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网—评估睡眠质量的科学依据

 无题602 2014-03-25

一直以来,人们主要是通过主观感受来评估睡眠质量,例如:醒来后觉得精神充沛、体力充足,这是睡眠质量好的表现;反之,精神疲倦、浑身无力,就是睡眠质量差。但从科学角度来说,仅凭主观感受是不够的,而是必须以客观的生理数据来评估睡眠质量。

事实上,Demen等人在1950年发现,人类的睡眠过程是由多个睡眠周期所组成,而每一个完整的、有效的睡眠周期由一个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S)和一个快速眼动睡眠(REMS)组成(对于其它动物,也是如此)。这一研究发现让科学家意识到,每日快速眼动睡眠(REMS,Rapid eye movement sleep)时间长短很可能是评估睡眠质量的一个重要生理数据。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如下:

一、一些年轻人每天总睡眠时间只有4-6个小时,但醒来后依然精神振奋。其相关的多导睡眠监测数据显示,这些人的睡眠过程中所包含的快速眼动睡眠(REMS)时间较长,长达90分钟到120分钟个小时。虽然总体睡眠时间较短,但快速眼动睡眠(REMS)时间充足,能够构成了完整的、有效的睡眠机制,发挥了睡眠机制应有的积极效果,例如:对脑力及体力的恢复作用、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及有毒物质的“排毒”效果等。这一情况就好比我们常说的“食疗”,当我们摄入的营养足够时,即便少吃一些,对于维护健康也是足够的。

二、相反,很多嗜睡症患者虽然每日睡眠长达十多个小时,但醒来后依然精神萎靡。原因在于,嗜睡症患者的睡眠过程中存在NREMS阶段向REMS阶段转换中断的异常现象,使其睡眠过程中REMS时间较短,只有30分钟,甚至接近于零。虽然嗜睡症患者的总体睡眠时间较长,但REMS时间的缺乏无法构成完整的、有效的睡眠周期,使得睡眠机制处于一种连续中断的失控状态进一步说,不完整、中断的睡眠过程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排毒”作用,反而造成体内代谢废物及有毒物质的积累,从而增大了患有老年痴呆、癌症、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风险,甚至于猝死的严重后果。这一情况就好比,如果一个人每天吃的都是缺乏营养并充斥各种添加剂的快餐,就会吃的越多,对健康的损伤越大。

三、在正常情况下,成人(18岁以上)初次进入REMS阶段需要经历90分钟左右的NREM过程。

在医学干涉条件下,当临床研究人员通过REMSI技术(REMS Impose,快速眼动睡眠强制技术,一种缩短NREMS过程,使观察者快速进入REMS阶段的临床技术),使一部分患有消化不良、身材矮小、自闭症等患者快速进入REMS阶段后(NREM阶段仅为20-30分钟),结果发现这些患者的代谢功能、肠胃消化功能、认知功能等生理机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一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新生儿期的睡眠机制才是最佳的睡眠方式,即:进入REMS时间低于30分钟,且REMS总体时间占据总体睡眠时间的一半左右。

另外,REMS的深入研究对一些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例如:

一、传统观点认为,人在不同时期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不同,过多过少都不好。严格来说,这一传统观点是片面的,不客观的。因为它只提及睡眠时间,却忽略了睡眠质量这个重要因素。就好比饮食,我们首先应该讨论的是营养质量的高与低,其次才是吃的多与少。

进一步说,缺乏睡眠会损伤健康是毋庸置疑的,这一观点被多项睡眠剥夺试验(SD)所证实。然而,对于长时间睡眠机制会对生理机能何种影响,却存在很大争论,因为长时间睡眠机制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

1.长时间的低质量睡眠(或者病理性睡眠),例如:嗜睡症,特征:REMS时间少。

2.长时间的生理性睡眠,例如:通过医学干涉技术主动掌握睡眠周期。特征:REMS时间长。

我们至此会发现,人们是通过观察病理性睡眠模型得出“过多睡眠损伤健康”这一结论,却并不清楚后者,也就是生理性睡眠的持续延长会对人体生理机能产生何种影响。

二、传统观点认为,是衰老导致睡眠机制对人体健康维护效果下降。但事实上,从婴儿期,到成年期,再到衰老期,伴随年龄的增长,人们每日REMS时间一直呈现不可逆转的缩减趋势【下图】。这一反比趋势意味着,从我们出生开始,睡眠机制对健康的积极维护作用就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并非是衰老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而是睡眠质量下降导致衰老形成更为恰当

最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全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且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中国的睡眠障碍人群更是高达38.2%左右。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上普遍存在睡眠质量下降及睡眠障碍高发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必须掌握主动控制睡眠周期的医学干涉技术,例如:REMSI技术。

最后,“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健康理念,但睡眠机制的深入研究让我们对“觉补”这一概念认识的更为具体,即:“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REMS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54688-778879.html
 
上一篇:和小丫头谈婚论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