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彩的老北京“死胡同”

 LuXin4164 2014-03-04

*老北京杂谈

多彩的老北京“死胡同”死胡同[点击放大]这儿的胡同俺熟悉。。。。

老北京有句俗话“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这句话无非是形容北京的大小胡同之多。但是我想这里面肯定没有计算进那诸多的“死胡同”。胡同吗,每条基本都是与其它胡同相通相连,这才构成庞大的北京城胡同网。所谓“死胡同”,其胡同口的胡同标志牌既做了提示,又做了解释,即“此巷不通”或“前方不通”等。既然“不通”,为什么又叫“胡同”?因为这些“死胡同”的形状或者说布局,似乎与胡同无异,只不过就是不能与其他胡同相通,所以你不能不叫它们“胡同”。为有别那些四通八达的胡同,聪明而干练的老北京人,于是在“胡同”前加个“死”字,这下子既形象又解决了问题。除了死胡同里住着亲戚朋友,或住家在死胡同里,人们一般是不会往死胡同里“撞”的。倒是过去有些小偷儿,行窃后被人们追赶时,看见胡同口就往里“撞”,嘴里还念叨着“谢天谢地”,但是一旦钻进死胡同,那可就成了“瓮中之鳖”啦!要不怎么有些小偷儿大骂“死胡同”是自己的克星呢!可是那诸多的死胡同一点儿不招人不待见,相反,那些多彩的死胡同,也给众多的老北京人留下记忆中的丰富和美好的往事。

死胡同的形状除了像“胡同”这一相同点外,其形状和布局各异。最明显的死胡同,就是一条胡同里凹进的部分胡同段儿,这些部分有长条形,也有方形;有些地面宽阔得像一个大空场儿,但是老北京人也称之“死胡同”。这类带宽阔“空场儿”的死胡同,有些有一个较窄的、较长的胡同段,走进这段胡同或左拐或右拐,才是那片开阔地面儿。所以要是看见进口处墙上的标牌写着“此巷不通”,行人一般不会走进这条死胡同,那么也就发现不了里面的“广阔天地”啦。这类死胡同一般是孩子们理想的娱乐天地,特别是住在这样的死胡同里的男孩子,往往把那片空场儿当成“足球比赛场地”,相距两三米远的一面墙根下各立一块砖头,一个孩子站在两块砖头中间,那就是“守门员”;其他孩子分两队比赛,如果某个孩子从两块砖中间把球踢进,撞到后面的墙,那就是“进球”。当然,那担当守门员的孩子,是不会让对方轻易进球的。我一个喜欢踢球的同学就住在这样的死胡同里。有一次我去找他,正逢他参加一场“胡同足球赛”。担任守门员的他的一个极其惊人的动作恰好被我看见。即当一个孩子把距地面约2尺高的球狠狠踢向“大门”时,大家都以为守门员绝对不会阻挡住这样一个刁钻、快速的球,但是只见我那个同学快速跃出一步,以一个柔软的“窝腰”动作稳稳地接住了球。我惊讶地发现,他的腰竟像跳舞的女孩那样柔软,这个动作就像平躺在地面上“接球”,不仅我惊讶,其他孩子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不要担心这些踢球的孩子会伤人,因为那球都是个头儿较大的普通皮球,即便撞在行人身上也无大碍,何况有行人走过,或哪个院子有住户开院门出来,那些孩子则马上“暂停”,活泼但不失礼貌。

除男孩子偶尔举办“足球赛”外,一般住在这类死胡同里的女孩子们,经常在胡同里三三两两地玩踢毽儿、拽包儿、跳间、跳绳等游戏。尤其是那些死胡同里的住家家里女孩子多时,这些女孩子连同其他胡同里的女孩子们,经常在宽阔地面儿围成一圈儿跳集体舞。一个个活泼轻快的动作,再加上孩子们那清脆悦耳的歌声,使得这类死胡同里总是充满生气。

其他类死胡同,有的就是一段笔直的、可见尽头封闭的较长的胡同段;有的死胡同走进去要拐弯儿,甚至拐几个弯儿才是尽头。所以这类死胡同除“不通”外,与其他胡同没什么区别。一般的死胡同里都有居民大院,有的死胡同里甚至有十几个居民大院。有些死胡同里的住房非常讲究;有的死胡同里也有讲究的四合院,有的院子里住着有身份、地位的人家。我所住的胡同里没有死胡同,而附近不少胡同里可以看见有胡同口的死胡同。如果初次经过这些胡同,还以为这条胡同与诸多胡同相通呢,只有你看见某胡同口那标着“此巷不通”的标牌时,才知道哪些是死胡同。

我曾经常出入的原“栖凤楼胡同”里就有一条死胡同。从东口走进栖凤楼胡同几十米,就看见北侧有一个整齐的胡同口,这就是一条死胡同,胡同里有几个居民院,其中一个院子里住着我一个同学。栖凤楼胡同北侧有条与之相通的南北走向的、名叫“小三条胡同”的胡同,其东侧也有一条死胡同,死胡同尽头的大杂院里住着我一个同学;北侧一家讲究的院子里住着我的小学老师。宁静的、美丽的院子,高大、豁亮的三间北房,是我们班同学经常光顾的老师的家。

我的一个亲戚住在三进四合院里,其院门对面儿就是一条死胡同,那条死胡同总是那么干净、幽静,里面的几个院子里也住着素质较高的居民。我每次去亲戚家,总是往这条死胡同里看几眼,因为这是一条我比较喜欢的死胡同。

死胡同,却不是死气沉沉,因为那里的住户和进出胡同的客人,总是使胡同里有生气,甚至有热烈的气氛。我一个朋友所住的胡同里,有一条较宽的、笔直的死胡同,里面一户独门独户的院子里住着一位著名中医,一段时间他家总是有不少来求医的人们,使这条死胡同格外引人注目。死胡同里那些讲究的住户,在那场“文化大革命”到来时,却给死胡同里居民带来恐怖、悲伤的气氛。如果胡同里某户“黑五类”人家被抄家、被批斗,那些死胡同里总是挤满“看热闹”的人群,而此时的这条死胡同,就成了天然的批斗“黑五类”人物的“会场”。但是往往“批斗会”或抄家的风波过后,人们才觉得那些死胡同里突然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也隐隐感到胡同里死气沉沉的感觉。及至到了那各家住户乱搭乱盖、乱搭乱放的年代,那些大大小小的死胡同里,连胡同带住家院子里,也都变得破烂杂乱不堪啦!死胡同里的人家也和各个胡同里的人们一样,心中就盼着两个字“搬家”!所以当大规模拆迁行动到来时,胡同里的人们似乎毫无留恋地搬进楼房新居。但是当大多数胡同成片地倒下,当死胡同随着倒下的胡同一起彻底消逝后,那些老北京人在聊天儿时,才流露出对往日那些胡同,包括那些死胡同及胡同里生活经历的怀念。但怀念也好,留恋也好,统统只能留在记忆中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