鲚鱼饼
□龚志明
每当外地朋友来品尝江鲜时,我总很为难。河豚鱼有毒有风险,刀鱼太贵买不起,鲥鱼很难觅踪影。这时我总会推荐一道既价廉又物美而且又能代表我们太仓地方特色的菜肴——鲚鱼饼。朋友吃了之后总会说一句话:“再添几个。”虽然不知道此为何物,然而吃过一次总忘不了。 其实鲚鱼和刀鱼一样同属鳀科海洋鱼,但其体形小得多了,体长仅十厘米左右,其状类鸡羽,所以古代常叫作“凤鲚”或“凤尾鱼”。江边渔民阿福告诉我,凤尾鱼生活于近海,春夏间洄游至河口产卵,长江口是我国凤尾鱼的主要产区。在我们太仓,雌性和雄性的凤尾鱼并不通称鲚鱼。雌性因体形较小,凤尾鱼的卵包就显得特别大,几乎就是整个身体裹着一包卵,所以雌性凤尾鱼又叫“烤子鱼”。雄性的才叫“鲚鱼”。 我妻子特喜爱食烤子鱼,红烧、油炸或清蒸。烤子鱼的头部下面的鱼体内饱含着鱼籽,吃起来既香又有嚼劲,吃时只需轻轻捏住它的上部,再用筷子夹住两面,微微用力往下一刮,鲜嫩的鱼肉和细小的鱼刺便分离开来。如果油炸的话,细小的骨刺被炸得可连骨吞下。还可以制成鱼干,去头以后,用线穿过一条条鱼身,放在太阳下晾晒,几天后籽鱼便成了鱼干。把这种籽鱼干加入油盐葱酱炖来吃,或是用酒糟腌成糟货后吃,别有一番风味。 鲚鱼比烤子鱼要小,体内也没有好吃的鱼籽,烹饪后还不能像烤子鱼那样自如地分离鱼肉和细刺,吃起来感觉刺口难咽,没有烤子鱼那样受人喜爱。聪明的江边人能变废为宝,做成了美味的鲚鱼饼。真是“春三刀鲚炖鲜汤,不用煎熬异品尝。一种作饼宜捣烂,拌和菜韭味鲜香”。 国人食用鲚鱼历史悠久。南宋《梦梁录》记载,当时市场上有“鲚鱼”出售。宋人刘宰《走笔谢王去非遗馈江鲚》诗:“鲜明讶银尺,廉纤非虿尾。肩耸乍惊雷,腮红新出水。芼以姜桂椒,半熟香浮鼻。河豚愧有毒,江鲈惭寡味。”咏赞了鲚鱼的鲜美。另一位诗人郭祥正也在《初食鲚鱼蒌蒿》诗中赞美它“斫脍尝鲜美,调羮享滑柔”。明代《鱼经》中记“有鯌子鱼,其生也带子”,指出凤尾鱼多含卵的特点。清《嘉庆直隶太仓州志》也记道:“鲚,俗名子鲚,出茜泾、杨林、六公市、七丫等处。”可见当时捕食鲚鱼已相当普遍。清代饮食专著《调鼎集》记有“鲚鱼饼、鲚鱼圆、炸鲚鱼”等多种烹饪鲚鱼的方法。 小小鲚鱼不仅味道鲜美,其营养价值也相当丰富,特别是蛋白质和钙的含量较高。清代《随息居饮食谱》认为其“甘温,补气,肥大者佳,味美而腴,食品之珍,与病无忌”。 星期天早晨,妻子来到菜场,买回三斤鲚鱼,去头,去肚肠,连骨用刀剁成鱼肉泥,加上盐、酒和葱姜,做成一个个圆圆的小饼,下锅煎至两面呈金黄色,再加酱油红烧,这就是鲚鱼饼了。鲚鱼的细小鱼刺已被捣碎,而鲜美的味道却一点也没有丢失。鲚鱼饼可以配用腌制的青雪里蕻或鲜竹笋一起烹烧。我更喜欢吃蚕豆瓣烧鲚鱼饼,碧绿的蚕豆瓣上搁着的一个个金黄色鲚鱼饼,会引得我等不及端上餐桌,早已用筷子送入嘴内。那松松的、软软的,透溢着鲜味的饼子经舌头一搅,早滚入了喉咙口。一会儿功夫,三四个已经下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