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祝文化在微山

 微湖渔夫 2014-04-18

梁祝文化在微山
2013-02-28 16:27:19   来源:王新岩/整理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和爱情悲剧。其中,梁祝传说产生的影响更为广泛。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二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千古绝唱。《梁山伯...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和爱情悲剧。其中,梁祝传说产生的影响更为广泛。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二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千古绝唱。《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梁祝故事被多种艺术形式所演绎,有戏剧、电影、音乐、小说、诗歌等。凄婉若诉、荡气回肠的《梁祝》小提琴曲早已成为中国古典音乐名曲,蜚声世界各地。由此形成了著名的梁祝文化。
多少年以来梁祝故事就流传在微山湖区。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的微山县。     
        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所建的梁祝读书处在济宁市邹县峄山,山上有梁祝石像。明朝皇帝派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下巡至今微山县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
        梁祝合葬墓及其墓记碑,在1952和1995年两次被发掘,出于保护石碑的目的,重新把墓碑埋于地下。2003年3月17日,由济宁市文物局考古研究室组织的专业考古人员进驻马坡,对梁祝墓进行了小范围的实物取证,勘探结果是:在“梁祝墓记碑”座东6米、深1.8米处,发现东西长4米的大石板一块。专家分析认为明代重建梁祝祠庙的香案桌。在“梁祝墓记碑”座西1米、深2米处发现与“梁祝墓记碑”尺寸相等的石板一块,分析为明“梁山伯之墓”墓碑。
        2003年10月27日,梁祝墓碑被当地市县文物部门重新挖掘出土,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仪式。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微山县。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梁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梁祝墓碑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而且从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从崔文奎向明朝皇帝“书以奏名”,到当朝皇帝应允“奉敕”,再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袤篆额”,可以说重新修缮梁祝墓此事上自当朝皇帝、中央官员,下到都昌县事、邹县地方县事及其他当朝名士都参与了此事。由此可见,梁祝故事发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确认并达成共识。
        通过对“梁祝”传说内容及碑文记载的古代村落、古代交通、故事发生地点、姓氏、习俗等的考证,结果与传说、碑文内容全部吻合,可谓天衣无缝。“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现“梁祝墓地”已沉睡2000多年,确凿有据。微山的马坡是祝、马的故里,两城是梁的故乡,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下面介绍一下《梁祝合葬墓墓记碑文》
 
微山县马坡梁祝合葬墓墓记碑文
 
        《外纪》二氏出处弗详。迩来访诸故老,传闻:在昔济宁九曲村祝君者,其家巨富,乡人呼为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致贵,显耀门闾。独予无子,不贵其贵,而贵里胥之繁科,其如富何?
        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聪慧殊常,闻父咨叹不已,卒然变笄易服,冒为子弟。出试家人不认识,出试乡邻不认识。上白于亲:“毕竟读书,丕振门风,以谢亲忧。”时值暮春,景物鲜明,从者负笈,过吴桥数十里,柳荫暂驻,不约而会邹邑西居梁太公之子,名山伯。动问契合,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
        一日,英台思旷定省,言告归任。倏经一载,山伯亦如英台之请,往拜其门。英台肃整女仪出见,有类木兰将军者。山伯别来不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迤东。
        东西庄富户马郎迎亲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尝心许为婚,第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成家室之好。更适他姓,是异初心也。与其忘初而爱二,孰若舍生而取义。悲伤而死。少间愁烟满室,飞鸟哀鸣,闻者惊骇。马郎旋车 空归。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生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越兹岁久,松楸华表为之寂然。俾一时之节义,为万世之湮没,仁人君子所不堪。矧惟我朝太祖列宗以来,端本源以正人心,崇节义以励天下。又得家相以之佐理,斯世斯民,何其幸欤。
        时南京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总督粮储新泰崔公讳文奎,道经顾兹废冢,其心拳拳,施于不报之地,乃托阴阳训术鲍恭干,昔有功于张秋升以口录,近有功于阙里,书以奏名。授命兹托,岂无用其心哉!载度载谋,四界竖以石,周围缭以垣,阜其冢,妥神有祠,出入有扉,守祠有役。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无有者,今皆有之。
        始于十年乙亥冬,终于今岁丙子春,恭干将复公命,请廷麟具其事之本末,岁月先后,文诸石。不得已而言曰:土帝降衷,不啬于人,惟人昏淫,丧厥贞耳。独英台得天地之正气,萃扶舆之清淑,真情隐于方寸,群居不移所守,生则明乎道义,没则吁天而逝。其心皎若日星,其节凛若秋霜。推之可以为忠,可以为孝,可以表俗,有关世教之本,不可泯也。噫!垂节义于千载之上,挽节义于千载之下,伊谁力欤?忠臣并皆记之。力也!忠臣谁欤?崔公之谓也。不然,太史尝以忠臣烈女同传,并皆记之。

【参考译文】

        外传野史记载梁祝两个人的来历不详。近来询问一些年老的人。传说在从前,济宁九曲村有个姓祝的,家财万贯,乡人称呼他为员外。他见社会上有儿子读书的人家往往能成为权贵,显耀门楣,惟独他没有儿子,他不以自己的富贵为真正的富贵,却看重乡里小官管理繁杂事务的权势,想着怎样才能富贵呢?
        祝员外膝下有一女名叫英台,聪慧异常,听到父亲感叹不已,毅然决然摘下头上的首饰,改换衣服,女扮男装。出屋门一试,家里人不认识,出家门一试,乡里人不认识。于是就禀告父母:“毕竟读书才能振兴门庭,要读书以安慰父亲的遗憾。”当时正值暮春时节,风光景物清新优美,英台跟随别人背着书箱过吴桥数十里,在一片柳荫下稍事休息,邂逅了邹邑城西梁太公的儿子梁山伯。两人一问一答情投意合,一同拜到峄山先生门下请他教授学业。白天就同窗学习,夜间则同寝。三年间睡觉未曾解衣,称得上是坚定好学之人。
        一天,英台思念远方的双亲,说要看望父母,就回家了。倏忽一年过去,山伯应英台的邀请,到祝家去拜望。英台着干净整洁的女子衣服迎接山伯,像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一样。山伯与英台分别不到一年,得病死在家中。葬于吴桥往东。
        西庄的富足子弟马郎迎娶英台的日子到了,英台苦苦思念山伯,想自己曾经心许山伯,但是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成就婚姻,现在要改变嫁给别人,实在是违背自己的初衷。与其忘掉最初的心许而爱上别人,哪里比得上舍生而取义呢,于是悲伤而死。不大工夫,满室悲痛,飞鸟哀鸣。听到的人心惊不已。马郎掉转车头空自回去。
        乡里有名望的人认为英台的死成全了她的贞节,把她和山伯葬在一起以满足她生前的愿望,这是符合天理人情的正确做法。这件事过去很长时间后,松树墓表都为之寂然无声,使梁祝二人一时的节义,被时间的流逝所湮没,这是仁人君子所不能接受的。况且自祖宗以至现在,探究事物的本源以申明正义,提倡节义以激励天下之人,又得到臣子们来辅佐天理,对这一代的百姓来说,是多么地幸运啊。
        当时,南京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帝命总督粮草,新泰崔文奎公,路过山伯英台荒凉的坟墓。诚挚感动之心,施与梁祝坟墓不报之地,于是托付阴阳先生鲍恭干修整坟墓,先是得助于张秋升口述,后又有功劳于阕里上书奏名皇帝,经皇帝授命,完全是用心去办理此事。(办事人员)一边思考一边谋划,在坟墓的四边竖上石头,周围建垣墙环绕,把他们的坟茔重新堆筑,安神有祠堂,出入有门扉,派人看守坟墓,以前没有修整的,现在都修整好了;以前没有的,现在都有了。
        修整坟墓于上年乙亥(1515年)冬开始,今年丙子(1516年)春完成。鲍恭干将要回复崔公之命,请廷麟详细叙述此事本末,按时间先后刻在石头上,推脱不得只得说:上天降下赤诚之心,对每个人都是公平不吝啬的。只不过人们或惑乱糊涂,或过分无节制,丧失了他们的坚定操守,只有英台独得上天的正气,聚集了天地间的美和善,将真情埋藏在内心,在与众人的共处中,坚持自己的操守,活着以明白道义出名,死去则让人感慨叹惋,她的心灵纯洁如日星,她的节义莹洁如秋霜,可以作为一种志向,一种孝道,推广表彰风俗,树立榜样,有关风俗教化的重要,不可泯灭。唉!流传节义于千年万载,被后人追悼缅怀,靠谁的力量?靠忠臣的力量啊,忠臣是谁?崔文奎公啊,不这样(树碑立传),太史官会将英台与忠烈女同写一传,共同记述的。
 
【相关链接(一)】
十八相送
 
幕后(合唱)三载同窗情如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相依相伴送下山,又向钱塘道上来。(梁山伯、祝英台、四九、银心上)
祝英台(唱)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百鸟对打对。
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
梁山伯(唱)弟兄两人下山来,门前喜            鹊成双对。
从来喜鹊报喜信,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归。
祝英台(白)梁兄请。
梁山伯(白)贤弟请。
祝英台(唱)出了城,过了关,但只见山上樵夫将柴砍。
梁山伯(唱)起早落夜多辛苦,打柴度日也很难。
祝英台(唱)他为何人把柴打?你为哪个送下山?
梁山伯(唱)他为妻子把柴打,我为你贤弟送下山。
祝英台(唱)过了一山又一山。
梁山伯(唱)前面到了凤凰山。
祝英台(唱)凤凰山上百花开。
梁山伯(唱)缺少芍药共牡丹。
祝英台(唱)梁兄若是爱牡丹,与我一同把家还。
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要摘也不难。
梁山伯(唱)你家牡丹虽然好,可惜是路远迢迢怎来攀!
祝英台(唱)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
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愿不愿意配鸳鸯?
梁山伯(唱)配鸳鸯,配鸳鸯,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银 心(唱)前面到了一条河, 
四 九(唱)漂来一对大白鹅,
祝英台(唱)雄的就在前面走,雌的后面叫哥哥。
梁山伯(唱)未曾看见鹅开口,哪有雌鹅叫雄鹅!
祝英台(唱)你不见雌鹅对你微微笑,她笑你梁兄真象呆头鹅!
梁山伯(唱)既然我是呆头鹅,从此莫叫我梁哥哥。(梁山伯生气,祝英台向之赔罪)
祝英台(白)梁兄……
银 心(唱)眼前一条独木桥。(梁山伯先上了桥)
梁山伯(白)贤弟,你快过来啊!
祝英台(唱)心又慌来胆又小。
梁山伯(唱)愚兄扶你过桥去。(梁山伯扶祝英台过桥,至桥中心)
祝英台(唱)你我好比牛郎织女渡鹊桥。(梁山伯扶祝英台下桥, 四九、银心随之过桥)
幕后(合唱)过了河滩又一庄,庄内黄狗叫汪汪。
祝英台(唱)不咬前面男子汉,偏咬后面女红妆。
梁山伯(唱)贤弟说话太荒唐,此地哪有女红妆?
放大胆量莫惊慌,愚兄打犬你过庄。
祝英台(唱)眼前还有一口井,不知井水多少深?(投石井中)
梁山伯(唱)井水深浅不关情,还是赶路最要紧。(祝英台要梁山伯照影,遂相扶至井前视)
祝英台(唱)你看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山伯(唱)愚兄明明是男子汉,你不该将我比女人!
幕后(合唱)过一井来又一堂,前面到了观音堂。 
梁山伯(唱)观音堂,观音堂,送子观音坐上方。
祝英台(唱)观音大士媒来做,来来来,我与你双双来拜堂。(拉梁山伯同跪)
梁山伯(唱)贤弟越说越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走吧!
幕后(合唱)离了古庙往前走。
银 心(唱)但见过来一头牛。
四 九(唱)牧童骑在牛背上。
银 心(唱)唱起山歌解忧愁。
祝英台(唱)只可惜对牛弹琴牛不懂,可叹梁兄笨如牛。
梁山伯(唱)非是愚兄动了怒,谁教你比来比去比着我!
祝英台(唱)请梁兄,莫动火,小弟赔罪来认错。
梁山伯(白)好了,快走吧。
祝英台(唱)多承梁兄情义深,登山涉水送我行。
常言道送君千里终须别,请梁兄就此留步转回程。
梁山伯(唱)与贤弟草桥结拜情义深,让愚兄送你到长亭。(双双又行)
幕后(合唱)十八里相送到长亭,十八里相送到长亭。(梁山伯、祝英台入亭坐,四九、银心在亭下休息。)
祝英台(唱)你我鸿雁两分开。
梁山伯(唱)问贤弟你还有何言来交代?
祝英台(唱)我临别想问你一句话,问梁兄你家中可有妻房配?
梁山伯(唱)你早知愚兄未婚配,今日相问又何来?
祝英台(唱)若是你梁兄亲未定,小弟给你做大媒。
梁山伯(唱)贤弟替我来做媒,未知千金哪一位?
祝英台(唱)就是我家小九妹,不知梁兄可喜爱?
梁山伯(唱)九妹今年有几岁?
祝英台(唱)她与我同年--乃是双胞胎。
梁山伯(唱)九妹与你可相像?
祝英台(唱)她品貌就象我英台。
梁山伯(唱)未知仁伯肯不肯?
祝英台(唱)家父属我选英才。
梁山伯(唱)如此多谢贤弟来玉成。
祝英台(唱)梁兄你花轿早来抬。我约你,七巧之时……
梁山伯(白)噢,七巧之时,
祝英台(唱)……我家来。
幕后女声(合唱)临别依依难分开,心中想说千句话,万望你梁兄早点来。(——幕落)
(节选自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相关链接(二)】
明朝皇帝下诏重建梁祝祠

        明朝正德年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到处传诵,盛行至极。正德皇帝为了“端本源泉以正人心,崇节义以励天下”,发了一道诏书,落实梁祝籍贯,全国数地奏报,争言为本地人氏,应该建祠褒扬其节义。可是,上报的奏章,均系模棱两可,笼统地谓之何府何州,无有确凿的家乡居住,故而被留在朝中,石沉大海。
        时任南京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总粮储崔文奎,赴京奏事,路过邹县。邹县知县杨环便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何地人氏、何地读书、言之凿凿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向右侍郎作了详细禀告。杨知县说:“经卑职考察,原来马郎就是敝县东西庄(今微山县马坡村)人氏,英台住东西庄以北十二里,即九曲村(今微山县马坡东九、西九村),梁山伯家住东西庄以南十八里,即两城寨(今微山县两城)。他们节义的故事感人至深,卑职尚未上报朝廷。”崔侍郎是山东新泰人,听后高兴地说:“老夫从南京至北京,对梁祝之事知道不少,尚未听贵县所谈的这么详细、这么确凿。我历来对那些谎报嗤之以鼻,不过贵县要认真地核查,梁祝确实是邹县与济宁州人氏,写出奏文,余可以代为奏报朝廷拨银建祠,予以褒扬。”杨环高兴地又把告老还乡的邹邑人、前都昌知县赵廷麟请来,再度禀告。赵公把自己所知梁祝在峄山读书时的古迹和当地人传颂的轶闻,以及十八里相送,乃至双双为节义而殉情的惨况作了描述。崔御史听后深为伤感,遂命杨环、赵廷麟共同核查梁祝节义之事,并深情地说:“上天把她忘了,人不能吝啬情义,英台应该得到天地之气,她那种集于内心而盘旋着的情爱,不能表露,其真情隐于内心,虽然在众人中居住,她对山伯之爱,忠贞不移。生则明乎道义,死则凛若秋霜。推之可以为忠,可以为孝,可以表俗。这种有关世俗教育之大事,可万万不能泯灭。意念千载之下,他谁能为呢?忠臣可谓有顶天立地之威力吧,忠臣能办到吗?不然,太史令为什么把忠臣、烈女并列一起,为她们立传颂之呢?”两位知县受到崔公的谆谆教诲,更加坚定了考察梁祝之事的决心,一致表示说:“幸逢天降任于斯人,又有崔公之命,岂敢无用其心哉。”
        赵廷麟告老还乡,并未在家养尊处优,因他学识渊博,不仅搜集和考察民间故事,还从事历史典故探讨与研究,因此常与知县杨环往来,久而久之,谈吐投机,成为亲密朋友。时受崔翁之命,又有密友知县相请,赵廷麟便鼎力相助。
        两个知县组织人马,跋山涉水,频频邀请社、村故老,座谈回顾,又到古遗迹处,详尽考察印证,广泛搜集当地逸闻轶事。
        到邹县之南部峄山西南麓,由当地学士、故老带领,登上峄山察看梁祝读书洞。洞内有两股清泉,系梁祝常来此处洗刷和读书的地方。登上山坳寻觅读书时的万寿宫遗址和常出去背书的山崖平台。下山后在两下店村休息又和百姓座谈,得知此村名也是为纪念梁祝双双下店而得名。有的老人说祖祖辈辈传说梁祝峄山读书确确实实,但因历史久远,是哪朝哪代还说不准。也有人讲得真真切切,听祖辈传说:大唐灭亡,天下四分五裂,战事迭起,兵荒马乱,此地五六十年间,更换五个朝代。因峄山可以避难,山上万寿宫住着一个唐末遗臣,据说是状元出身,为传播大唐文化,就收了附近的几个有志青少年为徒。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其中的两个,因他们是邹西人氏,离家五十余里,每次回家,都是头天下山,住在村中小店里,歇息一夜,翌日早早登程。梁祝故事发生后,百姓为纪念他俩,改店名为“两下店”。
        杨、赵二公听后,遂带领人马从两下店顺梁祝西行道路前行,来至梁祝十八里相送的分手处,即邹县石墙三岔路口。据说梁祝就在此小憩,然后英台西北行,山伯西南走,均需行三十余里到家。十八里相送是最后一次双双下山,到三岔路口,山伯没有回家,而回峄山了。听师母说英台是个淑女,这才有山伯慌忙下山到祝府求亲的故事发生。
        济宁州九曲村祝氏家族长者,知道邹县知县大人为英台节义之事而来,满腔热忱地设宴招待,述说祖传家事:英台的高堂时为乡间巨富,膝下只英台一女,那时外出读书只有男子,女子不便离开闺阁绣门,可英台求学心切,便易服而出,家人和乡邻辨认不出来。父母才应允峄山求学,后来就发生了人人皆知的故事。知县大人为此操劳,掘湮没之情操,崇节义于当朝,实为敝氏家族之幸也。杨、赵二知县,受祝氏家族以礼相待,且获得许多秘传口碑资料,深受感动。
        到了邹县东西庄,因是属地,地方小吏和马氏家庭长者,当是跑前跑后地侍候,一点不敢怠慢。除详尽座谈外,又带领知县等人到梁祝墓地察看。坟茔位于东西庄西南隅,茔地不足一亩,长满蒿棵杂草,中间矗立荒冢。前知县赵廷麟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地说:“梁祝岁月已久,墓地上没有树碑记载当时节义,将被万世之湮没,真是仁人君子所不能忍受的呀!”知县杨环也感慨地说:“我朝从太祖洪武年到武宗正德年以来,一向注重民间节义,常端本源以正人心,崇节义以励天下而诏告,今得祝氏家族以佐其理,又得马氏家庭同情支持,真乃当世万民之幸哉!”他们还考察了济宁州、两城寨,得知梁山伯虽家居两城寨,缘何葬于东西庄旁的因由:因祝英台已许配马家公子为妻,山伯临终之前向父母提出请求,旨在和英台生死相近,生不为婚,死为俦侣。梁太公时为富豪,为达意愿,在东西庄买茔地十亩,派夫建房护林。后官府为颂扬梁祝节义,大兴土木,树碑立传,但经沧桑世变,也仅有一亩茔地了。
        杨环和赵廷麟经过一年的时间,对梁祝之事作了全面考察和核查。赵廷麟撰写奏文上报崔文奎,崔公接文欣喜,连忙上呈奏折“书以奏明”,朝廷恩准,拨银建祠。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冬,杨、赵二公上奉朝廷拨银和地方捐资,进行筹划,制订方案再次兴工。在峄山上重建万寿宫和东西厢房,命技术精湛的雕塑工匠,雕塑梁山伯与祝英台共患难两尊精美塑像,供奉在宫中神龛里。自此,周围百姓岁岁于古历十月一日,上山烧香膜拜,以求赐福平安,谓之“朝峄山”。在梁祝常去读书之山崖,命石工凿上脚印。杨环为梁祝读书洞书写“读书洞”三个笔力遒劲的大字,命工匠刻于石上,以存万古。洞中的东泉池命名为“鸣心池”,西边的则直接命名为“梁祝池”。
        东西庄梁祝祠堂与峄山工程同时兴建,恢复梁太公所购十亩茔地,建造三进院落。自南而北为大门、大殿、寝殿,后院为坟墓及两侧役夫住房。围墙内外遍植松柏,蔚为壮观。双殿内有梁祝坐像,塑造生动,英俊逼真,栩栩如生。寝殿神龛内供奉梁祝牌位,并设专职役夫管理和负责祭祀事宜。梁祝墓前树立一石碑,碑高六尺(2米),圆头,宽二尺八寸六分(0.95米),厚一尺一寸(0.36米)。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袤(名元)篆额八个字,竖排两行,即“梁山伯祝英台墓记”。成化十三年(1477年)贡士前知都昌事、古邹赵廷麟撰写碑文。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杨环书写墓记。精工刻字,立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秋八月。
        杨、赵二公,从正德三年始至正德十二年止,历时八年,完成了全部工程。杨知县请赵公具其事之本末,复崔公之命,并说:“昔之不治者,今皆治之;昔之无存者,今皆有之。”邹西、济宁一带百姓,每年十月初一日前后,到梁祝祠堂烧香膜拜者,络绎不绝。供品满案,香火纸锞、浓烟缭绕,善男信女,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明末,战乱四起,壮观的梁祝祠院,毁于一炬,夷为平地。清朝乾隆年间,开挖泗河支流,从九曲村西而南行,河道从马坡村(原名东西庄)中穿过,后又在村西开挖月河,把梁祝墓地夹在月河的东滩上。因多年淤积,墓碑与地面相平。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好古者在碑前挖了两米深坑至碑座,抄录了碑文,个别字已被蚀,以方框代之。1975年,邹西农田大会战,马坡乡万人大战老泗河,整平土地,幸好把墓碑放倒,就地深埋。
        梁祝故里于明朝正德初年(1505—1516年)被大明朝朝廷确认在山东济宁,并建祠堂塑像,早于浙江绍兴二三百年。到了清代,朝野尊孔颂儒更盛,孔孟之乡儒家文人对梁祝故事犯忌,当不积极宣传颂扬梁祝,因而没有在江北盛行。

【相关链接(三)】
梁山伯祝英台的祖籍在哪里?
 
        近年来,古代名人之争日趋激烈,个中原由当然是经济利益所驱动,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没幸免,梁祝究竟是哪里人,争议也越来越激烈。争夺梁祝祖籍的有: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济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济宁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樊存常同志有充分的材料证明济宁(微山马坡)是梁祝传说之源。
        樊存常先生谈了四条证据:
        第一,在济宁发现了年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翔实的梁祝墓碑。历史上,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此碑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据调查,目前全国已经发现的梁祝墓共有9处,而以微山县马坡乡梁祝墓、碑建立时间最早、文字记载梁祝故事最为翔实。碑文详细交代了梁祝故事的来源、时代背景和详细过程。祝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而自己因为没有儿子,所以“咨叹不已”。英台为解父忧,“冒为子弟”“竟读书可振门风以谢亲忧”。梁祝同诣峄山先生授业,同窗三年衣不解。山伯“疾终于家,祝英台悲伤而死。”二人合葬的原因是“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平生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整个故事没有神话色彩和艺术加工,就是民间发生的真实故事。
        济宁微山梁祝碑的发现使国内其他地方的梁祝碑相形见绌。我们把微山县马坡乡梁祝碑与年代也较早的宁波鄞县的梁祝碑作一个比较。宁波鄞县梁祝碑立于明嘉靖丁未腊月(1547年)比济宁微山墓碑晚30余年;宁波鄞县梁祝碑只有“晋奉义妇冢”短短5个字,而济宁微山梁祝碑共836个字;宁波鄞县梁祝碑是鄞县知县徐立所立,而济宁微山梁祝碑是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钦差大臣,二品官,官位显然更高。
        第二,地方志记载了梁祝家住济宁的重要历史史料。据樊存常先生考证,在《邹县旧志汇编》、清《峄山志》、《峄山新志》都记载了梁祝在峄山读书的事情和历史遗址。如清康熙十一年修《邹县志》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峄山上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
        第三,梁祝的故事在济宁民间广泛流传。宋元之际,梁祝故事就被编为戏文、元曲,明清时期又有多种版本的传奇问世。在山东琴书,山头花鼓等民间艺术中,都有梁祝的故事,至今仍然在传唱。比如,《梁祝下山》是山东琴书的看家唱段,其中就有“梁山伯祝英台就在红罗峄山念文章”、“二人死后合葬在马坡泗河沿上”的唱词。
        第四,梁祝故居村庄尚在,家族后裔至今在济宁居住。据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经查访得知,九曲村现位于泗河南岸,因泗河从兖州至此有九处弯曲而得名,今已演变成东九、西九两个村庄。祝氏家族因避水灾,后迁居济宁市任城区岔河村,此村95%的人口姓“祝”,村中人尊祝英台为其先祖,讳与马氏通婚,严禁村中演唱梁祝戏。梁氏族人原住在马坡附近村庄,距离九曲村不远。因此,当年梁祝二人赴峄山求学途中相遇,二人柳荫下驻足相会十分自然。
        2003年10月27日,济宁梁祝墓碑出土。济宁方面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参加梁祝墓碑出土仪式。看着沉寂地下的梁祝墓记碑被缓缓抬出,专家们很激动,中国社会科学院梁祝文化研究知名专家贺学君女士激情万分,她说:“千年等一回,我终于等到了,能够参加今天的梁祝墓记碑出土仪式,我今生无怨无悔!”专家们一致认为,济宁作为梁祝文化的中心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济宁梁祝墓记碑出土是对梁祝文化研究的一大贡献。
        人们接受梁祝是南方人的说法,是由于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广泛传播。据樊存常考证,“南方说”实质上经不起推敲。他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梁祝故事“南方说”,最早是根据明人徐树丕《识小录》记载:“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金楼子》是南朝的,但此书已经遗失,不知其具体内容,根本不能证明梁祝故事就发生在南方。唐代关于梁祝的记载很简略,宋代出现了梁祝故事发源于江苏宜兴的观点,这说明梁祝故事的发源地问题,在宋代就没有定论。到了明代,梁祝故事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关于故事发源地的争议更大,出现了梁祝籍贯在孔孟故里的济宁说、浙江的宁波说、江苏宜兴说等不同的版本。明代作家冯梦龙在《情史》和《古今不止说》中,梁祝的籍贯都不一样,前者说“梁家会稽,祝家上虞”,而后者则说梁祝为江苏人,祝英台为江苏宜兴人,这说明冯本人对于梁祝故事源于何处也不确定。“北方说”之所以不广为人知,按照樊存常先生的分析,主要还是因为梁祝故事在北方尤其是山东的传播遭遇了很大的障碍。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比较大,在封建社会,男女婚姻大事,要严格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梁祝私定终身大事的行为是违反礼教的,这种行为在孔孟故里更不便作宣传,甚至不准宣传。至今在祝英台的家乡,还不准说唱梁祝戏、放梁祝电影。祝氏与马氏至今不通婚,就是一个明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