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疾病定格:10岁儿童,上腹不适、乏力、纳差渐加重5天

 看书学习198 2014-03-04

临床资料

   女,10岁,因上腹不适、乏力、纳差渐加重5天入院。

      
患者起病出现上腹不适,呈间断性,伴纳差、乏力,腹部不适逐渐加重,有时觉胸骨后闷痛。2天前腹痛加重,进食后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并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随后出现懒言少语、嗜睡。

      
查体:体温37.5,脉搏122/min,呼吸21/min,血压90/46 mmHg。神志清,体质消瘦,发育正常。浅表淋巴结未及。胸部无特殊。右上腹壁静脉曲张。全腹软,压痛(+),反跳痛(-),肝肋下锁骨中线5cm,质韧,小结节感,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亢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7.2×10 9/L,中性0.81ALT 161 U/LAST 287 U/LTBIL 16.4 mmol/L,总蛋白(TP) 61 g/L,白蛋白(ALB33 g/LGLU 0.815 mmol/L,肌酸激酶(CK921 U/L。乙肝五项(-)

12 肝糖原累积症 CT示:肝脏明显增大,密度普遍性重度减低,CT-30.7Hu,肝内血管呈相对高密度,显示清晰,脾脏呈相对高密度



       CT检查(图12):肝脏明显增大,密度普遍性重度减低,CT -30.7 Hu,肝内血管呈相对高密度,显示清晰,肝内胆管不扩张。脾脏不增大,占5个肋单元,呈相对高密度,CT 53.0 Hu

      
考虑为:重度脂肪肝,肝糖原累积症。予补充糖及营养治疗后,患者有所好转。追问家族情况,其双胞胎弟弟于3年前在某大医院确诊为肝糖原累积病,已死亡,具体不详。

      
结合病史、CT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糖原累积症,低血糖昏迷。患者坚决要求出院治疗。

 

       GSD多数由于糖原代谢酶的缺陷而导致糖原分解或合成障碍,从而产生不同组织器官中糖原或异型糖原的过多累积,主要受累的脏器有肝、肾、肌肉、脑和小肠等。由于不同酶缺陷而分为1-6型。

      
肝糖原累积症,又称为(Von Gieke ),是糖原累积症最常见的类型。1929年首先由Von Gieke描述,并于1952年由Cori发现此病是因肝内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所致。

      
肝糖原累积症1型的临床表现为[2] 1)多为新生儿期发病,肝脏呈均匀性显著增大,肝大而坚实,表面光滑,无压痛,无黄疸。转氨酶异常增高,胆红素无异常。2)空腹血糖低,此为GSD主要表现,这是由于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所致。本组2例均有血糖较低,其中1例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3)高乳酸血症,由于葡萄糖产生障碍,代偿性乳酸增多造成的。4)脂肪代谢紊乱和血尿酸增多,主要以甘油三脂增多为主,胆固醇可无异常。5)生长发育迟缓,体重降低等。6)肾脏肿大,肾功能异常或Fanconi综合征。7)可继发肝腺瘤、尿酸性关节炎以及肾脏结石等。

      
肝糖原累积症早期影像学表现无异常,中后期可以出现典型肝脏脂肪改变影像特征,最终出现肝硬化改变。B超可表现为肝脏体积增大,形态饱满,肝内光点细小密集,回声增强,分布不均,后场回声衰减,肝内血管显示不清[3]CT主要表现为肝脏显著肿大和肝实质密度改变,当肝细胞内糖原积聚到一定量时,肝密度增高。由于糖原累积病常并发弥漫性肝脂肪浸润,部分或完全抵消糖原对肝实质密度影响。此时肝衰减值高低取决于糖原和脂肪的相对量,可表现为升高、正常或降低[4]。本组1例超声显示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实质回声稍粗,肝内管道结构清晰,考虑为肝糖原累积症早期改变。另1例患者肝脏明显肿大,肝实质密度变低,其CT 值为负值,远低于脾脏密度,肝内血管呈相对高密度影,表明肝脏严重脂肪变。特征性影像表现结合病史,有助于诊断肝糖原累积病。脂肪浸润好发于较大儿童。如腺瘤发生于低密度的肝组织中,表现为高密度。另外,常规X线片上可见骨骼成熟延迟、骨密度降低以及尿酸石、痛风改变。

      
肝糖原累积症1型的诊断建立在肝穿刺的酶学检测上,肝内糖原增加、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而确诊。但此方法属有创性,有些医院尚未开展,其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合肝脏影像学表现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目前,作为一种致病基因已明确的遗传性疾病,DNA检测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必要补充,并可能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依据[56]GSD是一种隐性遗传病, 同胞子女发生几率明显增加。本组有1例双胞胎兄妹均出现相类似症状而确诊,这也为诊断提供了线索。

      
目前,肝糖原累积症1型无特殊疗法,基因治疗尚在研究中,饮食疗法仍是有效地减轻和缓解临床症状的方法[7]。赵时敏等[8]报道生玉米淀粉悬液治疗肝糖原累积症型可取得良好效果。采取多餐进食以维持血糖水平,膳食应富含蛋白质,以保证营养的需要,并应少食脂肪以减少酮体的产生,对伴有痛风患者可用别嘌呤醇治疗。 近年来国外有幼儿肝移植成功报道[9]

参考文献:
1. 杨跃煌.遗传性代谢病[M].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4.
2. Saltik IN,Ozen H,Ciliv G,et al.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1 a:frequency and clinical in Turkish children[J]. Indian J Pediatr,2000,67:497 501.
4.
杨益虎. 肾糖原累积症3例的超声表现[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4,6(1):52 53.
5. Doppman JI,Cornblath M,Dwyer AJ,et al.Computed tomography of the liver and kidneys in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J].
J Comput Assist Tomogr,1982,6:67 71.
6. Lam CM,But WM,Shek CC,et al.Glcose-6-phosphafase gene (727G?T)Splicing mutation is prevalent in Hong Kong Chinese patients with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a[J].Clin Genet, 1998,53:184 190.
7.
邱正庆,魏珉,刘歌,.糖原累积症 a-纯合G727T 突变患儿的表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4):252 255.
8. Goldberg T,Slonim AE.Nutrition therapy for hepatic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J].J Am Diet Assos,1993,93:1423.
9.
赵时敏,魏珉,王珍,.应用生玉米淀粉治疗肝糖原累积症的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3,31(6):336 337.


 相关链接:

肝糖原累积病的诊治进展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邱文娟

糖原累积病(GSD)是一组影响糖原代谢的遗传性疾病,参与糖原合成或降解的酶缺陷均可引起糖原累积病。糖原累积病至少有12种类型,根据临床表现和受累器官分为肝和肌糖原累积病。肝糖原累积病主要有Ⅰ、Ⅲ、Ⅳ、Ⅵ、Ⅸ型、Fanconi-Bickel综合征(XI型)和O型。

Ⅰ型糖原累积病

Ⅰ型GSD是由于肝、肾和小肠的葡萄糖6磷酸酶缺陷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肝糖原累积病最常见类型。可分为Ⅰa和ⅠbIa型约占80%,因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亚单位(G6PC)缺陷所致;Ib型约20%,因葡萄糖6磷酸酶转运体(G6PT)缺陷所致。

临床表现

Ⅰ型GSD可表现为新生儿低血糖和乳酸酸中毒;但更多表现为婴儿期肝大和(或)低血糖惊厥。多有娃娃脸表现,四肢相对瘦弱,矮小。B超常有肾脏增大。特异性生化改变有低血糖、乳酸酸中毒、高尿酸和高血脂及肝酶升高。常有腹泻和鼻衄。Ⅰb型除上述特征外由于白细胞减少和功能障碍所致的复发性细菌感染,口腔溃疡和感染性肠炎常见。

并发症中肝腺瘤和进行性肾功能不全最为突出。代谢水平控制良好与肝腺瘤生长密切相关,肝腺瘤有恶变倾向,故建议定期随访肝脏B超。肾脏病变是晚期并发症。肾功能变化的早期改变为肾小球滤过率升高,以后出现微量蛋白尿以及肾小球率过滤下降和蛋白尿。随着病变进展,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增生逐渐明显。

诊断

当临床表现相符并有低血糖、血乳酸和血脂升高时要考虑Ⅰ型GSD。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刺激试验血糖不升,而乳酸明显升高。由于中国人G6PCG6PT突变谱和突变热点已明确,可行基因诊断确诊。明确基因诊断的基础上可为有需求的家庭行产前基因诊断。

治疗

GSD I治疗的总目标是维持血糖正常,抑制低血糖所继发的各种代谢紊乱,延缓并发症的出现。饮食治疗是GSD I治疗的重要手段,常用鼻胃管持续给予葡萄糖或者口服生玉米淀粉以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生玉米淀粉能缓慢释放葡萄糖,2岁以内患儿剂量为每4h 1.6g/kg。随着年龄增大,剂量为每6h 1.75-2.5g/kg。应该限制乳糖、果糖和蔗糖摄入,添加维生素和钙。当血甘油三脂大于10.0mmol/l应服用他汀类降脂药,高尿酸者可用别嘌呤醇,肾小球率过滤升高时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补充枸橼酸可预防和减轻肾钙质沉着。ⅠbGSD患者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部分研究认为肝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Ⅲ型糖原贮积病(脱支酶缺陷)

Ⅲ型GSD由于糖原脱支酶缺陷引起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导致带短支链的异常糖原堆积在肝脏和肌肉中,临床表现为肝大、空腹低血糖、生长落后、运动耐力下降。可分成Ⅲa型和Ⅲb型。Ⅲa型占85%,肝脏和肌肉均受累;15%为Ⅲb型,仅肝脏受累。

临床表现

婴儿期和儿童期,和Ⅰ型GSD不易区分,均表现为肝大、低血糖、高脂血症、矮小,可能有脾大,但肾脏不大。大部分Ⅲ型患者肝大和肝损随着年龄增大逐渐改善,青春期后症状可消失。肝腺瘤发生率可达25%。Ⅲa型在儿童期肌无力症状较轻,到30-40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肌无力和消瘦。低血糖和高脂血症常见。与Ⅰ型GSD不同的是,肝酶升高和酮症明显,但血乳酸和尿酸水平正常。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用来判断肌肉是否受累,但肌酸激酶水平正常不能完全排除肌肉该酶缺陷。

诊断

肝脏组织学变化为特征性的普遍性肝细胞扩张和纤维间隔,肝纤维化和脂肪变性少是与Ⅰ型相鉴别之点,肝纤维化程度不一,多数肝纤维化是非进展型的。确诊需肝脏和肌肉酶活性测定,突变分析可为多数患者无创诊断。

治疗

Ⅲ型GSD的饮食治疗不如Ⅰ型严格。如有低血糖可多次服用玉米淀粉。由于Ⅲ型蛋白质经糖异生产生葡萄糖的通路是正常的,高蛋白饮食可预防低血糖发生,无需限制果糖和乳糖。晚期肝硬化患者可以进行肝移植。对进行性肌病尚无满意疗法。

 

Ⅳ型糖原累积病(分支酶缺陷)

Ⅳ型糖原累积病是由于分支酶活性缺陷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酶缺陷所导致异常糖原(支链淀粉样物质)储积在肝、心、肌、皮肤、肠、脑和外周神经。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特征为肝硬化,患儿18个月内可出现肝脾大,生长迟滞,肝硬化发展为肝衰竭,一般5岁左右死亡。肝脏组织学特征为小结节型肝硬化和肝细胞内轻度噬碱性包裹体。肝细胞胞浆内包裹体特异性染色和电镜下特征有诊断价值。确诊需测定肝脏、肌肉、皮肤成纤维细胞或白细胞的分支酶活性。Ⅳ型GSD无特异性治疗。

Ⅵ型糖原累积病(肝磷酸化酶缺陷)

本型报道较少,病程进展良性,儿童期出现肝大和生长迟缓,低血糖、高脂血症和酮症较少出现。乳酸和尿酸水平正常。无心肌和骨骼肌受累。肝大和生长迟缓随年龄增长而改善,青春期症状消失。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和少食多餐能预防低血糖。大部分病人无需特殊治疗。

Ⅸ型糖原累积病(磷酸化酶激酶缺陷)

该病包括一系列不同种类的糖原累积病。磷酸化酶是肝糖原分解的限速酶,它被一个链锁反应激活,包括腺苷酸环化酶、单磷酸腺苷酸依赖的蛋白激酶和磷酸化酶激酶。磷酸化酶激酶含有4个亚单位,由不同基因编码。链锁反应中任一种酶缺乏均可引起本病,但常见的是磷酸化酶激酶缺陷,包括X连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肝磷酸化酶激酶缺陷。

X-连锁的肝磷酸化酶激酶缺陷 1-5岁儿童常以生长迟缓偶尔伴有肝大就诊。胆固醇、甘油三脂和肝酶轻度增高,饥饿后可能发生酮症。乳酸和尿酸水平正常。低血糖一般较轻微。胰高血糖素试验血葡萄糖反应正常。肝大和生化指标随着年龄增大逐渐正常。多数患者成人身高正常。

常隐遗传的肝和肌肉磷酸化酶激酶缺陷 临床表现类似X-连锁遗传的,儿童早期的肝脏增大和生长迟缓是最明显症状,有患者伴有肌张力低下。少数病人显示肌肉酶活性降低。

Fanconi-Bickel综合征(XI型,GLUT-2缺陷)

XI型是由于葡萄糖转运子2GLUT 2)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GLUT 2可将葡萄糖转入或转出肝、胰、肠基底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该病的特征为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葡萄糖和半乳糖利用障碍、肝肾糖原储积。患儿1岁左右出现症状,表现为生长迟缓、佝偻病和肝大。实验室检查包括糖尿、磷酸盐尿、氨基酸尿、低磷血症、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和佝偻病的X线片表现。可有轻度空腹低血糖和高脂血症,肝酶、血乳酸和尿酸水平多正常。口服半乳糖或葡萄糖耐量试验显示不耐受。该病无特异治疗,对症治疗包括补充电解质和维生素D,限制半乳糖摄入,少食多餐和足量碳水化合物摄入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