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牛头牛 2014-02-24

低血糖 原因分析 护理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增加,有效控制糖尿病已引起广泛重视。糖尿病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胰岛素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低血糖反应,有报道低血糖超过6小时,即发生不可逆的脑组织损伤。因此,提高护理人员对低血糖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能有效预防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现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5 年12月收治的40 例糖尿病并低血糖症原因分析及护理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糖尿病患者40例,符合1998 年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男26例,女14例,病程1~18 年,年龄40~82 岁,60 岁以上25 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肾病3例,高血压3 例,冠心病2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 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2例。平素空腹血糖控制理想者11 例(4.4~6.1 mmol /L),控制一般者23 例(6.11~7.0 mmol/L),餐后2h 血糖控制理想者10 例(4.4~8 .0 mmol/L),控制一般者21 例(5.1~10.0 mmol/L)。
  
  2.用药情况 
  
  注射胰岛素33 例,单用二甲双胍3 例,单用糖适平2 例,降糖灵与消渴丸合用2 例。
  
  3.诱发因素 
  
  40 例中可找到诱因的25例,其中未按时进食者7例,进食量过少6例,注射过量胰岛素5例,误服过量降糖药2例,大量饮酒2例,剧烈运动3例。4.发作时间和临床表现  低血糖反应易于9 Pm~7 Am发生。低血糖诊断标准为血糖<2.8 mmol/L,40 例患者中有3 例病人血糖<2.8 mmol/L,无低血糖症状,于常规血糖监测中发现,立即给予进食饼干;21 例仅出现乏力、心悸、头晕、饥饿感,血糖<3.8 mmol/L,经进食饼干后症状即刻缓解;12 例患者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眼前发黑,即进食如糖水、饼干后症状于2~5分钟后缓解;4 例患者出现呼之不应、意识丧失,血糖1.6~2.0 mmol/L,立即静推50%GS 40~60 ml,10~20分钟后其中3 例患者低血糖症状纠正,神志清醒,而1例患者因合并严重肾功能损害,抢救不成功而死亡。
  
  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本组病例中60 岁以上25 例,由于老年患者普遍存在器官功能老化和退行性变,并且合并有不同程度并发症,又因老年人调节激素功能低下,低血糖时不能分泌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皮质醇和生长素。因此老年人在低血糖发作时常无前驱症状即出现精神障碍或嗜睡、谵妄,甚至昏迷[1]。

  2.胰岛素或降糖药剂量过大。本组病例中注射胰岛素治疗33 例。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用量过大,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后进食减少或未按时进食,致使进入体内的胰岛素剂量相对过大。服用降糖药共7 例,患者为了快速降低血糖而自行增服降糖药剂量或漏服药后于下一次服药时补服而造成药量过大。各种原因引起的食欲减退、进食量少或胃肠道疾病引起呕吐、腹泻,而没有及时减少胰岛素用量,都可引起低血糖。
  3.饮食因素。由于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不够全面,刻意要求血糖的正常而擅自减少进食量或未进食,而继续常规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以致引起低血糖。乙醇能抑制肝糖原异生,如果过量饮酒,自身都会导致低血搪。

  4.运动因素。本组病例中剧烈运动3例,运动可增加组织利用糖,使血糖降低。患者对胰岛素及降糖药的作用认识不够,在胰岛素及降糖药作用高峰时间运动或快速追求血糖下降而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引起低血糖反应。

  护理对策   

  1.加强降糖药知识教育。向患者介绍药物的种类、剂量、作用高峰时间、副作用等,磺脲类降糖药如糖适平宜在餐前半小时服用,双胍类如盐酸二甲双胍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反应,肠溶二甲双胍则由于副作用小可在餐前服用;同类口服降糖药不联用。按医嘱坚持服药,避免漏服、误服,如漏服药不可在下一次服药时补服,以免药量过大而发生低血糖。要加强病房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提高低血糖的识别能力。因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时极易发生低血糖,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低血糖反应的不同临床表现,加强病房的巡视,尤其是在夜间,及时识别低血糖反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效地预防低血糖。

  2.胰岛素治疗时选择剂型应准确,切忌把中性胰岛素(短效)误认为中效胰岛素。注射方法应多部位轮流注射。对于短效或预混胰岛素优先考虑腹部,对于中效胰岛素优先考虑大腿外侧或三角肌外侧。注射时注意回抽,勿将胰岛素注入皮下血管。注射要定时,注射30 分钟内一定要进餐,避免剧烈运动,注射部位不能按摩,以免加速胰岛素吸收而引起低血搪。注射前了解患者的食欲和饮食准备情况,注射后检查患者是否按时进食和进食量等。告知患者注射胰岛素后勿外出进食,以免发生意外。

  3.合理饮食与适当运动。为减轻胰岛的负担,使之合理分泌胰岛素,糖尿病患者一日至少进食三餐,且要定时定量。注射胰岛素或易发生低血糖者还应于3 次正餐之间及睡前进食小点,这是减轻每餐糖负荷和防止低血糖的有效措施。注意饮食与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不要盲目节食,饥饿疗法加上降糖治疗极易引起低血糖以及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而引起多种并发症发生。限制饮酒,空腹饮酒易引起低血糖。同时要指导患者适当运动,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帮助病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跑步、打球等等,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的时间应相对固定,应选择餐后1 h进行较为合适,因此时血糖相对较高,运动时不易发生低血糖,但是在短效胰岛素注射后l h左右不宜参加运动,因运动增加血糖消耗,增强降糖效果,易发生低血糖。运动强度应相对固定,切忌运动量忽高忽低,若进行中等强度以上的活动,且持续时间较长,应适当减少运动前胰岛素或降糖药的剂量,在运动前或运动中适当加餐,大运动量的活动结束后,进食量要适当增加,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有发热、严重感染、酮症、严重心、脑、肾、视网膜合并症、高血压患者禁止锻炼。

  4.定期监测血糖。注意患者血糖波动情况并作好记录,根据血糖情况找出血糖变化的规律,为医生调整胰岛素用量提供可靠的资料。而血糖监测的频率要视病情的变化而定,在刚刚被诊断为糖尿病、病情不稳定(如合并感染时)、更换药物、精神波动剧烈等情况下,应密切观察,甚至一天要测3~4 次,直至血糖稳定后再逐渐放宽。如果病情稳定,血糖波动不大时可放宽至每周2 次(l次空腹、1次餐后)。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能反映近2~3个月内血糖控制总体水平,应2~3个月检测1次。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控制指标[2],如空腹血糖:4.4~6.1 mmol/L为理想,≤7.0 mmol/L尚可,>7.0 mmol/L为差;餐后2 h血糖:4.4~8.0 mmol/L为理想,≤10.0 mmol/L尚可,>10.0 mmol/L为差;糖化血红蛋白(%):<6.2为理想,6.2~8.0为尚可,>8.0为差。确定患者发生低血糖时,轻者立即进食如糖水、饼干、面包等;严重者静推50%GS 或静滴10%GS溶液:告知患者准备一些应急备用食物如糖块、饼干等。

  5.做好健康教育。让病人知道低血糖反应的常见诱因,采取集体教育和个人指导的宣教工作,以减少病人及家属的精神负担及心理压力,消除病人及家属的厌烦和疲惫的心理[3],并将糖尿病知识传授给患者和家属,取得病人的理解和家属的支持[4]。按时按剂量注射胰岛素,定时定量进餐,生活规律化,经常检测血糖,加强他们对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自我识别能力,掌握自救方法。患者在外出时随身携带甜食和糖尿病卡,卡上填写患者姓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医疗单位及急救电话,并注明是糖尿病接受胰岛素治疗和低血糖症状与急救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丽莎.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8-9.

  [2]冯正仪.内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5.

  [3]相 锋,黄亚洁,刘建芬.糖尿病病人家庭支持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4,19(15):63.

  [4]戴 霞,尹志妙,姚冬芳,等.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1,16(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