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林米粉的发源

 厨人 2014-04-22
 



 引言 饮食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桂林米粉的饮食文化特点,可以设计出一系列吸引游客的独特旅游路线。

“提起我们花桥荣记,那块招牌是响当当的。当然,我是指从前桂林水东门外花桥头, 我们爷爷开的那家米粉店。黄天荣的米粉,桂林城里,谁人不知?哪个不晓?爷爷是靠卖马肉米粉起家的,两个小钱一碟,一天总要卖百把碟,晚来一点,还吃不着呢。”上文引自当代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花桥荣记》。白先勇很是怀念这种特殊的地方风味,在他的名篇《花桥荣记》中,就津津有味地讲起桂林米粉的故事。祖籍广西的斳羽西对桂林的印象是除了江清水美洞幽峰奇外,还有就是桂林的米粉了。

桂林米粉名扬海内外,其深厚的饮食文化值得挖掘。并且可以根据桂林米粉的饮食文化特点来设计特色饮食旅游路线。

1桂林米粉溯源

1.1现于秦朝

秦始皇派大将屠睢率军经桂林南下攻打南越(今广东及广西南部),由于军中多为北方人,吃不惯南方的大米饭,导致兵士食量锐减,士气低落。于是只好南粮北做,将大米磨成粉后再擀成面条状。但是米粉却没有面粉那样好的延展性,结果做成的米粉“面条”易断易碎难以成形。他们就用石头做成一个石窝,石窝底部钻有若干小孔,再将柚子般大小的湿米粉团放入石窝中,然后上面用一个木塞加上杠子用力往下压。这样,细细的米粉条就从石窝底部的小孔里流出来了。另外在石窝下面放一口大锅,里面烧一锅开水,让米粉条落入开水中,稍煮一下就熟了。这就是最早的桂林米粉。由于北方兵士不服南方的气候和水土,有的胸腹胀痛,消化不良;有的中暑或者感冒,上吐下泻;还有的患上了疟疾,忽冷忽热??于是只好请当地瑶族人进献药方。瑶族人献出了治胸腹胀痛、止吐止泻的花椒和陈皮,解暑热的香薷,治感冒的桂枝,治疟疾的草果,还有增加香味的八角和桂皮,再加上兵士们从北方带来的甘草,然后用这8味香料和草药熬成浓浓的汁,给每个兵士的米粉碗里添上一勺,既好吃又能治病,这就是桂林米粉最早的卤汁。

1.2改良起于汉代

汉代的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卤汁中便加入了印度的山奈和欧洲的茴香;郑和下西洋后,卤汁中又加入了印尼的槟榔、胡椒和丁香。以上13味香料和草药便是桂林米粉卤汁的基本配方。至于每味香料和草药之间的比例,则是各家的秘诀,是从不外传的。盖在桂林米粉面上的荤菜(相当于臊子),最早多为腌腊的或卤的马肉或马的内脏。因为当时军中常有战马伤亡,于是火头军就将死去的战马肉腌起或卤起,吃的时候在每碗米粉面上盖上几片。不过现在马肉和马的内脏已经被猪肉和猪内脏所代替了。

 1.3地域演变

  后来,桂林米粉到了云南,就演变成过桥米线;到了贵州,就变成肠旺粉;到了广东,就变成了炒河粉;到了柳州和南宁,又变成螺蛳粉和卷粉;即使在桂林,米粉也有汤粉和炒粉之分。但最正宗的桂林米粉还是卤菜米粉,又称冒热米粉。

2.桂林米粉制作工艺


桂林米粉的代表粉种是主要是卤菜米粉,它由三部分组成,即米粉、卤水和卤菜。

2.1粉制作方法


最早的米粉都是使用压饸饸面一样的方法压制出来的。而现在的米粉则一般都是采用机器生产,由米粉生产厂家制作后出售半成品。制作米粉需将优质大米洗净泡胀,用推汤圆的方法先将大米推成吊浆粉,然后再放入机器中压成粉条状,出口下面放置一口开水锅接住粉条,待米粉在沸水中成形后,捞出漂凉晾干既成。

2.2卤水制作方法


先在锅中掺入清水,再放入一块拍好的生姜,然后下入花椒、胡椒、八角、三奈、桂皮、桂枝、小茴香、草果、丁香、陈皮、香薷、槟榔、甘草、罗汉果等香料和中药,用大火烧开后专用小火熬制约1小时,然后打去料渣,既成卤水原汁。香料和中药的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