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怀疑肾结石:40岁男性,反复左腰部疼痛12天

 看书学习198 2014-03-07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40岁。因反复左腰部疼痛12天入院。患者入院前12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腰部剧烈疼痛,伴有明显腹胀。当时查体血压正常,左肾明显叩击痛,疑为肾结石。查尿常规正常,B超提示右肾下极见无回声区,造影剂增强CT检查显示左肾中极节段未见造影剂增强,考虑左肾梗塞(图1)。

  患者于外院经低分子肝素抗凝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等治疗5天,症状逐渐缓解并停药。停药后2天,患者再次出现腰痛、腹胀,伴血压升高130/100 mmHg;复查CT见肾梗塞灶扩大(图2)。患者起病后12天来我院就诊。

  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查体测上肢血压140~150/100~110 mmHg,下肢160~170/90~100 mmHg,两侧对称;心率70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查体无异常,左肾区叩痛明显;颈部、腹部及腹股沟区均未闻及血管杂音。血常规:白细胞轻度升高,10.18×109/L,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正常;多次尿常规及尿沉渣检查未见异常;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乳酸脱氢酶(LDH)最高409 U/L;红细胞沉降率(ESR)37 mm/h;血免疫球蛋白、蛋白电泳及血补体正常,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可提取核糖核抗原(E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均阴性;抗心磷脂抗体及狼疮抗凝物阴性。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及PT+A正常,除外高凝状态。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肾功能:肌酐(Cr) 1.0 mg/dl,尿素氮(BUN) 10.5 mg/dl,肌酐清除率(Ccr) 101.5 ml/min,肾图:双肾血流、灌注及功能正常,左肾较右肾稍小;总肾小球滤过率(GFR)110.5 ml/min, 左右肾分别为46.5及64 ml/min。胸片、心电图正常,心脏、腹主动脉、颈部及双下肢动静脉超声未见异常。

诊断 肾梗塞

   诊治经过

  为进一步明确肾血管病变,行肾动脉造影,提示左肾双肾动脉供血,副肾动脉参与左肾上极供血,未见异常改变;左主肾动脉发出肾下段、中段动脉和肾上段动脉(供应部分上极),左肾中段动脉血管壁均匀狭窄,有一分支中断;左肾下段动脉及右肾动脉造影未见异常,考虑左肾部分梗死(中段),左肾中段动脉可能为栓塞后再通表现(图3)。予以低分子肝素0.6 ml /12h 皮下注射、肠溶阿司匹林300 mg 1次/日抗血小板及贝那普利10 mg 1次/日降压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平稳,肾区叩痛渐缓解,血压逐渐降至正常,于梗塞后2周停药。第二次梗塞后2周查MRA示左肾梗塞面积明显缩小。(图4)

图1:发病次日增强CT扫描示左肾梗塞;

图2:1周后再次腰痛CT提示梗塞面积扩大;

图3:左肾动脉造影 A图:主肾动脉发出肾下段、中段和肾上段动脉,左肾中段动脉血管壁均匀狭窄,有一分支中断,肾下段动脉未见异常;B图为供应部分左肾上极的副肾动脉,血管未见明显异常;

  图4:第2次梗塞后2周查MRA示左肾梗塞面积明显缩小。

  病例讨论

  肾梗塞为一少见病,因临床的诊断率低,其确切的发病率不清。Korzets等通过造影剂增强的CT扫描诊断肾梗塞,在观察的3年期间,肾梗塞的发生率为0.007%。Hoxie等连续对14411例死亡病例进行尸检发现,其中205例有肾梗塞,肾梗塞的发生率为1.4%,但只有2例于死亡前得到了诊断。因此,肾梗塞的漏诊率高,绝大多数的肾梗塞被忽视,未得以及时诊断。

  肾梗塞常由肾动脉阻塞所致。与肾梗塞有关的常见疾病为心律失常、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或心室血栓脱落、动脉粥样硬化、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先天性肾动脉发育不良、感染性血管炎和创伤等。肾梗塞很少发生于健康无基础疾病的患者。本例患者先后在左肾同一部位发生了2次肾梗塞,第二次梗塞面积较第一次扩大,且第二次梗塞后病人除表现为肋胁部疼痛外,还出现血压升高。患者既往无高血脂及心脏病病史,临床上无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和体征,超声也未见心脏结构、心瓣膜病变及颈动脉、腹主动脉等大血管异常。少数肾梗塞可因血液高凝倾向,包括高脂血症及心磷脂抗体综合征所致。但该患者多次查血脂正常,狼疮抗凝物及抗心磷脂抗体均阴性,PT+A、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正常,除外了高凝倾向。因此,怀疑是否为局部肾血管病变导致的梗塞,但肾动脉造影显示除肾段动脉一分支梗塞,邻近的肾段动脉一分支均匀变细,为梗塞后再通的改变外,余分支、同侧副肾动脉及右肾动脉均未见明显异常,未见分支近端的局部狭窄、扩张及血管串珠样改变等。因此,本例为一少见的发生在健康正常男性的肾脏梗塞。

  肾梗塞可表现为腹部或肋胁部的疼痛、低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缺乏特异性,部分病例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检查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和血白细胞增高,ESR也常常升高。当病变累及双肾、孤立肾或持续性胆固醇栓塞时可出现少尿或无尿。天冬氨酸转氨酶(AST)、ALT、LDH和碱性磷酸酶常升高。Hoxie等分析了肾梗塞的症状和体征,约7%的病人存在肋胁部疼痛或触痛,只有2%的病人出现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较为常见,约占1/3。Korzets等分析了10例病人的11次肾梗塞,10次有腰部疼痛,5次伴发热,4次有恶心呕吐,所有病例均有血尿,LDH和血白细胞计数均升高,血清肌酐水平未发生变化。本例患者表现为明显的肋胁部疼痛、左肾区的叩痛,ALT及LDH升高,但2次梗塞均无发热和消化道症状,无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约60%的病人在肾动脉堵塞后,因肾缺血肾素释放而立即发生高血压,随着血栓再通及侧支循环的建立,肾缺血改善,部分病人高血压可恢复正常。

  Norman等用Sprague-Dawley大鼠,通过结扎和切除左肾动脉3个分支中的2个分支造成左肾梗塞,右肾动脉保持完好。结果发生血压升高,梗塞后1周,血浆肾素活性增加3倍以上,但在梗塞4周后肾素活性恢复正常。本例病人在第二次梗塞后血压升高,对ACEI类药物贝那普利反应良好,2周后血压完全恢复正常。

  肾梗塞可通过超声、肾图、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和血管造影等检查诊断。各种检测方法对肾梗塞的灵敏度不同,肾动脉造影是诊断肾梗塞、明确肾血管病变的金指标,尤其是对节段性肾梗塞,诊断灵敏度高。节段性肾梗塞可出现以下几种征象:(1)肾节段性造影剂缺损,有时为楔形;(2)血管阻塞;(3)受累血管造影剂通过延迟;(4)血管变细等。增强CT扫描也是肾梗塞有效的检查方法,梗塞区造影剂缺损,并可在随访过程中评估梗塞区域的侧支血供。核素检查敏感性较低,可以探测出较大的梗塞但不能提示肾动脉分支的堵塞,部分或节段性肾梗塞排泌性肾图检查可以完全正常。

  急性肾动脉阻塞或节段性分支阻塞的治疗包括:(1)全身抗凝治疗;(2)动脉内溶栓;(3)外科手术治疗。治疗方法的选择应视梗塞范围和梗塞后就诊时间而定,对节段性分支动脉阻塞,保守治疗可能更为合适。文献报告,保守治疗和外科栓子取出术对肾存活率并无显著差异。近年来对动脉血栓栓塞的溶栓治疗,日益受到重视,如肾动脉插管局部灌注尿激酶或链激酶。一般认为,于血栓栓塞发生后3~6小时给药,血管再通率高,但超过6小时仍不应轻易放弃溶栓治疗。

  在双侧肾动脉栓塞或孤立肾肾动脉阻塞时,手术栓子取出术对挽救肾脏和病人生命比保守治疗更为有效。Nicholas等综述了1970年至1982年肾动脉栓子切除术的文献,发现手术对孤立肾和双侧肾动脉阻塞病人的挽救率高达90%。本例为肾段动脉堵塞所致的节段性肾梗塞,就诊时已丧失了溶栓机会,经低分子肝素抗凝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等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较好,数天后症状消失,2周后血压恢复正常,磁共振检查示梗塞面积明显缩小。

  肾梗塞临床并不多见,且常缺乏特异的症状易被忽视,但肾血管的再通和梗塞肾组织的挽救与诊断是否及时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对突发的腰部或肋胁部疼痛,尤其在血栓栓塞高危的病人,应当提高对急性肾梗塞的警惕性。血尿、血白细胞升高及LDH升高,高度支持此诊断。随着影象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可通过造影剂增强CT、肾动脉造影、核素检查及MRI等检查确诊。力求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 叶文玲 李学旺 雪梅 内科 朱明雷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日期:2010-01-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