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竞争需要磨难——借鉴国外“磨难教育”【转载】

 360Beijing 2014-03-12

竞争需要磨难——借鉴国外“磨难教育”


作者:杨璐瑶

 

 

       磨难教育”简单地说,是体味苦难的一种过程。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挫折未必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对于青少年来讲,挫折既可以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也可以磨练其意志,使之奋发向上。对挫折的耐受力固然与个人先天素质有关,但更多的是后天环境所造就的,它是一个人的情感、个性、意志的结合体现。历经一次磨难,就会获得一次再生的机会。真正的人生需要磨难,同时,磨难也以它冷峻和无情使强者的命运获得价值和升华。 
   
  
竞争需要磨难,吃苦也是财富,这是正被各国社会和家长、学校日益认同的教育理念。因为,今后的时代,既靠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注重意志和毅力的拼斗。“新新人类”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能力与韧劲,就不可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发展中立足取胜。国外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美国:家长从孩子幼年时起,就注重培养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才能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多么富有,孩子一般12岁以后就得给家里做家务,如剪草、送报等,当然,家长也要相应付给自家的孩子“劳务报酬”,体现按劳取酬。美国的父母们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14岁的詹妮每周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但詹妮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理能力

 加拿大: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在加拿大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晨要去给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当记者的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过。”

 德国:德国一贯重视培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于助人、作风正派”等品格。因此,父母们从不包办孩子的事情。他们将子女视做独立的个体,给他空间,让子女学习作为独立的人应该做的事。譬如,在孩子一周岁左右,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父母再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更难的事情。这样,当他们走入社会时,在别人的眼里就不会成为低能的“废物”。不仅父母们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法律也有这样的要求。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了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德国人常说,自己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要对自己负责。因此,来到中国留学的德国孩子,自立生存能力首屈一指,有口皆碑

 英国:在英国几乎三分之一的孩子要靠干家务赚取零花钱。在英国父母的观念里,让孩子们感受金钱的来之不易,远比让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家长的给予来得重要。大部分英国孩子都会使用手机,因此父母每个月就要为小孩支付10英镑左右的手机费。这笔钱虽说不算很多,但如果要求孩子必须用劳动去换取这些有限的收入,如收拾房间、修剪草坪、洗车和洗衣服等,他们就必然要小心地计算如何使用自己的珍贵所得,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学会在付出与得到之间取得平衡。英国哈利法克斯市储蓄所所长彼得·杰克逊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孩子才能更好地领会金钱的意义,并学会如何花钱

 法国:法国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极为重视。每周三下午,法国的小学和初中不开课,学校里的小课堂关闭了,社会大课堂却对青少年敞开了大门。体育场上小足球队员、小篮球队员在飞奔疾跑,博物馆简直成了学生专场。中小学校经常组织整个班级学生到“科学城”上课一至两周,学生利用那里的设备,利用那里的常年展览和短期展览提供的知识,在教师和“科学城”工作人员的双重协助下,完成一项科学小试验。法国家长非常尊重孩子的选择。因为在法国家长看来,孩子都是独立的人,兴趣是不能勉强的,只有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才容易出成绩,专业的高低贵贱远不及孩子的兴趣重要

 瑞士:父母为了避免孩子成为无能之辈,相当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比如,女孩子初中一毕业,就被安排到别人家里去当一年的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既锻炼了劳动能力,又有利于学习语言和社会规则,还可以提高社交水平

 俄罗斯:幼儿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漫步在俄罗斯的街头和广场,无论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还是在海参崴,都难得见到大人抱孩子或背孩子。在大街上,在台阶下,经常见到一些两三岁的小娃娃走不稳摔倒了,甚至跌得眼泪汪汪。而他们的父母亲,却连拉都不拉一把,只是停下脚步,鼓励他们自己爬起来,继续往前走。小孩子在一起玩,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中至跌破了皮、流出了血,疼得流眼泪。父母亲看见了,常常也只是察看一下伤痕,轻轻擦几下,然后就让他们站起来继续玩,仿佛摔跤破皮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于孩子要做的,父母亲一般不加干涉,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

 澳大利亚:中学和小学中午不放学,午餐可以在学校餐厅购买(也只有汉堡包之类的粗糙食物出售),也可以自带。但自带的占了大多数,一般是一瓶可乐再加一个汉堡包和一个水果。孩子们出外旅游,如需就餐也不过是光顾既便宜又实惠的快餐店。如果仅从孩子们所带的食物上来判断,任你怎么也判断不出其家贫还是家富

 日本:日本有一个独特的家庭作业发人深思----回家后,让妈妈搂抱三分钟!其实爱之外,日本的家长更多的是不溺爱孩子,深得真爱孩子的正道。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在这一教育观念指导下,许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外面参加劳动挣钱。在日本大学生中,勤工俭学非常普遍,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陪护老人等,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时,父母们就要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父母说: “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背。”日本教育界为了磨练学生的意志,中小学校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田间学校”、“孤岛学校”、“森林学校”,为学生开设新课程----“吃苦”。让学生们体验没有大人帮助而与大自然共存的艰辛,使他们从小就去经历磨难、挫折,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以求得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和发展。

 韩国:在韩国,一种新型的教子理念正在悄然流行。那就是“狮子型”教子法,这种教子理念缘于狮子育儿的方式:森林中百般险恶,连被誉为“森林之王”的狮子也不敢轻忽怠慢,即使是幼狮也从一开始便让它面对真实生活,只有这样,它才能迅速地得以成长。在汉城街头的一家商场里,一位母亲提着手袋,静静地站在一旁,而她四五岁的儿子,正坐在地上大哭。那哭声听起来让人不忍,觉得这位妈妈是个铁石心肠。原来,孩子想要一辆遥控车。而在出门时,母子俩已经定好,不会再买遥控车了。孩子不遵守协议。所以母亲没有给孩子买。在游乐场。一个孩子要玩空中缆车,这是个惊险刺激的游戏项目,可那个孩子的爸爸却让他独自去玩,自己只是站在入口处等他。他并不是没有钱再买一张票,而是因为他要让孩子明白,既然他要玩这个游戏,就要独自面对惊险和自己的恐惧,并学会调整、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采用“狮子型”教子法,最终会将孩子培养成狮子一样坚毅、勇敢、独立自主的人

 上述现实,与中国青少年日趋“熊猫化”形成鲜明的“反差”。曾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国人家庭,承蒙改革开放生活日渐好转,不让孩子吃苦受累的心情可以理解。然而,从长远计,从社会发展人类生存民族振兴计,真该学学“洋家长”! (编辑:敖霞)

更多内容,请点击访问:http://www.360doc.com/userhome/1584933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