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漠河金矿的开辟者:李金镛

 老街茶馆图书馆 2014-02-28

  李金镛何许人?恐怕很多无锡人听到这个名字时,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但是,在距离江南水乡无锡十分遥远的黑龙江漠河,这个出生于无锡县石塘湾陡门李巷村的晚清官员,却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据悉,现在漠河那里还有一座规模不小的李金镛纪念馆。

  去年夏天,位于洛社镇石塘湾天授村的李金镛故居修复布展完毕,并正式开馆。近日,第七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公布,重修开放的李金镛故居名列其中。一时间,关于李金镛的“新闻”频繁出现在无锡人面前。现在,让我们一起“寻访”那个应该熟悉却依然陌生的李金镛。

  收回被俄占“老金沟”

  李金镛,是开发漠河金矿的功臣。漠河,位于中国版图的最北端。在这个全国纬度最高的地方,有一条貌似普通的浅溪,它静静地横亘于山野之中,浅浅的溪水遮掩不住裸露的河床,坑洼不平的河滩上卵石横陈,透出一丝历史的沧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漠河金矿———当年让无数人趋之若鹜的老金沟。

  传说,1860年,鄂伦春人在葬马时偶然发现了金矿。消息不胫而走,沉寂了千年的老沟陡然热闹起来。俄罗斯人闻风而动,他们越过国界,开始了盗采,让他们兴奋的是,沟中金砂量多质高,金含量达87.5%、银含量为7.9%。

  俄罗斯人将这条沟称为“极吐尔加”,意思是“金色的河流”,因为它让俄国人赚得盆满钵满。令人诧异的是,这种疯狂盗采长达20年,而清廷竟然一无所知。利令智昏的俄国人还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国中国”———“极吐尔加国”,并快意地把它称为“阿莫尔州的加利福尼亚”。俄罗斯人就像拿走自家的东西一样盗采了大量的金沙,最大的一个金块重达1875克,因其形似狗头被称为“狗头金”。老沟的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了俄国人的口袋,仅1883和1884两年被盗采的黄金就达到21.9万余两。

  直至李金镛的到来,这一荒唐的情形才宣告结束。

  在老金沟遭遇大肆盗采期间,时任黑龙江将军的文绪曾多次上奏请求由清廷主持开采,却音信杳然。1887年,继任的黑龙江将军恭镗再次上书朝廷,建议筹办漠河金厂。此时大清朝廷正面临内忧外患,国力空虚,急需金钱支持,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加之“狗头金”的刺激,这一次清廷很快接纳了恭镗的建议,并指令北洋大臣李鸿章督办漠河金厂的筹建,作为吉林候补知府的李金镛便被派往漠河主持办理边境矿事。

  漠河金矿:中国最早的官办企业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办企业———漠河金矿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筹办。1887年4月,受命后的李金镛,率人沿鄂伦春人狩猎的羊肠小道,亲访实察达5个月之久。在奏折中,他这样勾勒了漠河极端恶劣的自然状况:“地邻北极,严冬则雪高盈丈,马死人僵;夏秋多虫,塞耳盈鼻,起居服食,无一不难,无一不苦……”尽管如此,这位来自温软江南的官员却毫无畏惧退缩之意,他向李鸿章详禀了漠河金矿开办细情,又很快赴烟台、平度、上海等地筹集商股,购买采金设备。

  1888年10月,李金镛亲率500清兵,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沿前次所辟道路,再次抵达苦寒边地,开始筹建漠河矿务局。他先后办起了漠河、奇乾河、洛古河等五家金厂。次年初各金厂先后投入生产,清廷当年就从金厂获得黄金三万余两,1890年,开工第二年递增为62000两。

  19世纪80年代,正是风云际会的历史变革时期,也是世界性的工业革命崛起的时代。同一时间,德国的物理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戴姆勒和卡尔·本茨设计了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发动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造出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在美国,亨利·福特制造出了第一辆四轮汽车。清廷的北洋舰队在这个时期也拥有了自己的50艘战舰,然而,此时的中国还没有自己的工业。李金镛的金矿是国内首家官办企业,在中国企业史上具有重要的先驱意义。

  智慧灵动的大清官员

  漠河的采金者是一群身份极为特殊的人,有逃犯、有死囚,有因为赤贫而冒死闯关东的穷人,更有来自异国的投机者、冒险家。面对这样一群特殊的、狂徒般的采矿人,李金镛这位貌似文弱的江南籍官员,却将他们管理得服服帖帖。在漠河,广泛流传着他的很多传奇故事。有个故事,讲的是李金镛如何借死囚犯人头智服俄国官员。当时在漠河淘金的俄国人,依仗强势,完全无视大清法令,肆无忌惮疯狂盗采。李金镛痛感树立国家尊严的紧迫性。智慧的李金镛深知只能智取而不蛮干。通过观察,他发现俄方边务大臣达得坡罗夫不善饮酒,常让副官代饮,而副官脾气暴躁,经常寻衅滋事,总喜欢闹一些飞杯走碗之事。恰好一位名叫夏南中的朝庭官员因强抢民女、致人死命而将被处死。李金镛便与副手宋小濂密谋借其人头作一篇漂亮文章。次日,李金镛在“得利烧烤王”酒店设宴招待俄方边官,但只安排了两付餐具,双方只有一位主宾可以落座。中方七品以上官员一律侍立陪宴,俄方副官对此做法十分不满,面露愠色。席间,中方七品官员上前为俄方主客行礼斟酒。达得坡罗夫只好也让副官为李金镛斟酒。中方斟酒者正是预先安排的罪犯夏南中,他的态度谦恭有加,俄方副官态度却十分不情愿。不善饮酒的达得坡罗夫硬着头皮连饮数杯,已力不从心。心怀怨气的俄副官斟酒溢出了杯外,夏南中手一抖竟也将酒洒落在杯外,只见李金镛脸色一沉,一边怒斥夏南中对客不尊,一边让人将夏南中推出斩首,以儆效尤。此举震惊了所有在场者。俄官达得坡罗夫无奈,也只得对副官大吼大叫,并仿效李金镛让手下将副官推出处决。就这样,李金镛以智取胜,用一场酒宴和一个死囚人头换回了大清王朝的尊严,维护了金矿的秩序。从那时起,漠河民间便有“开席三杯酒”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要在北极苦寒之地生存下去,除了保持生命的活力,还需要精神的慰藉。李金镛在山坡上建起了一座小小的观音庙,庙虽小,但它给人的精神慰藉和精神约束力量却很强大。李金镛深谙环境的重要,他不仅鼓励人们皈依宗教、从善如流,还和同事们组织了“塞鸿诗社”,常常围炉拈题分韵,佳句不绝,为苦涩单调的边地生活融入了一丝诗意。“春残花始艳,秋老麦初芒。岭积千秋雪,花开六月霜。”小诗作者已不甚了然,却让人在恶劣苦涩的环境描绘中透露出一缕淡淡的诗意。在5-9月短短的无冰期里,他还带领大家辟荒种菜,改善伙食,为思念家乡的人们营造一种家园的味道。

  长袖善舞的企业管理者

  李金镛将长期从政积累的经验用于金矿的经营。办矿之初,他就亲定格密了十六条章程。其中:“司帐宜公举”、“股友宜助理”、“局且宜节省”、“盈亏宜预计”、“余利宜分派”,在经济上有效地保证了金矿的运转。特别是“股本宜招集”的融资举措,在当时清廷资金困窘的情况下具有创新意义。

  李金镛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矿师宜妥延也。既用机器,即不能无矿师。”“本公司事事核实,兼之僻在荒漠,须耐艰苦,宜择用西国矿师之肯耐劳耐烦者,自总办以下只能与厂中司事同其隆杀,有功则赏,有过则罚”。

  受到洋务思想影响的李金镛,一方面积极引进外国机器和技术,另一方面鼓励真才实学,虚心学习先进技术,1890年夏天,他听说俄国金厂制造的淘金机器效率很高,便亲赴俄乌交斯金厂考察,并邀俄工匠为中方制造机器。

  长于治业的李金镛,深知淘金的艰辛,更清楚工人是办矿基础。他亲定“工人得六、厂局得四”的利润分成,实施计量工资,按劳取酬,有效调动了采金工的积极性。李金镛还特许采金工人回乡探亲。这些举措使漠河金矿美誉日炽,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大批人群奔向漠河,金矿工人激增,漠河一时热闹非凡。

  在李金镛的苦心经营下,漠河黄金开采逐渐走向顶峰,向清政府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财富。金矿的成功,书写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辉煌一页,为近代官办企业树立了典范。

  1890年9月,积劳成疾的李金镛在漠河病故,年仅56岁。接任他的总办袁大化在清理账目时发现,李金镛任职期间竟然从未支取过任何薪资,家境十分窘迫。袁大化上书奏请李鸿章,特批补给李家两年薪俸4800两。李金镛为人坦荡、作风质朴,兢兢业业,临终时仍然遗憾事业未竟:“大丈夫视死如归,死不足遗。所憾只是金矿刚见成效,苍天却不给我年华,使我不能见到三年后之盛况。”这位堪称公仆的大清官员在走完人生历程的最后时刻,心中牵挂仍是采金事业,令所有在场者无不动容。

  李金镛去世后,北洋大臣李鸿章将其兴利实边的事迹奏报清廷,光绪皇帝颁旨追赠他为二品官衔,为其立传国史馆,荫袭一子,并准予在黑龙江漠河、吉林长春(曾经为官之地)和原籍无锡洛社建立专祠以示恩宠。年轻的光绪帝还破天荒地亲笔为李金镛撰写了祭文,赞其“鞠躬尽瘁”、“性行纯良”“才能称职”“名垂信史”,并追赐二品。漠河人将开启金矿的李金镛尊为“金圣”,在后来的很多年中,采金人仍然每每在开工之前都要先祭拜这位金圣,祈求佑护。作为那个乱云飞渡时代中的官员,李金镛恪守职守,为大清朝廷的兴利实边倾尽了全力。他死后,同仁们在挽联上这样纪念他的功绩:“启国家开矿之任,安边兴利,默运精心,功业迈古今”,“开矿安边兴利功业迈古今,义赈求实恤邻德政昭宇宙。”作为一个小小的边官,李金镛虽然无法拯救国运于危难之中,但其“求富而图强”的历史功绩却早已镌刻于民族青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