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二章解读

 池州老井 2014-02-23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其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如果天下所有人都明白什么是美而去追求美,那么丑就消失不存在了。
  “已”,停止、消失、消亡的意思。言外之意,没有了丑,实际上也无所谓美了。因为美与丑是相对而生的,没有独立存在的美或丑。比方说,甲乙两人中,甲比乙长得美,甲为美,乙为丑,另有丙比乙长得还难看,那么在只有乙丙两人比较的情况下,乙就是美了。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帛书甲乙版这一句中的“已”都作“矣”,古文中“矣”有通“已”的例子,例如:《史记 陈涉世家》中“固以怪之矣”,此处的“矣”通“已”。
  天下所有人都明白什么是善而且去追求善,那么不善也就不存在了。

  老子在这一章里告诉人们,任何对立着的两面都是相互依存,是在有比较的情形下才会产生的。美与恶、善与不善、包括后面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等。因为人们心里有比较、有分别,才会出现这些差异,其究竟处,这些都是是人心生出来的。只要人内心静净,没有分别心,不执着,不落两边,便什么都没有。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一段不用解释了。

  故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里道德经第一次出现“无为”二字。什么是无为呢?一切凭道心即纯善纯美之天性,循自然用事,便是无为。用人心,带着个人利己利私或已有的成见之心用事,就是有为。简单地说,无心而为即是无为,有心而为即是有为。
  正因为以上所言,圣人用绝对的客观公正公平之心看待一切,拿天性处事。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别人,而不会指责别人怨尤别人。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任凭万物发展变化不去强行干涉主宰它。通过劳作创造出来的财富不认为就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天下所有人的。做了事情不会有仗恃的心理。有了成就不居功自傲。

作,动也。辞,从“舌”。说文:词讼也。说理争辩的意思。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为没有占居的心理,所以成就永远不会离开你。

  这一段是说圣人的心始终是清净的,始终抱一,没有分别。

 

原创者:安徽省池州市第三中学 章真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