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邓启明硕士回老家陪母亲卖黄粑 ——韶关市田家炳中学2013~2014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作文导写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韶田高二期中考试] 四川小伙邓启明2011年硕士毕业后,担任华为海外技术部经理,虽然要常在海外工作,但待遇优厚。然而父亲去世的消息给他猛然一击,为了照顾好母亲,也为了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他打定主意要回老家陪母亲卖黄粑。此举感动了很多人,但也引来了一些非议。有人支持他,认为“亲情是用钱买不到的”,“是金子在哪里都可干一番事业”。也有人反对,“应功成名就后接老妈去享福”,还有人认为要“尊重个人选择”。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新闻链接】 对话:有心做事在哪儿都是一样的 记 邓启明:我不会后悔,这是我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如果有心做事,在哪儿都是一样的。 记 邓启明:生意最好的时候是过年前,一天能卖出5万个呢,平时也就2000个吧。 记 邓启明:目前还没有想出去工作的打算,我想一心一意把父亲手工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眼下还想多请两个人扩大下规模,但不会用机械,要用全手工。 【审题立意】 试题分为三部分: 1.材料 主要事件:邓启明打定主意回老家陪母亲卖黄粑,感动了很多人,也引来一些非议。 争议焦点:高薪工作和年迈母亲、无量的前途和有限的陪伴亲人时光 关键语句:“亲情是用钱买不到的”,“应功成名就后接老妈去享福”“是金子在哪里都可干一番事业”,“尊重个人选择”。 议论角度:我们可以写尽孝,何时尽,如何尽,即为孝道。是先有事业还是先尽孝呢,引人争议。 2.角度(观点) [立意方向] 说孝、亲情可贵(是用钱买不到的)、感恩父母。我们可以写尽孝,何时尽,如何尽,即行孝。是先有事业还是先尽孝呢,谈及自己的见解。不能单纯的谈孝道、亲情是什么或者有多重要。 正确立意,如:说孝、亲情可贵(是用钱买不到的)、感恩父母、尊重个人选择(重在尊重),“是金子在哪里都可干一番事业”等。 断章取义往往会造成偏题。如: (1)抓住“为了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单纯地写要继承传统或注重非遗的传承等。 (2)抓住“尊重个人选择”直接立意写选择的重要性、如何选择、尊重自己的选择等——应将重心放在“尊重”上,即为什么要“尊重”他人意愿的选择。 这两个立意应该适度的谈及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 3.要求 “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与含意的范围”的写作要求,其写作范围实际上是被进一步限制了。因为“含意”是指“所包含的意思”,考生只能在“材料”的“内容”和“材料”所包含的“意思”范围内写作,而不能由“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而引申出相关的“含义”话题。——广东高考作文评卷组组长陈妙云 所以:(1)认为“亲情是用钱买不到的”;(2)“是金子在哪里都可干一番事业”;(3)也有人反对,“应功成名就后接老妈去享福”;(4)还有人认为要“尊重个人选择”。这些观点都要联系“工作”与“亲情”这个中心含意来写作,不能只在开头引用了原材料,然后就跑开材料的“含意”不管了,然后就偏离了题目。 4.应当深入思考的几点 什么是“孝”,是儿女在外面赚很多钱任很大官就是孝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什么是“成功”,是单纯由金钱与地位的高度来衡量的吗? 什么是“幸福”,是功成名就、活得风光就是幸福吗? 什么是“人生价值”“生命意义”,是儿女事业有成、母子团聚、共享天伦就有意义吗?(在这个纷繁的社会中去树立一道尽孝的旗帜,唤醒人们心中对父母的感恩与空巢老人的关注)(摆脱了名与利,甘愿清贫且平淡的去继承传统工艺) 【深度思考】 “行孝”仅是材料的浅层含意,它的深层含意是对“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思考与选择。 材料中,“但父亲去世的消息给他猛然一击”,这句话含意非常丰富。“猛然一击”的涵义应该是多重的。第一层,是对父亲去世而自己未能多尽孝心的憾恨;第二层,是对母亲孤苦伶仃而自己未能陪伴与渡的愧疚;第三层,是对父亲终生坚守、传承传统黄粑技艺(非物质文化)的感动与震撼;第四层,是由父亲的突然离去、父亲对黄粑技艺的寂寞坚守、黄粑技艺后继无人行将消亡、母儿天各一方的憾痛,而引发的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深沉反思与坚定抉择。 由以上分析看,邓启明的选择其实包含着极深广的人生思悟。 例如,什么是“孝”,是儿女在外面赚很多钱任很大官就是孝吗?什么是“成功”,是单纯由金钱与地位的高度来衡量的吗?什么是“幸福”,是功成名就、活得风光就是幸福吗?什么是“生命意义”,是儿女事业有成、母子团聚、共享天伦就有意义吗? 那么,郑启明为什么不把母亲接到身边,然后继续在外面打拼,获取令人羡慕的丰厚待遇呢?这样,他不就既“孝”,又“成功”,又“幸福”,又“有生命意义”了吗? 可是,邓启明为什么不这样去做呢?很显然,他的抉择里,有比这些更宏大更重要更深层的追求。 那么,他追求的是什么? 邓启明追求的是高层次的“人生价值”。而这种追求,早由父母亲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传授给他——背负传承黄粑这种濒临消亡的传统美食文化的使命。这种使命感是一种“铁肩担道义”式的自我牺牲与担当。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但他的内心要求自己必须这么做。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在世代传承中融入他们家族血液的视若生命的义务与宿命。它高于一切形式的名与利,他千钧一发式的坚守饱含着无限的悲怆与无比的崇高。 可惜的是,在传统工艺、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太多的人只是关注那些珠光宝气的光鲜、那些永夜璀璨的霓虹灯罢了。 所以,邓启明的选择,既是为了行孝——“为了照顾好母亲”;更是为了追求人生的价值——“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 而这,应是材料的深层含义。 【谋篇布局】 一篇作文如何做到统一性? 1.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统一 2.材料与中心论点的统一 3.行文中全篇的统一 要想写出“中心突出”的作文,必须做好以下五点: (1)想清楚才写 造成写文章中心不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乱写”,不是想清楚了再写,而总是“边写边想”,于是写到哪想到哪,想到哪写到哪,写好写不好全凭运气。这种不好的写作习惯,是中心不明确的“罪魁祸首”,必须先解决! (2)动笔前确立“中心” 许多学生,选择了角度后,就迫不及待地动笔写作文了。他们不知道,下笔前还需要确立文章的“中心”!只有确立了文章的“中心”,才能动笔写,才有可能写出“中心突出”的高分文章。 什么是文章“中心”?文章“中心”指的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看法。800字的文章,一般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写,才有可能写得深刻,写得“中心突出”。 确立“中心”是在动笔前、选定角度之后。这是个构思的思维步骤,一定要通过训练,让学生习得并形成写作的好习惯。 (3)动笔前想清楚怎么展开“中心” 怎样将“中心”展开,形成800字的文章,这需要在动笔前想清楚。动笔前花时间去想清楚怎样展开“中心”,“中心”更清楚了,全文的思路也呈现了,结构也就随之有眉目了。 (4)动笔前想清楚用哪些题材表现“中心” 目前不少学生在考场上写作文,靠的是将考前准备好的那几个材料,不管它贴不贴切,只管往题意上“扯”,专注着怎样“扯”的靠“近”些,“套”的痕迹淡一些,这样的“写作”(这是制作)哪还有“中心”?在“中心”确立前就准备好的“题材”,被称之为“万能题材”“口袋材料”,用这些题材制作文章,一般写不出“中心突出”的文章。 科学的写作过程,应该是想好了“中心”及其展开,然后才根据“中心”及其展开的需要选用题材。这样的题材才能有效地表现“中心”。在训练学生选择题材时,除了强化围绕“中心”选材的原则外,还有必要辨正以往对题材甄别与评价的误区。甄别与评价题材好与不好,不是看其数量或掌握材料所体现的知识面,也不是看其用的人多人寡,而主要评价其与“中心”的逻辑关系,主要评价其对“中心”的表现力。 (5)动笔过程中将“中心”表达清楚 表达过程如何紧扣“中心”写作,这是“中心突出”的重要环节。如何将想清楚的“中心”表达得清楚,同样是需要下大力气训练的。(学会点题、扣题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素材精选】 (1)高官厚禄与亲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把亲情放在第一位,《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祖母九十又六,常在床褥,他放弃被提拔为朝中高官的机会,即便“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都无法使他离开自己那得病的奶奶,只想在家一心一意地照顾家人。因为他知道,金钱地位可以再来,而没有自己,祖母无以终余年,在李密的心中,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2)良好待遇与亲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把亲情放在第一位,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陈斌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母亲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症,生活能力几乎丧失。为了方便照顾母亲,他放弃待遇较好的中学,主动申请回到离家较近的小学教书。他用绷带背着母亲上下班,在下课时可以抽空回到母亲身边逗她笑,喂她吃饭,在母亲寂寞时陪伴她,他毫不犹豫的承担起一个做儿子的责任,把母亲放在第一位,不想让母亲去缺失亲情的养老院。在陈斌强的心中,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3)高薪工作与亲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把亲情放在第一位,清华学子陈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四川省理科状元,曾经是清华优秀毕业生,在广州投身金融界,做起人人羡慕的高级白领。但天有不测风云,父亲不幸骨折,在家无从照顾。他果断放弃广州的高薪工作,选择回家照顾父亲,父亲的病久不见好转,他就找离家较近的一家物流公司做了一名普通保安,虽然工资不高,却能自食其力,最重要的是能常陪在父亲身边。在陈勇的心中,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4)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 【参考例文】 之一:赞同的角度。(一般议论文写法,举例与材料类似,准确到位) 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四川硕士生邓启明能在父亲去世后放弃优裕的工作,回家陪伴母亲,引人非议。但我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因为亲情是不能用钱买来的,亲情比金钱更重要。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改变生活而在外打拼,把父母独留在家中,他们希望能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殊不知父母多么希望的陪伴,想让子多回家看看。就算有些深明大义的父母一心只想子女成功,而子女因为优厚的工作而错过照顾父母,不是会留下终身遗憾吗?需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所以行孝需趁早。 更高的地位与亲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把亲情放在第一位,《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祖母九十又六,常在床褥,他放弃被提拔为朝中高官的机会,即便“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都无法使他离开自己那得病的奶奶,只想在家一心一意地照顾家人。因为他知道,金钱地位可以再来,而没有自己,祖母无以终余年,在李密的心中,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良好的待遇与亲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把亲情放在第一位,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母亲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症,生活能力几乎丧失。为了方便照顾母亲,他放弃待遇较好的中学,主动申请回到离家较近的小学教书。他用绷带背着母亲上下班,在下课时可以抽空回到母亲身边逗她笑,喂她吃饭,在母亲寂寞时陪伴她,他毫不犹豫的承担起一个做儿子的责任,把母亲放在第一位,不想让母亲去缺失亲情的养老院。在陈斌强的心中,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高薪的工作与亲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把亲情放在第一位,清华学子陈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四川省理科状元,曾经是清华优秀毕业生,在广州投身金融界,做起人人羡慕的高级白领。但天有不测风云,父亲不幸骨折,在家无从照顾。他果断放弃广州的高薪工作,选择回家照顾父亲,父亲的病久不见好转,他就找离家较近的一家物流公司做了一名普通保安,虽然工资不高,却能自食其力,最重要的是能常陪在父亲身边。在陈勇的心中,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让我们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要像季羡林老人一样遗憾终生! 之二:反对的角度。(列举理由式时评,合乎人情,发乎真情,颇有思想) 常回家看看 一面是待遇优厚的工作,一面父母之恩,难道真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吗?不!我相信,鱼和熊掌亦可兼得,工作应该继续,但亦得“常回家看看”。 的确,“子欲养而亲不待”会是每个人都难以想象的痛。但是,邓启明为了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而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这种做法在我看来显然是极其不理智的行为。 首先,这样的选择真的是父母的愿望吗?于一位农民而言,培育出一个硕士生需要付出多大的金钱和精力啊!父母的目的无他,肯定是希望儿子出人头地,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安稳的生活,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放弃了这样优厚待遇的工作回乡做黄粑,母亲脸上无光,心里岂能痛快?邓启明,你确定这样就是孝了吗?这就是你父亲培养出一个硕士研究生的目的吗?这就是寒窗苦读十余载之后应该走的路吗? 其次,丢弃自己的专长,选择自己的弱项重新开始,是不明智的。专业有专攻,一个硕士毕业生,饭读读书,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却要放弃自己的专长,去做自己所不懂的黄粑,即使妈妈可能会教会他做,但一个硕士去做一种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工作,也是大材小用,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是极不明智的。 最后,今天,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我们随时可以与父母在电话上视频、交谈,即便是身处异国的你,不是也能和母亲畅谈来排解她的孤独吗?随着高速公路、铁路、飞机的飞速发展,各种交通工具速度越来越快,昨天,你还在公司电脑上敲击,或许今天你已然在家与母亲话家长里短了。父母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他们不需要我们回报太多,只要你记得常打打电话,告诉父母你的近况;记得常回家看看,让父母知道你确实过得很好;有空的时候,陪父母到街上走一走,这就足够了。一个高素质的硕士应该有两全的理智和妥善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坚持自己的优厚工作,为自己的亲人赚取一定的物质基础;不忘父母之恩,常回家看看。工作与孝道两不忘。北京大学校长是称职的校长,每到母亲大寿也会抽出时间回家,向母亲下跪,给母亲洗脚。自豪的母亲活到九十还身体倍儿棒。这样工作和尽孝两不误的人才是人中龙凤,让人敬佩! 两利相权取其重,有了更好的物质生活才能更好地行孝。处事稳重,不让父母担心的儿女才是真正孝顺的好儿女,我们又何必放弃优厚待遇呢,父母只须你常回家看看。 (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