忏悔中得沾佛陀智慧的雨露;曾经烦嚣无比的内心,在忏悔中一日比一日平静。忏悔,能令人更深刻的体味到佛陀的大慈大悲。
  悲恋入灭的佛陀,悲恋这仁慈的大师,留下的一盏智慧明灯,普照众生,这一照,就是两千多年。

    来日有空,就这三部经写点心得,末学不敏,不敢妄言明道,但愿能抛砖引玉,引来诸位师兄大德金石之言,启末学愚钝之智,诚末学三生之幸。

                  《佛说八大人觉经》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以说明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佛弟子须观察体会八大人觉,以作自觉、觉他之修行。本经之八大人觉系指觉世间无常、觉多欲、觉心不足、觉懈怠、觉愚痴、觉贫怨、觉欲过患、觉生死。八大人觉在阿含经典、佛遗教经、成实论中均广有论说,其顺序、名称虽异,然旨趣则同。

  

    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简称《遗教经》,又名《佛垂涅盘略说教诫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是佛陀释迦牟尼一生弘法言教内容的概括总结,是佛将入涅盘前对众弟子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也是佛留给后代所有想离苦得乐者的得度因缘。
  此经倍受历代僧俗大众乃至帝王的推崇,唐太宗颁行敕令以护持佛法、弘阐圣教;宋真宗挥毫作序为雕版流通、宣扬法奥。世亲菩萨著作《遗教经论》,从七个方面阐释教诫深远意义,在佛教界具有广泛深刻影响。汉地作注之古大德代不乏人,明·藕益智旭大师之《佛遗教经解》最值得捧读。书圣王羲之、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南宋大书法家张即之所书《佛遗教经》字帖,冠绝古今,各领风骚,受历代知识分子推崇、珍爱,被无数书法爱好者观赏、临摹。
  若想修道成功,若欲超脱轮回,就要以戒为师,就要修身口意,就要诵习本经。此经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字字珠玑,韵味无穷,译文经罗什大师推敲锤炼,故而词达意顺,古朴典雅,朗朗上口,耐人吟咏。为出家在家佛教徒之行动指南,亦为各行各业求知者之闲暇珍玩。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墬于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心为本。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当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者,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则无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则于我法中,能得解脱。若不尔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是故汝等,当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虽是肉眼,而是明见人也,是名智慧。
  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当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大悲世尊,所说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当勤而行之。若于山间,若空泽中,若在树下,闲处静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当自勉,精进修之,无为空死,后致有悔。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汝等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毋得怀疑,不求决也。尔时世尊,如是三唱,人无问者,所以者何?众无疑故。时阿免楼驼,观察众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世尊!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
  于此众中,所作未办者,见佛灭度,当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闻佛所说,即皆得度。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若所作已办,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
  阿免楼驼虽说此语,众中皆悉了达四圣谛义。世尊欲令此诸大众皆得坚固,以大悲心,复为众说:‘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
  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亦名《孝明皇帝四十二章》,中国所译最早的佛教经典,传为汉明帝时竺法兰、迦叶摩腾译,成书于汉永平十一年。一卷,共四十二章,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经文。摄集大、小乘而成。其宗旨在于奖励梵行,明沙门250戒,离恶行之过失,教人克伐爱欲,证成阿罗汉果。
    佛经因从外文译入,大多难解,本经为中国所译最早的佛典,取自诸经,条分缕析,可算是“修行速成”之书,多用譬喻,以人间之事告诫世人远离人间之欲,戒除人间之爱,想从佛处借来慧眼,且来读经。
    现存版本大别可分三类:高丽本、宋真宗注本、宋守遂注本,今流传者多为宋守遂注本。高丽本近于原本,宋真宗注本及守遂注本俱失真,而守遂本篡改尤甚。高丽本文字质朴,内容虽然简单,但条理清晰,自成体系,可见原本当来自印度。现代还有丁福保《四十二章经笺注》等。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於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二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瞋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圣不可毁,祸必灭己。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千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劫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佛言:大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佛言:人随情欲,求於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佛言:财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佛言:人系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於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言:爱欲莫甚於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天神献玉女於佛,欲坏佛意。
  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乃可信汝意。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於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於爱,何忧何怖!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境前,破灭众魔,而得道果。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闻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闻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
  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