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西药是两个不同知识体系的东西为什么要用一个检验标准? 中医药与西医药是两个不同知识体系的东西。它们的被发现是在产生它的知识体系内被发现的,是在它们的各自知识体系的范畴被应用的。也就是说,西医用西药,中医用中药都是有自己的道理,自己的方法,有自己的医术的。掌握西医医术的医生用西药,掌握中医医术的医生用中药,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如果非要求没有掌握西医医术的中医医生使用西药,或者要求没有掌握中医医术或者中医常识的西医医生用中药,显而易见是一件荒唐的事情。也就是说,不走中西医结合的道理,西医与中医仍然是中医用中药,西医用西医。 最近在药物的国际市场上,西医药的市场垄断已经为中医药的准入资格拉下了闸门。 在中国,中医药可以在不做“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情况下大行其道,因为中国有自己的中医理论。中医医生依据中医理论与方法,对不同的病人辩证施治,施展自己的医术已经成了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不变历史。但是中医药想要走出国门就没那么容易了。在欧美,一种药想要上市,必须提交包括理化、生物或微生物、药理、毒理、临床试验结果在内的资料。但是在 “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是一个医术与疾病联系性被双盲后的一种随机试验。这样的实验对于西医西药的理论体系来说,是一种包括理化、生物或微生物、药理、毒理、临床试验结果在内的综合试验。无论它把病人与医生在双盲的状态下分成多少组,追求的目标都是普遍的规律性。表达的是一种药物对一种疾病的普适应用。而对中医学来说,任何患者,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都不会得同一种完全相同的疾病。即使大的症状或者主要症状相同,也会有许多细微与属性上的差异。所以,中药治疗疾病对不同的患者要使用不同的法、不同的药。有其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异病异治,同病同治的四象原则。 显而易见,“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所进行的医疗行为,仅仅是“同病同治”范畴中的一种特例。虽然贯以“随机对照试验”的冠冕堂皇的名字,却是对疾病的一种偏激认识。 从西药的新药产生到淘汰的周期来看,通常西药的被淘汰周期在十年左右。那么,如果这个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如果限定试验期为十年的话,是不是几乎所有的西药都要被淘汰了?而短期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结果所得到的包括理化、生物或微生物、药理、毒理、临床试验结果在内的所有资料,并无法验证西药十年后产生的包括理化毒副作用性、生物或微生物的有害性、药理的偏激性、毒理隐含性……,而这些内容的临床被发现,往往都是在应用了十年之后展示出来的。也就是说,当时的试验结果在资料上虽然是完备的,但是,在时间内容上是经不起检验的。但是,这样的新药还在继续的发明,继续的被创造。所以,西医的种类越来越繁多,淘汰的速度越来越快。 中医药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检验”,可以说经历了《易经》前五千年与《易经》后五千年的近万年的应用而得到的结果。而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年代中,中医药只有长足的发展而没有中药的更替与淘汰。而且丰富与完善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四象法则与理论体系。 但是,中医在《易经》封建文化垄断之后的商周文化断代之后的发展,显而易见割断了与钟鼎文化时代时空观认识世界的方法与理论传承。很多医理层面上与方法论层面上的东西中国人自己都讲不明白了。所以,现代中医学虽然有丰富的医术层面上的中医药内容,在科学的理论与认识方法上,还是局限在《易经》后的的封建垄断文化理念中无法自拔。 也就是说,中医与西医是建立在两个不同的科学理论体系中的人类医学。西医产生于现代物质科学理论体系。中医产生于中国远古钟鼎文化时代的宇宙时空认识论。一个是物质的绝对时空分立观,一个是属性的相对时空一体观。两种医学之间存在中西方壁垒即基础数学理论上的壁垒。那么,用西方数学中的“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检验”方法来验证中医,与用中国古数学中的“四象原则”来验证西医得到的效果应该是一样的。但是,西方人因为不懂四象学说,所以认识中医就形成了一种障碍。而中国人自己也不研究四象学说,只是一个劲儿地跟在西方科学后面爬,所以,产生于中国四象理论体系中的很多宝贵东西都在濒临灭绝。 也就是说,这不仅仅是中医药问题。 所以,正术先正法,正法先正理。中国传统科学的理论研究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了。中国古数学的研究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了。 4 赵致生 |
|
来自: johnney908 > 《正宗中医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