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派老中医治疗痰湿+痰病证治+化痰奇穴+百病痰作祟,痰行症自消

 笨鳥先飛龍 2014-03-13
痰”派老中医治疗痰湿+痰病证治+化痰奇穴+百病痰作祟,痰行症自消   本文转载自舍得《痰”派老中医治疗痰湿+痰病证治+化痰奇穴+百病痰作祟,痰行症自消》


痰”派老中医治疗痰湿(1)
痰”派老生化痰湿(1)痰湿与脑梗,

清头醒脑方、脂溢性脱发内服与外用方、祛痰湿小方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M1NzE4Mjg4/v.swf

    本期节目请来的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并且已经家传四代,他就是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的原主任宗修英老爷子以及他的儿子及学术继承人,北京友谊医院宗文汇大夫。他们家一直在北京的南城行医,宗老的父亲宗维新当年人称“宗八味”,以开药十分便宜,简便,大多只开八味药,就能把病人治好而著称。

    宗修英,原籍山东省历城县,祖上明末清初逃荒至北京南郊西红门务农,历经八代。至祖父宗世明,学徒于北京南山堂药店兼学医术。数年后乃行医、售药于乡里,颇有声誉。父亲宗维新生于1900年,长大后随祖父学医,为乡里诊病,声誉日噪。1910年前后,因不堪两次强盗劫掠,遂迁居北京城内,考取中医执照,约于1920年即悬壶于宣武区烂缦胡同90号。1926年7月25日宗修英即诞生于此。

    宗文汇,宗修英之子,自幼侍诊祖父宗维新、父亲宗修英左右,秉承家学,聆听目睹前辈论医临诊。多次参加中华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医药学会举办的消化、妇科等各种高研班的学习,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学习脾胃病、血液病、妇科病、心脑血管病、咳喘及疑难杂症的诊治经验。对中医理论体系及西医知识均有较好的掌握,诊治力求博极医源,用药灵活,不拘一法一方。长期承担首都医科大学教学任务,致力于脾胃病、妇科病、咳喘病、心脑血管病等方面的临床研究,发表文章十余篇。作为科研课题主要成员参加北京市中医药科技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整理与研究。

    宗老80岁退休,今年已经85岁了,二十多岁行医,已经六十年了。凡是有痰湿的病人都用他所创的痰湿理论来治疗。

    举例:九几年有个五十多岁的老工人,又咳嗽又喘,又吐痰,睡不好来看病,手上干裂,裂口大而深流着血还有白色的东西,让人不忍去看,好多年了,都没有治好过。医生开的处方都是养血润燥的药,中医理论讲燥而润之,这是正

治的方法,可对于这位病人来说就是不见效,为什么呢?

    这位老工人又咳嗽又喘,又吐痰,吃不下东西,喝水也少,大便还有点溏泄,小便一点颜色也没有,白的跟水一样,而且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出汗,湿是在里头,出不来。

    宗老用健脾、化湿的方法,用解表让他出汗,中医讲:汗为心之液,可是被表皮固住了,出不来,所以就用发汗解表的药将他的汗给发出来,并且内在的给

他健脾去湿,结果他的病开始一天比一天好,原本老工人是来看咳喘的,最后

连手也好了。

    什么是痰湿?

    痰湿是两个病,就是咳嗽,咳是干咳,叫咳,嗽是有痰又咳,叫嗽。这两个经常在一起,所以就叫咳嗽。这种情况在中医里比较多,如眩晕,也是两个病,

晕是头晕,眩是眼睛看东西天旋地转,这是两个症状两个病,可是一说就是眩

晕放一块说的多,因为它们是分而不分的。痰湿也是这么回事。

    那么痰湿究竟是什么呢?

津,是人体的津液,它要是停滞了或部分停滞,就变成了湿,形成了病态。

湿,湿要是停聚了就变成了水。

水,要是积聚了就变成了饮,就是泡沬痰,吐出来之后带水。

饮,再一凝滞了就变成痰了,成块了,变成了痰湿,这就是形成的过程。如水

肿、眼皮肿,痰湿走到哪,哪儿就有问题。如果走到头,就会出现脑梗,头晕

、脱发,在皮肤可能就会出现湿疹,在脚会有脚气,在关节就会出现风湿性关

节炎,在胸中会胸闷气短,在气管可能就会有痰,在胃肠会肠鸣、腹泻等等。

甚至在妇科会出现不孕症、肥胖、或月经不调等。

    那么痰湿患者都有什么样的表现体症呢?

    从外观上就能看出来,体型偏胖的标准:肉人、脂人、膏人。

肉人,是比正常偏胖的健康的人,他们的肌肉比较结实,四肢匀称,属于力量

型的。

脂人(穿格子衬衫的),身体里有多余的脂肪,外头看上去也胖乎乎的,肉不

结实,松松软软的,没有力量,比肉人出现病态的现象了。

膏人(穿红衣的),四肢并不显得胖,但是主要胖在肚子上,大腹翩翩,在这

三类人中危险性是最大的,是典型的痰湿体质。

    是不是胖人都会出现痰湿,瘦人就没有呢?

    瘦人同样可能会出现痰湿。因为瘦人也有脾虚,也有功能代谢失调。胖人多痰湿,绝大部分都有痰湿,但是不全是痰湿。

    脑梗跟痰湿有什么关系呢?

    痰湿是导致脑梗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举例:一位男性50多岁,块大膘肥,大腹翩翩,身体看上去非常非常的棒,自己说从来没生过病,从不体检,对自己的身体非常有信心,但是却得了脑梗了

,这个人老婆孩子都没有工作,家里靠他一个挣钱糊口,比较辛苦比较累,所

以他认为要对得起自己,因此中午和晚上都要吃肉喝酒,说没有肉吃不下饭,

无肉不欢,越肥的肉越爱吃,劝也没用,他还有家族高血压病史,本人也量过

血压,是典型的高血压,但他从来不吃药,说一旦吃药了就离不开了,所以坚

决不吃药,其实这个说法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不吃药使得病情不断发展,失去

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甚至有很多人突然犯病,最后很难医治。

    宗医生建议大家

    第一,定期检查身体;第二,有病按时服药;这么做是对自己和家人非常负责任的态度。

    脾气与痰湿之间的关系

    如果这个人正好生气上火了,又赶上他是个痰湿体质的人,两者相结合,就会出现很多很多病,尤其会出现如心梗、脑梗这种非常重的突发的急重病。

    肝火上炎,绝大部分都是说的实证,爱着急、爱生气、爱发火。脾气比较急,肝火旺盛,肝火特别大。

    水不涵朩,是一种虚火,叫肾虚肝火旺,肾主水,水可抑制火,如果这个人肾水足的话,肝火就不会太旺,也就没有多大脾气。肾水不足,肝的虚火就会上

炎,人容易烦、急。如果与痰湿再结合的话,就会出现危重的病如心梗或脑梗

等。

    头如裹如蒙,头重、头沉,可以说是脑梗、血压高的先兆。如果这个时候不管它有可能会走到极端。要是如果吃点药,用个小方清清头,会避免发生重病。

    宗老清头醒脑小方

    这三味都是很普通的草药,省头草又名佩兰,味有点香,白芷也有点香,这两味药都有芳香的意思,中药里讲芳香的药物可以化去污浊、秽浊之气,所以头

脑不清醒,由痰湿引起的,可以用它来芳香化浊、芳香化湿。菖蒲是个清心的

醒脑的药物,让人头脑清醒、让人提神的。

    此方药简比较灵便,拿它泡水喝,或在火上稍微煮一下,续水喝也行。在没有形成脑梗之前,有上面说的迹象时用作预防的措施还是可以的。

    也可以将白芷做成香包配戴在身上。烧肉吃可以放些白芷,能提升肉的香味,还能解腻。腻其实就是痰湿,白芷既是药材也是食材,在肉制品加工上用上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可以去腻,醒脑开窍。

    困倦是痰湿人体症的一个典型症状,再厉害的叫嗜睡。

    举例:一位大一的男孩,1.70米左右,250多斤,很胖。上课就睡觉,同学打睹,谁能把他叫醒,谁赢。就是说怎么也叫不醒,到这种程度。他本人也很痛苦

,打饭时排队能睡着,上厕所睡着,更痛苦的是,排便后要擦手纸吧,但他够

不着,太胖了。这就是痰湿体质导致肥胖嗜睡的典型例子。他的湿停滞在体内肯定是有诱因的,肯定是脏器的功能失调,导致多余的水分停留在体内,形成了痰湿。

    头上冒油,也是痰湿吗?

    头上冒油是脂肪多了,也是内在的脾运化失调,吃的油腻偏多,结果脂肪代谢出现问题,脸上、头上都冒油,而且这个油有的时候洗不掉,有两天不洗的话

,会堵塞毛孔,毛发营养跟不上,使得新的毛发无法生成,然后就脱发,叫脂

溢性脱发。

    治疗时必须内外兼治,内健脾,助运化,不更多的去产生油,治脏器是治本。外治可以用点治标的药,宗老介绍一个外治经验方治疗脂溢性脱发方

    用手抓一把煮水洗头,男女都一样。不分头发长短用量一样。用来洗头皮,不是洗头发。主要去油,不能天天洗,否则头发会变黄变脆了,五、六天洗一回

。也可以十天左右洗一回。

    宗老的内治方

    白茯苓研面,白瓷勺每天吃一勺。时间要长要坚持,严重的可以喝2勺。这是内治治本的方法。

    还有个不花钱的外治法,不但去油而且乌发。淘米水搁上三、五天有点发酵了,用它洗头。

    宗老提供一个预防痰湿的小方:

    生山楂消肉食的力量很强,解腻更好,炖牛肉都会放些山楂,这样易烂不会老。萒蔚子是活血药,是去头上的瘀血,奔头的,是益母草的子,而益母的调经的,红花都是活血药,决明子又降压、又平肝、又明目,要是有大便比较偏干的,它还能够润便。这几味药泡水喝或煮水喝,现在药理研究说明:凡是活血化瘀的药物,多多少少都有些降血脂的作用,所以本方降血脂、祛痰湿,解油腻,宽中的作用。后面的这个药决明子,如果有血压高可以用,如果是大便稀的,常闹肚子的这个药就去掉。就用前三个药



痰湿困脾肺,怎样判断痰湿困脾?

化湿小方、急、缓治疗二方、乐尔康、踮脚八段锦

 

    本期节目请来的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并且已经家传四代,他就是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的原主任宗修英老爷子以及他的儿子及学术继承人,北京友谊医院宗文汇大夫。

    上期节目痰湿是万病之源,痰湿在头部就会造成脑梗或是脑中风这么严重的疾病。

    今天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口干了,你怎么办?

    举例:一个女病人四、五十岁,口干的程度到发干涩感,在口腔里都动不了。连说话都要先喝口水才能讲话,喝水喝到肚皮涨都无法解渴。看了很多医生,用了滋阴的方法,泄火的方法,不但不管事,反而越治越厉害,喝水是越喝越渴。

    其实,这是一种痰湿阻滞了脾的阳气,造成脾阳不振,脾的运化功能变差了,津液无法输布全身,痰湿抑制住了脾阳,脾的功能发挥不出来了,所以这个人就是口渴。

    张仲景名言:

    所以这个女病人要用温药来治,用泄火的药是不成的。比如烧一锅水,锅盖是干的,怎么让锅盖变湿呢,就是点火,水烧开了,锅盖自己也湿了。这个病人就是这个道理,她并不是缺水,而是一肚子的凉水,你给她还加水,就会越喝越重越渴,中医讲热者寒之,她本身就有一肚子的凉水了,你还给她滋阴、泄火的用凉药就更不对了。所以要点火用温药,使她抑制住脾阳的那个湿汽化开来,寒湿一化,蒸汽上来,嘴就不干了,吃了两周的药基本上多年的这种疾病就缓解了。

    我们说得脾,包括脾、胃、肠三大块,也就是消化系统。表现轻的会有口甜口黏、口干、不想吃东西、闹肚子、浑身困倦、乏力。重的表现得癌症都不过分。消化道的癌症跟痰湿困脾都有关系。

    为什么痰湿会在脾出现呢?

    上面这句中医名言:脾为生痰之源,意思是由脾来生痰,脾是运化水湿、谷物的,其精微输送到胃和小肠,分其精华和糟粕,精华由脾的输布功能运送到全身,糟粕排出体外,一旦脾要发生了疾病,脾是最会闹病的,寒湿困脾,忧伤思虑伤脾,老着急、老生气、想事多也伤脾,劳倦,特别劳累疲乏也伤脾,所以脾一旦得了病,湿就会运化不了,贮存在身体内,影响到人的各个部分产生各种疾病。

    肺为贮痰之器,这个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是贮存在肺,咳出来的痰。分布到全身,因脾运化不好,痰湿存在哪儿哪儿就得病,这个就是无形之痰。

    怎么来判断自己是不是痰湿困脾的人呢?

    1、大便不好,经常溏泄,或大便特别干的,就是脾虚,大便特别干不一定就是上火,这点大家特别要注意。

    2、看舌像。一看舌质,齿痕舌,表示这个人身体比较虚,肺气、脾气、肾气虚都会出现舌头胖大,有齿痕、牙印。二看舌苔,厚、薄、颜色的程度,表示内存邪气的程度和性质。比方说舌苔厚腻,说明它有痰湿,而且有湿滞在里面,甚至有积滞在里头,一般把白色和黄色作为寒热的区别,比方说,这个人小便特别黄,会习惯说这个人上火了,如果尿清白的没颜色也没味道,就是寒。而舌苔也是,白的是寒,黄的是热,厚就是积滞。

    痰湿困脾的人舌像:1、胖大;2、有齿痕;3、或厚,有积滞,是因为湿困住了脾使脾阳不振,会出现舌头形态是正常的,但舌苔特别厚,这也是一种湿。如果这三种加在一块的话,就是脾虚、湿困,那么舌头是既胖大又有齿痕而且上面还有一层厚厚的苔。

    上台两位观众,一位大叔是舌苔黄、稍厚,舌苔中间往后比较厚,属于脾、肾的湿比较重,而且舌苔黄是热。所以是湿热阻滞,平时会有舌头黏或苦,口干、尿黄等,治疗时需要用清热利湿的小方小药就可以子。

    另一位阿姨,舌质就胖、大、厚,典型的气虚标志,舌苔淡黄,舌头下面有淤滞,就是痰湿在血脉,痰湿阻络的一种现象,所以治疗时除了化痰湿以外,还要加点活血化淤的药,治疗的效果才会更好。这种人属于痰湿体质,不爱活动,腿沉,爱困,容易出现肠胃症状,因为她有淤血,所以应该考虑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如果平时爱动动的话,这方面会好点,阿姨说她有点高血压,平时参加社区舞蹈队,也爱活动。

    宗老化湿小方:

    这是宗老常用的化湿的小方,可健脾化湿。茯苓、甘草、白术是健脾化湿的药,桂枝是点火的药,是辛湿的药,朩香是调气的药。中医讲:“治湿不理气,非其治也”。就是要想治湿,必须加理气的药,不然湿不好祛。此方是针对有寒性的,经常有点上火,大便有点干,尿有点黄,嗓子有点干,这个桂枝就不能用了。要去掉桂枝用后四味药就可以了。

    肺为贮痰之器,肺和痰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素问 经脉别论》是中医的经典书籍,讲了吃钣、喝水、消化,水液在身体里的运行规律。

    痰湿在人的体内主要是三块,分别是脾、肺、肾。主水在肾、治水在脾、调水在肺。

    脾运化水谷精微,将精华输布到肺,由肺去转输到全身,这个是肺的宣发、肃降的功能,如果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受到了痰湿的抑制,痰就会积在肺中,形成了肺的贮痰的作用。

    这个痰要吐出来并不容易,有句俗话:人病一口气,人死一口痰。所以别小瞧了这个痰。

    举例医疗故事:宗老的父亲遇到的一个病例,有个中年妇女病了,家人都认为病的很重,请宗老的父亲去看,还没进门,就听到哭声,家人已经开始烧纸了,宗老一见这情形,心想病人已经死了,我就回去吧,请我父亲来的人说,既然您已经来了,看看还有没有救,宗老一看病人手已经冰凉,没有呼吸,躺在床上嘴往外流出好多的痰液,宗老的父亲非常仔细的摸了脉,摁下去很深才感到细如游丝的脉,宗老父亲认为病人还有点脉膊,心脏看来还没有完全停止跳动,赶紧让家属去买竹沥水,顺着嘴给她灌,不停地一勺一勺地灌,痰就不停地往外出,然后痰慢慢地越来越少,一会儿,病人开始有点哼哼了,这气就算上来了,继续灌药,又吐出很多痰,之后病人长呼一口气,这病就缓过来了。

    竹沥水,苦寒,黑色。是清热痰的。

    中医把黄痰、稠痰叫做热,白痰和稀痰叫做寒。凡是碰到血痰或腥臭痰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个很可能是肺脓疡(肺脓肿),甚至是肺癌的表现。要赶紧到医院照个片子,很容易查到病灶。

    举例:宗老治疗过一个小孩,这个孩子五岁的时候咳嗽,家人懂点就用了些小方给孩子吃,只有咳嗽就这么给孩子吃小方,这么过了两年,孩子经常感冒咳嗽,那个小方也不管用了,孩子瘦如柴,个子也不长,去了很多家医院找了不少人也没见好,脸黄白,头发稀而细,一天老晚老咳,咳到老往上涌的程度,造成了鸡胸,而且不想吃饭,或吃得很少,有时也不消化,又胀肚又拉稀,大便老是溏泄,走路也没劲,整个人没精神,还尿床,找到宗老看的时候,家长已经急坏了,宗老一看,这孩子已经病不在表了,首先要治肺,然后是脾,消化,拉稀在肠了,个子短小,不长个,尿床还要治肾,也就是说,这孩子三个主要脏器肺脾肾都有问题,而这三个脏器全是主管水湿的。

    治疗方案:

    急则治其标,如咳嗽、痰喘,用上面的小方。但药还不止这些,有的随着情况还需要加减。

    麻黄、桔梗、前胡是治咳嗽和喘的药,橘红是化痰的,益智仁是治肾的药,这个方子完全以治肺为主。

    缓则治其本,病情有所缓解了,就要补了,党参、苍术、砂仁是健脾、燥湿和胃的药,砂仁是芳香健胃药,而且它还能治尿床。苍术是健脾燥湿的药,鸡内金健脾助消化而且还能治尿床,这个方子里头治疗肺脾肾都有了。

    现在这个小男孩也已经五十多岁了,很好。

    橘红。

    橘子切开后有几层颜色的,最外边的那层就是橘红,就是要把橘皮上的白色部分去掉。如果橘皮含白色的部分晒干就是陈皮。一般健脾、和胃、祛湿用陈皮,而去了白色部分的橘红就偏温性,具有发散的作用,一般用在外感出现的咳嗽有痰,起到透散寒气、化痰湿、止咳的作用。一般用在表症,受凉引起的。比方说受凉感冒咳嗽了,可以用橘红泡水喝,微微出汗,透散了风寒就可以了。不可以长期服用。

    痰湿困脾的人平时生活中就注意些什么?

    说说乐尔康,乐就是笑,开心,人的心态非常重要,病从心生,放下包袱,每天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每天笑一笑,尤其是大声地笑一笑,绝对有好外。

    一个小动作,解决大问题。

    迈开腿,教大家一个小动作踮脚,坐着、站着,坐车、办公、看电视也行,全能做的动作,“八段锦”里头第八个动作,背后七颠百病消。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有意识的把脚跟抬起来,能抬多高抬多高,然后颤一颤,再把脚跟轻轻放下。

    注意事项:脚跟不要一下使劲落到地上,会对老人的小脑不好,对颈椎也不好。

    这个动作特别有助于下肢的血液循环,还有瘦腿的作用。那与痰湿有什么关联呢,因为在颤动的时候,我们的全身都在跟着颤动,我们的胃肠都在蠕动,脾主运化,也就是脾活动起来了,脾胃的功能就增强了。

    提示:老年人可以扶住了再踮脚颤动,千万不要摔倒。

痰”派老生化痰湿(3)痰湿在四肢,

手脚怕冷、风寒湿痹症、核心药、龟苓膏、宗老“加减二陈汤”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M0NzYyMTA0/v.swf

    本期节目请来的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并且已经家传四代,他就是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的原主任宗修英老爷子以及他的儿子及学术继承人,北京友谊医院宗文汇大夫。

    上两期节目讲了痰湿在头部和痰湿在脾肺,今天讲痰湿在四肢。

    到了冬天,手冷脚冷,四肢疼痛,沉重,很多都与痰湿与风寒湿三邪相合有关。到了天冷了,穿了两条毛衣三条毛裤,平时还运动,还觉得冷,就是病了。还有冬天手法冰凉也是病。冬天盖两三床被还会被冻醒。还有更严重的。

    宗老举例:有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看起来不胖不搜中等身材也没什么特殊,可这个人冷的就不一般了,找宗老看病时,那时的天气也很热的,穿着皮袄毛皮鞋,睡觉时盖得很厚,老觉得冷,睡到天亮脚都暖不过来,走路有很沉重的感觉。

    中医理论认为百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腿和脚是最容易受寒的部位,体内的湿邪与风、寒相合,会造成行痹、痛痹和着痹。而各种痹证又会两两相合,造成各种疼痛。

    痰湿在人的身体里是一种病邪,它走到那儿就有那儿的症状,如果它走在人的四肢尤其是未端,阳气就不能通达到这里,手足不湿就是必然的了。

    寒气代表人的脾气不足、中气不足与寒气相结合,阳气受阴,血液流动受影响自然就会觉得特别冷。

    痰湿在四肢还有个典型的症状,是四肢的沉重感。

    腿疼是痰湿在四肢的表现吗?

    那是血液不通,中医有句话: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疼,都是代表有一些不通的地方。寒湿凝聚,凝聚在什么地方,那儿的血液受阻,自然就疼。

    老寒腿就是凉的过甚,上面举的例子,走路沉重是有湿在里面,疼痛是有寒的问题。

    上台三位女阿姨,体形都稍微偏胖。

    一位阿姨就是腿疼,一动就上头老出汗,下头就凉,手脚不是一般的凉,腿有时朩胀,也肿,她这种情况是寒湿体质,阳气不足,喝点水或喝点汤都会出汗,下面是脾的阳气不足,可以上面吃点益气固表的药物,同时也管下面腿凉。

    另一位阿姨腿肿腿沉,一条腿疼肿,一条腿不肿但从侧面疼,看过中医说湿气太大,穿的也多,怕冷。这位阿姨的症状从表面上看是湿气比寒气重,吃药时就以化湿为主,散寒通络为辅,也就是益气、散寒、化温并进。

    第三位阿姨脚怕冷,尤其是腿肿且胀,走路发沉尤其是天气不好时更明显,这位阿姨的情况比前面两位轻点,但她的痰湿还是比较重,因为她的体形还是湿比较重。

    有句话:百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

    人体上面属阳,下面属阴,常有人说上火、下寒,上火就是口干舌燥,可下面脚特别凉。

    湿不独生,湿是阴邪,单纯的湿致病少一些,主要是它跟其它的寒气结合而发病,跟寒结合成寒湿,跟风结合成风湿,跟热结合成湿热。

    中医把各种关节的疼痛归纳于痹症。

    风、寒、湿三种痹症各有特点:

    伤了人之后,虽然都是疼,但各有各的特点。风邪是痛无定处,老百姓说是串着疼,所以中医形象地称它为行痹。还有一个串着痛是生气、暴怒肝气串着疼,属于肝气淤滞,疼在两胁,胸背的串痛,倜尔才出现胳膊腿的串疼,这两个要区分开来。行痹是受了寒凉引起的,疼在关节四肢和肌肉这个好区分,

    寒气伤人,因寒主凝滞,受寒了气血不通就会疼,所以叫痛痹,它的主要特点凡是疼的地主用手摸的时候都会觉得凉,而且一受凉后就会加重。反过来一接触到热都会得到缓解。

    湿,遇到寒后典型的症状就会四肢比较沉重,所以叫着痹。关节肌肉的酸疼、沉重无力。

    从上面的三个症状可非常清楚地分别自己是受了寒还是风或是湿引起的疼痛了。

    一台一位阿姨,胳膊疼,到处跑的疼,买了电褥子,暖它就不疼了,但一离开就疼,这属于风、寒造成的疼痛,病在里,但热敷不行,还得吃药。

    另一位阿姨上台,右侧腿疼固定的,加上背后有一块特别的冰已经有二三十年了。腿疼用热宝也会缓解,遇凉就疼的厉害,但已经低湿烫伤了。宗老说是寒着疼,没有风的问题,就是寒的问题,后面的背凉,张仲景伤寒论里有专门谈到这个病,叫背冷如掌大,怎么治也治不好,这就是痰饮。也有专门治这个的一些方药。而且这位阿姨病都在阳面,就是一个阳气不足,就会出现寒饮。

    风+湿合起来就会怎么样呢:

    治疗时就要祛风、祛湿、利湿。

    寒+湿相结合

    治疗时就要散寒,化湿,通络止疼。

    宗老介绍一个小方核心药(基本方)

    治病就凭这三味药治不了,还需加减配药。桂枝温经通络,散寒,解风寒感冒,和胸痹症胸疼。防风的去风,防已是去湿。

    如果是寒重的,桂枝再增加点量12~15克。防风、防已也是如此。要是人容易上火的桂枝少用点。

    需要的人可以找医生加减配药,光这三位药是治不了病的。

    如果四肢不温又不想吃药的,有个穴位可以治疗:阳池穴

    在腕横纹的中点属于三焦经的穴位,管人身上通热气的(阳气)的,用手按住五分钟,两手都按,但然不是一回就能解决的,天天得按一回,慢慢的经络就通了,手脚就不那么凉了。这是个长功夫。

    湿疹跟痰湿在四肢有关系吗?

    举例:一位女病人是顽固性的泛发性产湿疹,就是久治不愈说明它有湿且是重浊黏腻,反复发作,而且全身无处没有全是非常严重,疹子还流汤挂水,还痒,全身抓的都是痕迹,病人说要是不抓出血来不解痒不过瘾,非常痛苦。这是湿和热相争外发到皮肤,如果加上风是话就痒。

    推荐一种药叫龟苓膏

    龟苓膏和龟苓集不是一个药,龟苓集是调补身体的药,龟苓膏是清热、泄火、化湿的药,龟板清热、凉血、滋阴,土茯苓是清热、利湿、解毒,它能够到各种经络关节等地方搜刮这些病毒,所以在平常的皮肤病尤其是湿热的皮肤病用的特别特别的多。

    湿热在人体里伤了人的表现有两种:

    一种在外,在皮肤,在关节什么的;特点是热,红,分泌物一般都是黄的,粘稠的。

    另一个就是内在的湿热,往往跟风相结合,会痒。还有眼睛有没有眼屎,有没有口干舌燥,喉咙发干想喝水,大便比较干燥,不通畅,小便是不是有黄短,又黄又少,这些是内在的湿和热。

    龟苓膏可以作为清利湿热的保健用药。煎药、煮水都可以。

    土茯苓单独的用,可以10克、20克、30克都可以单独的煮水喝治疗这个病。如果土茯苓压成面外敷洒在这些流汤挂水的地方也可以。或是土茯苓煮完水的头一天,第二天用来喝,第三天用水洗或泡,或用毛巾纱布沾这个水贴在病灶处效果也非常好。

    有个小镇中药铺凭四张方子打天下,历代相传。它们分别是1、四物汤;2、四君子汤;3、二陈汤;4、平味散。中药是非常灵活的,凭四张方子加减论治。其中的二陈汤,是宗老的代表方,二陈汤是一个基础方子。

    上面四和简单的药物,如果加减运用,它的变化特别的多,所有现在化痰的一些著名的方子和中成药都是由二陈汤变化演绎而来的。

    针对所有痰湿宗老给了一个小方“加减二陈汤”作为参考:

    这个方子实际就是二陈汤的加减,二陈就是陈皮、半夏,这两味药放的时间越久去湿效果越好,为此方的主要药来袪湿化痰。

    前三味药为基本方,白术健脾,半夏化痰祛湿,陈皮理气化湿。

   佩兰是芳香化湿的去上焦的湿,车前草去湿从下边出,两味药都是去湿的通道。

   此方既有在内的祛痰、祛燥湿理气化湿,又有上下的出路,是个祛湿的基本法则。如果临床用的话要根据情况变化的,如果上焦湿种的话,佩兰就不止15克,如果尿又黄又短代表有湿热在下焦,车前草就可以用到30克,再加点清下焦的药。用这个方来治疗是有好处的,但不是通治百病的,只是作为参考,因为中医用药就是比较活。要辩证当时表现的一些症候群然后设计方子。

    如果觉得自己是个痰湿体质,平时脾胃不太好,消化不太好,有痰,甚至有时人有一点晕晕的,有点困倦老想睡觉,尿有点黄甚至尿的不痛快,这张小方非常好。


痰病证治

一、风痰

1、犯肺作咳:咳声重浊,喉痒作咳;疏风宣肺,化痰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2、风痰闭阻,痫证:眩晕,胸闷,痰多,舌淡苔腻,脉弦滑有力;涤痰熄风镇痫;定痫丸。

二、湿痰

1、痰湿蕴肺:咳喘,痰粘稠难咯,胸闷,痰出则咳喘、胸闷减轻;燥湿化痰,宣肺止咳平喘;麻杏苡甘汤+三子养亲汤。

2、痰浊闭阻心脉:胸痹心痛,胸闷重而心痛轻,倦怠乏力,天阴气冷加重,苔白腻,脉滑;通阳散结,豁痰宽胸;栝楼薤白半夏汤,如痰浊闭阻心脉,卒然剧痛,则用苏合香丸温通止痛。

3、痰浊上蒙清窍:眩晕,头痛,胸闷,呕吐痰涎,苔腻脉滑;祛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

4、痰浊蒙蔽清窍(阴闭),中风中脏腑: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或四肢厥逆,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黯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无力;温阳化痰,醒神开窍。涤痰汤+苏合香丸,或参附汤+安宫牛黄丸。

5、痰浊蒙窍,痴呆:智力减退,表情呆滞,喃喃自语,或终日无语,纳呆倦怠,头重如裹,舌淡苔腻,脉滑;温补脾肾,豁痰开窍;洗心汤。

6、痰浊蒙蔽清窍,阴痫:发作则面色晦暗,手足清冷,昏愦,抽搐,口吐涎沫,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无力;开窍醒神,温化痰涎;五生饮。

7、痰湿中阻,痞证:脘腹痞满,头重如裹,身重肢倦,呕心呕吐,苔腻;燥湿化痰,和中消痞;半夏泻心汤,或旋复代赭石汤,或平胃散+二陈汤。

8、痰浊中阻,呕吐:呕吐稀涎,呕而肠鸣,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化痰和胃降逆;小半夏汤,或加茯苓。

9、痰厥:痰热昏厥,喉有痰声,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行气豁痰;导痰汤。

三、寒痰

1、寒痰沉肺:咳、喘、哮,胸闷如窒,痰白难咯,天冷遇寒而发,渴喜热饮,苔白腻;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平喘止哮;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或麻辛附子二陈汤。

2、寒痰上犯清窍:眩晕;温化寒痰;苓桂术甘汤+泽泻汤。

四、热痰(火痰)

1、痰热郁肺:咳、喘、哮喘,咳嗽气促,痰多黄稠难咯,或痰有热腥味,或咳吐血痰,口渴身热,舌红苔腻,脉滑数;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或定喘汤,或桑白皮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2、痰热瘀毒阻肺:肺痈成痈期,壮热汗出,烦躁气急,胸痛,咳吐黄绿腥臭痰,苔黄腻,脉滑数;清肺化痰,消瘀解毒;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痰火扰心:心悸怔忡、失眠,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烦躁易怒,口苦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4、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中风中经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失语,偏身麻木,腹满便秘,舌红苔腻,脉弦滑有力;通腑化痰通络;星蒌承气汤。

5、痰热闭窍(阳闭),中风中脏腑:神昏,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拘急,身热,烦躁,抽搐,舌质红降,苔黄干腻,脉弦滑数;清热化痰,醒神开窍;羚角钩藤汤+安宫牛黄丸(牛黄承气汤)。

6、痰火上扰,阳痫:急躁易怒,心烦失眠,目赤,舌红苔腻,脉弦滑数;开窍醒神,涤痰熄风;黄连解毒汤+定痫丸。

7、痰热上扰心神,癫证:烦躁不安,失眠易惊,舌红苔黄,脉滑数;清热化痰,开窍醒神;黄连温胆汤+白金丸。

8、痰火扰神,狂证:急躁易怒,头痛失眠,面红目赤,谩骂嚎叫,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毁物伤人,力气逾常,不食不眠,溺赤便结,舌红苔燥,脉弦大,滑数有力;清热泻火,涤痰醒神;礞石滚痰丸+安宫牛黄丸。

五、燥痰

1、燥痰犯肺:咳、哮、喘,痰少质粘,口燥咽干,舌红少苔;养阴清热,敛肺化痰;麦门冬汤。

六、虚痰

1、脾虚生痰,痰浊蕴肺:哮喘缓解期,体倦乏力,食少便溏;健脾化痰;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

七、气痰

1、痰气郁结,癫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不语,出言无序,或喃喃自语,喜怒无常,秽洁不分,不思饮食,苔腻脉弦滑;理气解郁,化痰醒神;导痰汤,或四七汤。

2、梅核气:咽中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咯之不出,抑郁太息,苔白腻,脉弦滑;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3、痰气郁结,瘿病: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胸闷太息,胸胁胀痛,苔薄白,脉弦;理气舒郁,化痰消瘿;四海舒郁丸。

八、痰瘀

1、痰瘀阻肺,肺胀:咳喘痰鸣,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窒,唇甲紫绀,舌质紫黯,苔腻脉弦滑;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桂枝茯苓丸。

2、痰瘀阻络,中风中经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失语,偏身麻木,舌质暗淡,苔腻脉滑;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桃红四物汤+涤痰汤,或化痰通络汤。

3、痰瘀扰神,癫、狂、痫:经久不愈,舌质紫黯,苔腻,脉弦滑;豁痰化瘀,开窍醒神;癫狂梦醒汤+白金丸。

4、痰瘀互结,瘿病: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苔薄腻脉弦;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海藻玉壶汤。

九、痰积

十、痰核

 

附:

痰:是由水液内停而凝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其质粘稠。

痰证:痰浊停阻于脏器组织之间,或见于某些局部,或流窜全身而表现的证候。

分类:

广义、狭义

有形之痰(实质性痰浊)、无形之痰(只见其症,不见其形,易扰神明,以苔腻脉滑为特征)

成因:

1、气虚,推动无力,津液留滞为痰。

2、阳虚,气化不行,水泛为痰。

3、阴虚,津液粘稠,水沸为痰。

4、气郁,津液凝结生痰。(关幼波:痰浊凝滞与肝气的舒畅与否有密切的关系。)

5、火热,炼津生痰。

肾为痰之本:

张景岳:“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

《肾脏病的中医药研究新进展》:肾的开阖不利,水湿停聚,聚而为痰;如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即所谓“火不生土”,致使水谷精微“化失其正,聚而为痰”。(肾阳虚衰,水湿津液难于气化,聚而为痰)

痰病八症:咳、喘、悸、眩、呕、满、肿、痛。

化痰奇穴

中医上将痰分成三类:气郁之痰、脾虚之痰和血痰。气郁之痰是大家平时理解的脂肪瘤,主要由于憋气胸闷而成。我们咳嗽出的痰有时不是来自肺部,而是脾虚生痰,如此则应健脾祛湿。血痰是高血脂形成的,由于血脂堆积而生成的痰。这三种痰可以互转,事先确定病因,以免张冠李戴。
有两个穴位经自我按摩对化痰有显著效果。

足阳明胃经之丰隆穴。图片

丰隆穴对现代人最有作用,它可以去除高血脂,所以体内痰湿很重的人一定要揉这个穴位。有人嗓子哑了,自述好像是有东西糊在里边,吐也吐不出来,这就可能是有痰结,结在喉咙这块了,就给它点按丰隆穴一分钟,马上他就觉得这块开了,这东西什么都没有了,不知道痰化到哪里去了。所以它既可以化有形之痰,也可以化无形之痰,觉得这儿有东西但吐也吐不出来,咽也咽不下去,像梅核气一样,它也能散掉。如果有人觉得就是有痰吐不出来,揉了丰隆穴以后很容易就可以把痰吐出去,这个丰隆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痰穴。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手太阳小肠经之支正穴。图片

腕横纹上五寸,这里(是)支正穴。这个位置在侧面——小肠经都在侧面——这个穴位叫支正,“支”是旁支的支,“正”是正统的正,这个五脏当中谁为正?都把心脏作为君主之官,它作为正。支正主是小肠经通到心脏的穴位,所以它叫支正。另外一方面,心脏和小肠是相表里的,(它俩是可以相互通的),所以这个小肠经与心脏之间的一个络穴。络穴是联络的意思,它是一个络穴。

支正穴有一个特殊的功效,它可以治疗人体的赘生物。长了一个瘊子,有了扁平疣,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赘生物?

这些赘生物在中医里边讲就叫痰结,就是湿气结在一起结成这些东西了,叫痰湿所结。另外一方面有气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气,体内的痰湿凝结成这些赘生物。还有脂肪瘤也是这些东西,都是人体的痰结。

通过按摩支正穴,可以化解这些赘生物。为什么会有这个效果呢?因为支正穴呢可以从心脏那里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冲击小肠经,人体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湿就会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肠的功能增强了,痰湿能够被及时的化解掉,就不会产生这些赘生物,所以按摩支正穴它就可以化解体内痰湿的赘生物。


百病痰作祟,痰行症自消

中医学当中有一句俗语“百病痰作祟”,证明痰在人身体当中的危害是很大的,那么什么是痰呢?是不是我们平时吐得痰,在这里说说,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可吐出,故狭义的痰又称外痰。广义的痰指内痰,内痰的形成主要是机体内的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的运行途径和规律,逐步停蓄凝结成为一种黏稠状的、有害的液体。这种液体一般不咯出,而留伏在体内产生病变。“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因而可产生各种病证。痰可贮在肺,也可流窜全身各个部位,痰在肺则咳喘;在颈部可致瘿瘤瘰疬;痰气交阻在咽部出现梅核气;上犯则出现眩晕心悸;蒙闭心窍可引起癫狂;流窜于四肢出现肢麻;中风痰瘀阻络则出现言謇偏瘫。舌苔厚腻,脉滑,为有痰之象。下边举一些例子可以参考一下。

  ●某些中青年妇女,形体丰满肥胖,食欲旺盛,妇科检查,没有发现与不孕有关的病理变化。但婚后长期不孕,这是“痰阻胞宫”导致的不孕,通过以化痰为主进行治疗,可以祛痰而使之孕育。

  ●有的人周身皮下出现结节或肿块(也有仅仅在颈项和肢体的某些局部发生),经细胞学检查并非恶性肿瘤。这种病证称为“痰核”或“痰结”。如常见到的颈淋巴结核、皮下脂肪瘤等。中医按化痰散结医治可起效。

  ●有的人肢体某一部位发热,有的人一些部位凉冷如冰,或肢体某些地方麻木不知痛痒,而精神、食欲均好,经检查并无阳性指征,这就是内痰阻遏气血运行而产生的病证,通过化痰,可以收效。

  ●有的人常年头痛、头重如裹,闷重不适,遇阴冷天病证更为严重,舌苔白腻,厌食油腻和多饮水,这是痰气上注于脑,阻碍头部清气正常运行的病变。称为“痰厥头痛”或“痰湿头痛”。这类病人中,有的血压较高,但长期服降压药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头重、头痛的症状得不到改善。如果按中医化痰的方法治疗症状则可很快消失。

  ●有的人肝脏或脾脏肿大,胀闷不适,并兼有面色灰暗、食欲不振等证。肝功能检查可见轻微不正常,所以常按慢性肝炎治疗,但效果并不好,肝脏肿大、胸闷不适的病证中,有一些是痰、瘀交阻,中医称之为“肥气”,如按化痰活血治疗,则肝脏肿大、胀闷等证可逐渐消失。

  ●有的人皮肤溃疡、糜烂,常年渗流黏稠痰水,但不特别瘙痒、灼热,这就是“流痰”之证。这种病用抗菌消炎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以化痰为大法,却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有的人咽喉中整天如塞败絮,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者时有时散,而实际上咽喉处并无实物可见,这是痰气阻滞于咽喉,多因情志抑郁不畅所引起。治疗这种病也要化痰解郁,方可收效。

  ●有的人身体尚好,但多吃一点腥荤油腻食物则感恶心或呕吐。这是因为脾胃虚衰,腥荤油腻食物容易转化为内痰的缘故。有的人一闻到腥荤油腻之气,甚或一看到腥荤油腻食物就恶心、呕吐,这是脾胃虚弱、痰湿内盛的反应。这类病人如能经常以健脾和胃化痰的方法治疗,恶闻腥荤油腻之证也不难减轻或消失。

  ●有的人大便并不干结,但常年不爽,或大便中夹有黏液,每因不能顺利排便而深感苦恼。人们常将这种大便不爽称之为“习惯性便秘”。大便不秘结而称为“便秘”,当然不确切,认证不准,用药自然无效。这是痰浊与肠中津液互相胶着遏阻,因而不能顺利排便,只要进行温化痰浊,大便即可通畅,收效很快。

  以上仅列举一些人们日常见到的痰病和痰证,并不是中医痰病学说的全部。中医痰病学说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是中医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痰病涉及临床各科,所以我国古代医家提出了“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以及“痰之为病,变幻百端”等学术见解。又由于痰病、痰证的临床表现离奇古怪,故又有 “痰多怪病”之说。我国古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指出:“痰生百病食生灾”,可谓一语中的,对痰病的广泛性作了高度的概括。

土法验方:

今天给大家说一个化痰的民间方法,效果在临床上使用效果非常明显,取梨子一个(梨子性凉,味甘,能清热化痰,热咳者宜之)。将梨子削皮后,将梨核掏出,放人川贝粉1~3克,隔水炖食,每日2次,每次1只。

【相关论述】少林禅武医传人行性法师说,痰(自液)中含有溶菌素(酶),按照养生家的学说,咽者顺,吐者逆。吾之悟,咽痰化味(食),咽气化郁(气不顺)。按照“痰生百病,食生灾,百病发于气”十二字的大纲来追踪,痰是机体百病之根,食“味”、“郁”气是生痰之源。他总结的十六个字“学会咽痰,多活十年;有气不吐,早归西土”,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载自国医绝学养生馆博文

转载自宁静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