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俗语

 pgl147258 2014-03-05
扎台型,这是上海方言口语里的一个讽刺某人某事的贬义词。
上海小市民芝麻大點的事兒也會搬出來在人前炫耀一番大家的"台型"碰到一起,自然就要"別苗頭"了上海人尤其愛面子,"面子"問題是上海人的大問題,有時候錢財可以破,面子是不可以失的。很多外省人就抱怨上海人動不動洋洋得意說"阿拉上海怎麼怎麼好",有一回幾位山東朋友來上海,遇到個上海司機,人很熱心,但是他們實在受不了司機那些個"扎台型"的話,一會兒"阿拉上海有東方明珠!門檻不精的上海人不是合格的上海人!
“戈闹忙”是正宗上海方言俗语里的常用词语,这个词还真的是写起形象生动得来。所以,上海人用“戈”来代指“挤”的意思,真是太逼真了,如用“轧”,那是挤压--挤轧(ya)的意思,很不形象了。而用“戈”来代指,音似,意也似,这才是老上海闲话中的“挤--戈”啊。所以,这个老上海方言俗语真是很经典很经典的老上海闲话啊!
很多外省人就抱怨上海人動不動洋洋得意說“阿拉上海怎麼怎麼好”,有一回幾位山東朋友來上海,遇到個上海司機,人很熱心,但是他們實在受不了司機那些個“扎台型”的話,一會兒“阿拉上海有東方明珠!你們有伐?”一會兒“阿拉上海有金茂!你們有口伐?”搞得幾個山東大漢一路上“胸悶”像“養媳婦”一樣抬不起頭。2、【別苗頭】  凡是上海人都喜歡扎台型,大家的“台型”碰到一起,自然就要“別苗頭”了,尤其是上海女人。
一指老上海里一种没固定职业和正当工作的人,男的叫白相人,女的,年轻一些的叫白相娘子,年长一些称为白相嫂子。不过,没听说有白相阿姨,白相阿婆的。这个“白相”,在上海方言里用的很广,凡是一起游戏戳麻将,跳橡皮筋,玩耍,外出旅游逛马路,聚在一起天马行空的谈山海经等,都可以称之为“白相”。如是女人,称为“白相女人”,“白相阿嫂”等等。
语言篇 上海门槛。很多外省人就抱怨上海人动不动洋洋得意说“阿拉上海怎么怎么好”,有一回几位山东朋友来上海,遇到个上海司机,人很热心,但是他们实在受不了司机那些个“扎台型”的话,一会儿“阿拉上海有东方明珠!你们有伐?”一会儿“阿拉上海有金茂!你们有口伐?”搞得几个山东大汉一路上“胸闷”像“养媳妇”一样抬不起头。上海人容易“人来风”,一大群上海人以“人来风”交错互动,就是壮观的“一窝蜂”。
一帀--老上海方言俗语趣谈一帀--老上海方言俗语趣谈(2012-10-06 05:18:01)这个“一币”,现在只有老上海人的口语中还会说,可能年纪轻一些的上海人已经不知道这个词语是啥意思了。在年纪上,一个人比另一人年长12岁,一般是生肖也相同的了,格么(那么)年长的人就可以对年轻的说:“哈哈,我比侬大一帀(匝za)!”也就是讲,他比年轻的大十二岁。”这个读音,是吴方言语系中保存的一个古音。现在,迭个“帀”字,也只有老上海人的口语里才有了,其他地方是没的有的,连文字也没的有的,成了孤本国宝了。
十三点--老上海方言俗语趣谈十三点--老上海方言俗语趣谈(2012-10-04 02:20:36)老上海人在女人发嗲的时候会骂对方(男女都可):“侬哪能加(那么)十三啦!我吃勿晓侬嗷!”这个是无关痛痒的朋友之间的骂,勿会板面孔的。这个“十三点”,在老上海方言里,基本是用来骂女人的,骂女人做事出格,痴头怪脑,勿念(二)勿三等。
上海甜蜜记忆——阿拉弄堂上海甜蜜记忆——阿拉弄堂 多年来到上海不下数十次,这次来,抽出时间,一定要到在梦中多次出现的那些弄堂看看。第一次到上海,那还是在30多年前,那时上海灰色的街道、喇叭声声的车流、 外滩腥潮的空气、污浊的黄浦江、灯光昏暗的弄堂、梅雨天的潮湿。老房子还是那么的不落伍,立在这里展现的是历史的厚重来到这里,看着四川路桥,心里想阿拉弄堂还会再去吗?
邮票要有"品相",登台要有"扮相",老上海的《弟子规》:"立有立相,坐有坐相",都是与面子有关。上海女人最感慨的事情,就是出门没有"衣裳",所以上海女人喜欢逛街,随时随地,收罗些"中看未必中用"的衣服,以待不时之需。山东人讲究喝,广东人讲究吃,上海人讲究穿,"只重衣衫"就是上海人的面子观,"可以没有里子,不能没有面子"。上海人买"阿玛尼",首选外衣、大衣,而不是汗衫背心,更不是短裤,因为面子比里子重要!
--上海方言俗语趣谈。--上海方言俗语趣谈侬那能嘎十腔啦!“哎!侬那能嘎十腔啦!”(“喂,你怎么可以这样啊!”也有“喂,你这人这么这样古板呀!”的含义。)说这句上海话的人,一定是有点年纪的老上海人了,现在的青年人里头,大概少有会讲这句话的人了,因为,这是一句比较老的老上海闲话,旧社会里的人就在讲了,而且是讲的比较多的一句老上海闲话,一直到五六十年代里,这句闲话才是(都是)讲的比较多的。
接令子和轧苗头--老上海方言趣谈接令子和轧苗头--老上海方言趣谈(2012-09-30 01:05:16)由于要写这个“老上海方言俗语掌故”的话题,也就细看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一些有关上海方言掌故的“辞典”,不过,看了之后觉得这类书的作者或者是编辑,可能不是老上海人,而是新上海人,对那些根深蒂固的老上海方言俗语掌故等还理解的深度不够,写的时候有点想当然的发挥,因此,就觉得有点脱离上海闲话的根基实际了。
粢飯糕炸臭豆腐做桿秤染衣裳大餅爐大餅爐子和粥攤大餅油條代寫書信賣冰棒算命先生小人書攤剪影老虎灶賣棉花糖賣糖粥篾匠磨刀捏面人緔鞋鐵匠銅匠修傘修棕綳銀匠賣梔子花白蘭花油墩子攤回顧“老行當”舊上海叫賣聲爆米花補缸補生鐵鍋補碗裁縫傳呼電話吹糖人彈棉花豆腐花攤箍桶匠換鍋底。
人物:面对死亡的共产党员麵對死亡的共產黨員|一組清晰照片。但麵對清晰逼真的這組照片,還是會被震動。前後兩組照片,紀錄了20世紀人類生活中最殘酷的一麵。照片拍攝於從1949年5月初至同年8月,正好跨越5月24日這個對上海人來說天翻地覆的日子。十多年後的今日,我再度驚喜:在悉尼另一家書店裏我遇到了完全堪稱與之為姐妹篇的另一本新聞攝影畫冊,它的書名叫:《出差上海,革命前夕的照片》
`滚倷娘的大头菜--老上海方言俗语趣谈`滚倷娘的大头菜--老上海方言俗语趣谈(2012-10-10 04:55:52)迭个大头菜,一个个滚圆的,做成酱菜之后,这个大头菜为了入味,酿制者会在这个大头菜四面切开一刀一刀的缝,所以,市场上买来的大头菜都是四面开豁的,香味老足的。不过,现在的年轻上海人那里,大概已经不会骂“戳倷娘的大头菜!”了,也勿会讲“滚倷娘的大头菜!”了,但是上海“国骂”:“戳倷娘的----!”还是经常听到的。
垃圾垃圾瘪三,这是老上海方言俗语里的一个骂人或贬低他人的俗词,这个词语和外来的洋文有点关系,因为老上海人把没有一分钱在身上,称为“纹达路瘪的生司”,这个“纹达路”,也就是英语“one dollar”,也就是“一元钱”,而这“瘪的生司”,意思为“拿不出”,也就是没有,于是这句洋泾浜的上海闲话里的外来语,成了一句别具特色的幽默词语,它既可以用来调侃他人,也可以骂人。
在上海方言里,“打桩模子”是一个很形象风趣的俗语,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时,一般市民,商贩或中青年里,流行的很广,经常会在大街小巷听到有人在说这个俗语。“打桩模子”还有一个意思是指一些专门立勒(站在)中国银行门口,华侨商店或一些凭外汇券、外币买东西的专门店家门口,不断地观察一些人头模样,认为有机会,就上去搭讪“外汇券有伐?”“外币有伐?”有时候那些商店银行门口会有几十个打桩模子的人候着“顾客”。
糊弄?忽悠?噱头?吃豆腐糊弄 忽悠 噱头 吃豆腐(2012-02-06 16:30:11)释义之一是在苏州弹词或其它江南曲艺的戏文中插入引人发笑的笑料,逗听众发噱(xué,笑),叫做“出噱头”。释义之三是指人在社会上的处世能力。南方俗语“吃豆腐”,并不是吃真的豆腐,而是一种借意。源自民间街坊,旧日豆腐店多为夫妻老婆店,丈夫半夜磨豆腐、点卤,快天亮时做好成品后才睡觉,由妻子(老板娘)站柜台卖豆腐,被戏称为“豆腐西施”。
在上海方言俗语里,有一个骂男人做事不守规矩,不守信或者不通人情的词句“阿屙卵”。由于在上海方言里“卵”和男人的外生殖器的读音一样,所以,这个俗语也成为男人的专利闲话,一般是男人指骂另一个不守规矩的不通人情的男人,不过,后来有的女人骂不守规矩不守信不通人情的男人,也用“阿伍卵”了。
1931年,11岁的白杨走上了从艺道路,在她人生之路上,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用她大姐、著名作家杨沫的话说,就是:听党话,跟党走,所以不迷失方向。1936年,白杨主演《十字街头》,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他事后对人说:“一个演员不能为钱、为名什么都去演。”   抗日战争爆发后,白杨参加了上海影人剧社,溯江而上,演出抗日救亡剧,最后到达重庆。晚年的白杨,更渴望为人民多做贡献,她坐在轮椅上完成了《白杨演艺谈》的写作。
清道人,名李瑞清,江西临州人。两江总督张人骏电奏清廷要李瑞清代理布政使,清道人将锁着27万两黄金的钥匙交给城中士绅,揣着两袖清风,移居上海,卖字为生。清道人在上海,写了一篇《售字价目表》,以晚清遗老自居,昭示于人。清道人在上海书名大震,求字者不绝于门庭,其收入之高,为上海书坛之冠。加之清道人倜傥不羁,喜用破草鞋为人作匾额榜书,时时遭人非议。
阿拉在上海” 一同穿越大上海的活动圆满落幕!路线:感谢@廿四节主人(整理的线路):愚园路—镇宁路—山路—华山路xx弄—武康路—五原路—永福路—复兴西路—武康路—湖南路xx弄(湖南别墅旁)—高邮路—湖南路—武康路xx弄—六叉路口新亚大包—淮海西路—淮海西路xx弄(宋故居西)—宛平路—康平路—康平路xx弄(徐汇少年宫)—高安路—永嘉路—安亭路—安亭路xx弄—乌南。
开销,应该是消费和买单的事,可是,在老上海人的俗语中,这个“现开销”竟然成了马上干仗,打架或行动的代名词,有趣否?这个“现开销”可以是在大家商量搞一个活动或派对时,讲的来劲了,一人激动了“那么现开销,马上行动,到老正兴饭店集合,AA制豁上了。”也可以是两个猛汉相碰,互不买张,从练嘴皮吵架骂人,发展到上衣一脱,“侬不买账,轧么(那么)现开销,阿拉两人拐(摔)一跤试试。”
【“十三点”的来历】“十三点”是英文society的音译, 早期,传统的上海人看不惯那些在交际界混的女人的, “十三点”便被用来代指这些“轻浮,放荡”的交际花,由此演变成了骂女人的专用词。往后,上海人渐渐地淡忘了这层本意,常省略了“点”字简化地骂任何惹人讨厌的人。
声明:大家如不认可此排名,可将自己的排名及理由跟贴说明,谢绝骂人!!!大多数人家的男人每天至少一斤,没办法,贵州湿气重,男人活累。4)陕西,青海,新疆等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喝酒取暖,也是好爽的汉子.1)上海人,我的妈,一点点黄酒下去上海小男人就搅浆糊了,那黄酒才多少度啊。难怪人人都说上海男人不是男人,软。貌似广东广西的人打底就不敢喝酒,只喜欢喝茶,吃奇奇怪怪的野物。
内容简介:   大陆人和台湾人也许使用一样的词汇:解放、女权、自主意识等等,但是每一个词所蕴含的意义却由于社会条件的不同而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场关于上海男人的急论显得有点儿光怪陆离,我觉得,倒正是我们的时代特征。
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荐书引起热烈反响。南京人就是南京人,对好对坏都不在乎。南京人是很难概括的,因为南京人的秉性向来让人捉摸不透。●南京人对自己是不是南京人这样的话题,无所谓,不像上海人那样,动辄说“阿拉上海人”如何如何。南京大萝卜实在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南京人天生的从容,不知道什么叫着急,也不知道什么叫要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