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富兰】弄堂口的剃头店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03
        上海人将剪发叫做“剃头”,文明词儿称为“理发”,行家话说为“揪山头”。因为人人要理发,于是理发场所普遍设在街头弄口,成为人人需要的服务性行当。老上海的理发行业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理发店(包括美容院在内),二是剃头摊,三为拎包上门。

  所谓拎包上门是个体的理发师傅,自备理发工具,不受老板的约束,自由自在地走街串巷,不用吆喝,为熟悉的人理发,也有定期的包户,收费则较开铺的便宜,理发的技巧并不亚于理发店的一级师傅,所以生意兴隆。拎包行当是在抗日战争以后才逐渐兴隆起来的,解决了老弱病残者的理发难,颇受欢迎。

  剃头摊是清末民初遗留下来的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一张板凳,一只三脚木面盆架,上放一条毛巾,一只热水瓶,几把老式的剃刀和剪刀,另备一幅白布围单,就成了全套工具与设备。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种剃头摊已淘汰不少,只有在南市、闸北等贫民较为集中的穷街僻弄才能看到这种原始形态的理发行当:师傅不断地招呼着劳动大众剃头,以光头、平顶头为主。理发店遍及老上海的大街小路上,它们的店号是以“牡丹”、“玫瑰”、“芙蓉”等花卉名为主,后加以厅、院、室、屋、馆、公司、店、号等等。理发店根据装潢设备和技巧的不同也有甲、乙、丙、丁之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逐渐流行起妇女剪发。剪发后,一般多用缎带来结,一些富贵之家的妇女还用珠翠宝石做成各种发箍套在头发上。三十年代初,上海陆续开设了一些使用电烫器、火烫器、电剪发器、电吹风机等现代理发器具的美容室、理发厅,于是烫发便在许多的城市妇女中流行起来。其式样大多模仿西方,有些人还将头发染成红、黄、棕、褐等颜色,以此作为时髦。与此同时,使用雪花膏、香水、口红等西方化妆品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老上海最负盛誉、又被称为“最佳理发行”的要算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华安保险公司(今金门大酒店)大楼下层沿街的“华安理发厅”,设备装潢华丽,洋人光顾更提高了它的身价。该厅首先开设了女子修指甲的服务项目,引起人们的好奇,也大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纨绔子弟蜂拥而至,不过这家理发店并不是一般居民所能享受的。

  以前还有一种串街的剃头担子。当时“剃头匠”并不开店设铺,只是肩上挎一黑漆描金小工具箱沿街招徕生意,执一铁弹夹,用一根小棍向中间一弹,便发出一声由强到弱的“当”声,人们便知道是串街的“剃头匠”来了。

  挎箱子的剃头匠因受到理发厅、美容院冲击,在城市中难于求生,便去偏僻乡镇串农村求生活,有的专搞“单看耳”和推拿、舒筋。推拿、舒筋、捶背是他们的绝活。不管你睡失枕头颈痛、感冒头痛或因劳累腰腿疼痛,经他们推拿之后都异常舒服甚至霍然而愈,人称他们是不切脉、不开处方的医生。他们只在有关穴位上和疼痛处运用敲、拍、揉、搓、推、拿、端等手法,很有疗效。

  理发店的独特服务项目还有挖耳朵。一套挖耳工具,包括大小、长短不一的挖耳屎所用的长铁扦和卷着绒花的清耳扦,大小鹅绒毛扫、铜丝弹条、绞耳毛小刀、小铜起子、夹子等,掏得你耳朵舒服无比。

  敲背也是理发行业中的服务项目。当顾客理完发,理发师傅握着空拳在你背脊、后颈、锁骨处轻轻地捶打,空拳敲着,发出阵阵紧促有节奏的敲打声,使你浑身有一股舒服感,精神舒畅。最特殊的服务技能是理发师傅都有刮痧、挑筋、按摩等本领,一旦有人突发中暑、痰迷休克、小儿惊风、四肢麻木等疾病,请理发师傅用针挑穴道筋脉,运用气功按摩、印堂扭捏等手法,据说颇有成效,并且理发师们多愿义务出门治疗,不收分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