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息凝神,凝神调息,心息相依,归根炁穴

 自我觉察监控 2014-02-23

自南派内丹大师薛道光(1078—1191)提出内丹功法只要凝神入气
”(《还丹复命篇))以来,凝神入气穴即成了内丹修炼千古不易的要领。修
炼者大多认为凝神入气穴与意守丹田相类似,实则两者间差别甚大。意守
丹田主要是将意念集中于脐下丹田穴内,一意不外驰,静心守候丹田中的
动机,久久生出一股暖气,称为真气。其气能冲瘀荡滞,治病强身。但是,
由于意念是后天思虑识神的作用,属于阴神,故而产生的气中夹杂阴气,
不能结丹,难成乾体,亦无法达到遍身纯阳的地步。凝神入气穴属丹法
正宗,正确运用则纯阴之下一阳来复,采而结丹,返归于乾体,为高层次修
炼创造良好的基础。因此简单地将凝神入气穴理解为意守丹田是不正确
的。今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凝神人气穴的理法要旨进行探讨,望丹道大德予
以斧正。
      首先,将凝神入气穴一句逐字进行分析一下:凝者,凝聚、聚集的意
思;神者,性也,先天本体之元神 张紫阳在《玉 叠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
诀》中说: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
欲神者,气禀之性也。元神乃先天之性也。因此,意念是后天思虑的识神,
元神是先天自然所赋之本体,功中自大静真空中得来的正念灵光,静为元
神本体,动则化出真意。识神属后天之残渣,元神是先天清静之宝,二者截
然不同。丹法最贵先天,贱后天.所以丹法中的精、气、神 均是先天清灵之
精微,非后天重浊之残渣,切不可混为一谈。气穴 ,指腹部脐下丹田中的
内窍,又叫做窍中窍”(此按北派所解,南派及三丰派则另有所解)。《性命
圭旨》云:劈开窍中窍中窍,踏破天中天外天 又云:气穴者,内窍也。此
气穴,气机发动时成窍,机息时则渺茫,所以惟气机发动时才能得知气穴的
具体部位。先天元始祖气根于气穴之中,神息在气穴中相依,子母在此相
会,待神息相依真气发动而一阳来复,真阳立产矣。字的含义,就是进
人,从一个方位进入到另一个方位的意思,这正是破译凝神入气穴含义
的关键所在。
      从以上分析可 以得知,凝神入气穴的修持包含两个过程 。首先是凝神.
聚集先天元性之灵光,斩却后天思虑之杂念,降伏躁动的心猿和意马.静中
得元冲之本休,由静生动化出真意,为下一层次的修炼创造良好的条件;而
后是入气穴,着重于入 字,使真意是光在气穴中与元始祖气结台起来,将
培出的正念(真意)伏藏于气穴之中。现将凝神人气穴的方法简述于下。
     盘膝静坐,头正身直,全身放松,两手互握成练功手势,两目轻闭垂帘,
留一线微光注视鼻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将渐已安静的意念集中于祖
(印堂穴处)。两目内视寂照祖窍,两耳内听 窍内动机,舌尖上抵对准祖
窍,鼻息调匀归于祖窍 。含眼光,凝耳韵,缄舌气,听心息,是为机合四象。这
是锁心猿拴意马的桩子,是斩伏识神杂念的有效手段 视而不见,听而不
闻,有念无念之问,息息自然归根,气沉丹田,绵绵不绝,上下间自然相顾牵
持也。元·张三丰《注吕祖(百字碑)》中说: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
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心、神、意集中于一处,则两目神光渐渐合一。神光是两目之光与真意
的结合体。道家学说认为,人一身属阴,惟两目之中一点真阳独存,两目之
阳与真意相结台,则阳性之质已潜于真意之中,谓之阳神。两目神光内照眼
前的虚空玄远大境,初时目前一片黑暗,持之以恒,日久神不外驰,后天自
返先天,两目中的阳火自然化去目前的阴神,阴气渐去,阳神渐显,眼前显
出无数星光(小亮点)。故《阴符经》中说:机在目。继续凝神,静坐之际眼
中可见一片光明,幽深玄远,有可能看见各种彩带,并有一点亮光超然跃
出,称为粟米。宋·白玉蟾谓:大道不离方寸地,工夫细密有行持。渐而
功深,大定之中现出一轮中秋圆月,叫做元性。宋·张紫阳《青华秘文》中
谓:盖自太极既分,禀得这一点灵光,乃元性也。又云:性之初,如星火.
圆陀陀,光烁烁粟米玄珠是坎中真阳气与离中真阴气发动而结合现出
的灵光。
      识神不静,元神不显,玄珠亦难以产生 故降住心猿,伏住意马,识神渐
静,元神渐凝,大静真空之时真阴真阳在祖窍中结合得此玄珠.则神凝已得
大验。元性现出,不以有意求,不以无意守,有意无意间.罔象中常得玄珠不
离。斯得全身上下氤氲和暖,如沐春风,酥软快乐.,脐下丹田中亦 一知觉
如蚁爬行,痒痒治洽,又似有一般祥烟冲上心口绛宫,复回旋于下,妙不可
言 清·李西月(道情)诗日:钻杳冥,引生祥烟,冲得我绛宫痒痒,醉得我
四体绵绵也。此气机升降之处即气穴真处耳,古云:气发则成窍,机息则
渺茫” ·柳华阳在《金仙证论》中也说:虽在脐下,犹未得其所以然,要

必得其神气相投者。盖其穴正在脐后肾前稍下,前七后三,中间空悬一穴,
此正是调药炼精之所,而学者不可不察矣
     上则祖窍中金木交并化出神光,下则丹田中气机发动形成气穴,则凝
神之大功告成矣。于静中元神动而化成真意,摄两目神光御此元性,灵光沿
人体中线之任脉下十二重楼,降于脐下丹田气穴之中。用两目神光、性光及
真意化成的三味真火烹炼气穴炉中药物真精耳。如太阳悬于太空,阳光普
照大地,地中阴气因得阳光照射而化为阳气升矣。《天仙道程宝则》中说:
所谓凝也,先以目光注所凝处,微以意敛真气,氤氲回转。陆西星《玄肤
论》云:所谓凝者,非块然不动之谓也,乃以神人于气穴之中与之相守而不
离也。张三丰《道言浅近》中谓: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
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收入气穴。乃曰凝
。宋·俞琰《易外别传》中亦云:人之心为太阳,气海犹太阴,心定则神
凝,神凝则气聚,人能凝神人于气穴中则气与神合,与太阴受太阳之光无异
。神光下摄于丹田之中,刹那间丹田中金光一片,虚室生白,恍惚间人于
无我无物之混沌境中,大息一场,此即移神入气穴也。静定之中,朗照日久,
其间精气、真息、神光三家融合归一,正所谓纯阴之下,一阳来复,自有无
限生机,元气产矣。元气萌出,驾自然之河车,牵上昆仑顶,复降下十二重楼
归于气穴之中,氤氲回转,渐化胎息。待小药生成,采摘逆返,风吹火化锻成
真金,封固于炉内。火候足验,采完三百六十周天度数,阳光三现,大药抟
成,过关服食,一点落黄庭,内丹结成矣。
      总之,只有将静中元神凝干祖窍之内,泰宇定者,发乎天光,翕聚眼
前所显出的元性,灵光下照伏藏于丹田气穴之中.蜇藏使之生发,才能叫做
凝神人气穴。正如尹真人<性命圭旨>中所释:此诀无它,只是将祖窍中凝
聚那点阳神下藏于气穴之内;赵避尘《性命法诀明指》亦指出:其口诀无
他,将祖窍内炼出先天阳神之气光,已经收入腹中,立觉咕噜之响,即系已
到海底之证,再以目光久视丹田,有股热力,漱漱动荡

 

 

 

丹功解疑--凝神入气穴(转帖)

孔德先生: 
  
您好! 
  
    
去信我想请教您是如何理解“昔日遇师传口诀,又教凝神入炁穴”的?现今很多丹功文章提 

内丹术的下手功夫时都说,“聚双目神光朗照下丹田”,却与“凝神入”三字有些不符。 

而且亦有文章写道“炁穴”并非下丹田。您认为“炁穴”的真正位置在哪里?如何才能真正 

的“凝神入炁穴”呢? 
                                     望先生赐教。 
                                                       末学黄健峰呈 


  黄健峰同志: 

来信所提问题非常重要。我相信每个初学者都会遇到这个实际问题。而他们如果不能像您 

一样对此提出疑问,求个明白,必定不能解决下手问题,想取得真实效验是不可能的。 

做为下手之法,“只教凝神入炁穴”确为正法真诀。不过它仍显“大概”了一些。具体口诀 

应当是“调息凝神,凝神调息,心息相依,归根炁穴”。通常气功术语上所说的“意守丹 

田”,必须以此作为标准方为得法。否则,不是一知半解,便是以讹传讹,再不就是有意诳 

人。在下手之时,我们二目集中,默默下照,观视鼻准,继而微闭双目--做出这种有利凝神 

的导引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但往往有些丹经文章于此下手阶段提出一些“近观内照”、“聚 

双目神光下照丹田”的口诀,而不加提示和说明,使学者最易在这里出差错。实际上,所谓 

“返观内照”就是“凝神”。我们平时睁着眼向外看事物,这是神的外用外耗。如同手电筒 

电源打开,电光向外照射。我们把两眼闭上,就如同手电筒电源关闭,神则内聚内存。神的 

内聚内存就是“返观内照”。眼目的根窍在心,其动为神。眼目一闭,神归于心。心不动则 

神凝。神凝,息定,气和。如此心息相依,自然会归根炁穴。而如果在下手时我们真要“聚 

二目之神光朗照下丹田”,即真正来一番“近观内照”,我可以断然决定其有两种后果:一 

是心不得静,识神不能退位,难达凝神的真正效果;二是如此“朗照”、“返观”下去,十 

个八个会头疼脑胀,弄出毛病是无疑的事。为什么?因为这不仅没有能够凝神,反而是更集 

中的耗神。再说,初步练功的人,体内不能虚空,所谓“双目神光朗照下丹田”,根本不可 

能由体内“下照”,只能是目光由面前体外照。这样虽然闭着眼,而耗神之情况与睁开眼有 

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说,下手之时,用“凝神”最为准确,用“朗照”则容易出错。 


下丹田与用穴在本派的概念中是一致的。不过在意思上,炁穴是个大范围,丹田是这个大范 

围的内核而已。但这都是名相,反过来理解也可以。一般而言,心息相依的最后归根处就是 

炁穴,先天一气萌发处就是丹田。丹田气的旺盛形成的鼓荡“根据地”就是炁穴。 

在下手的最初,把“意守丹田”作为凝神的起步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一直保持“意守” 

“朗照”那就错了。那就是把心与肾、神与精、火与水一直处在对立的两面。 

要做到“凝神”而能“入炁穴”,关键在于心息相依。心息能够相依,就能息息往根上归。 

开始归根只是归于自然。有此自然,步步就会向纵深发展,“根”的层次不断递进,先是 

肺,后人肾。一旦归根到极至,外边的口鼻呼吸会骤然断绝,胎息就会出现。这胎息生发之 

处便是炁穴。胎息能动,说明神已入炁穴。 丹经上标出个“丹田”、“炁穴”的位置,只是 

让练功者有个大体的依据。若在功态下想用什么观测手段寻找这个准确位置,那就大错。唯 

有我这里介绍的炁穴认法最为便当,最为保险。可供学者去验证认定,决非虚言。 

还当注意,修动到了转手阶段,炁穴的位置转在中丹田,并将由有形之“中”逐渐变为无形 

之“中”。此是后话。 
                                            此复,致好! 

                                                                       孔德 
                         
  附注:孔德先生是谭大江先生的笔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