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积极寻求产业升级 2011-07-20 来源:食用菌网 点击:
109次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食用菌有1400多种,中国拥有其中的1200余种,经培育形成产业,并在市场上流通的约30种。流通量最大的品种,按产量计,去年排前6位的分别是平菇、香菇、黑木耳、双孢蘑菇、金针菇和毛木耳。其中黑木耳增量最大,同比增加近42%。 菇菌业的投入、产出比高于粮食、蔬菜、花生等许多农作物,所以成为吸引“农民眼球”的增收项目。岫岩县有10万人从事蘑菇生产、加工、销售,占农村劳动力的50%左右。蘑菇生产能力已达2.3亿盘,今年总产量有望到达21万吨,年产值10亿元。该县食用菌种植已有40多年,滑菇接种量占全省产量的70%,出口量占全国50%左右,菇农夫均收入超万元,可谓中国滑菇第一县。为“做大做强”这“一县一品”的特色产业,该县兴建了以食用菌为主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有21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入驻,从事工场化栽培、产品深加工和菌种研究。他们的目标是将这里建成东北乃至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现货、期货、物流市场。 岫岩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受人关注。蘑菇节期间,许多客户一落脚就直奔投资签约现场。香港胜辉公司、河南漯河食用菌母育开发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终极与岫岩签下9亿多元的投资项目。江苏连云港国鑫医药设备有限公司将大型食用菌工场化生产设备运到现场,原本为了展示,但有意购置者不断。公司负责人说:“食用菌工场化生产,是一个比较前沿的项目,看来发展远景很可观!” “大而不强”的产业警示 目前家庭分离型、小规模粗放型的种植经营模式,还是食用菌产业的主体,导致养菇户生产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没保证,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为此,需要尽快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的制约,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作用,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集供菌、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以尽量减少农户“卖难”和“增产不增收”现象的发生。 近些年来,食用菌产品在分级和包装上有了很大改良,但产品的内在质量不稳定,特别是有害重金属的含量仍令人担忧。因此要制定并实施行业规范和标准,进步广大农户的质量意识和操纵技术水平,对种植原材料和生产过程要实行监视治理,以加强菇菌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能力。 另外,上市的菇菌大多是低级产品,精深加工品少,产品附加值低。如何把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到生产和加工中,培育出适合不同地区的高产优质食用菌,使产品向保健品、饮品、大众食品方向拓展,也是往后一项长时间的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