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lz

 爱和脑学习 2014-02-19

追问抑制性神经元起源

转发至
  本报讯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顾泳)复旦大学昨天传出消息:该院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振纲教授率领博士组成的课题组,历经三年多攻关,发现同为灵长类的人类和猕猴“大脑皮质抑制性神经元”均起源于胚胎时期的基底神经节隆起部位。这一新发现推翻了科学界长期认为的“抑制性神经元来源于大脑皮质”说法。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刊物《自然神经科学》上。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由上百亿个神经元组成的大脑,堪称人类最复杂的器官。科学家们的早期研究发现,大脑皮质(即大脑表层)主要由两类神经细胞构成,一类是兴奋性神经细胞,一类是抑制性神经细胞。正常情况下,两类细胞会互相自我调控,使大脑处于兴奋和抑制的动态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导致大脑疾病的发生。

  那么,大脑皮质抑制性神经细胞究竟源于何处?科学家们一度以为,大脑皮质本身可以产生抑制性神经细胞,然而,由杨振纲领衔的课题组的研究却显示:大脑皮质本身几乎不产生抑制性神经细胞。课题组通过观察灵长类胚胎和成年大脑内多种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综合脑片离体培养、实时影像观测等,终于发现大脑皮质抑制性神经元竟源于胚胎时期的基底神经节隆起部位。基底神经节部位远离大脑皮质,抑制性神经细胞又是怎样才会“转移”到大脑皮质的呢?课题组追根溯源后发现,抑制性神经细胞具有远距离迁移能力。它们通过“长途跋涉”抵达大脑皮质,最终“定居”下来,并与兴奋性神经细胞整合形成神经环路。神经环路运转平稳与否,是大脑发挥正常功能的重要基础,也正是这一环路,最终起到维持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的动态平衡。

  业内专家评价,来自复旦大学的课题研究,为缓解癫痫、帕金森等脑部疾病带来全新思路。记者获悉,目前该课题组已在小鼠癫痫模型尝试移植抑致性神经细胞,并已取得一定疗效。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研究成果或可使广大病人从中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