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明清时代考场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5-19
在建国门内大街路北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周围的胡同,分别叫贡院东街、贡院西街以及贡院头条、二条、三条等名,而且以前还有三条和贡院有关的胡同,即鲤鱼胡同、笔管胡同和驴蹄子胡同。这就明显的告诉人们,这里过去就是“贡院”。



   北京明清时的贡院,每隔三年要会试一次,会试是在春二月,所以叫“春围”。会试考三场,每场三天,从初九日考到十七日。参加考试的是全国的举人,考中的称为“贡士”,再到紫禁城的中和殿由皇帝面试。考取的叫“进士”,进士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并刻名于国子监的石碑上。北京的贡院又为顺天府乡试的考场,乡试也是三年一次,考试是在秋八月,故叫“秋闱”,也是在初九日到十七日。乡试的考生是由童生经县、府、院三试及格成为“秀才”,秀才应乡试,及格者为举人。全国的举人在第二年春天集中到北京会试。



   贡院是古代明清时期的考场,现已被高楼大厦包围起来。



   现在的贡院只剩下被改造过的两个四合院,均已破旧不堪。



   北京的贡院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由于当时正在修建紫禁城和北京的城墙,财力物力不足,所以贡院只是用简单的木板、苇席等物搭建,都是低矮的“号舍”考棚,共约九千多间。考生就是在既矮又窄的小木板房里,点烧蜡烛,搜肠刮肚,苦思冥想,作八股文章。又因每人一盆火,以供取暖,所以贡院里处处是着火的隐患。尽管在通道上设置有很多救火用的大水缸,但等于虚设,贡院里着火的事件屡屡发生,多次烧死烧伤考生,烧毁考卷。最严重的一次是明英宗天顺七年的一次“春闱”失火,因考生都是锁在考棚内考试,怕内外串联作弊,叫“锁围试贡”或叫“锁院”,结果烧死一百多举人。后都埋葬在朝阳门外,人们称“天下英才冢”。直到万历年间,由大学生张居正提议,贡院才改成以砖瓦结构为主修筑的房间。



   我国古代的科考,要求是极度严格的,在入贡院前,要仔细的搜身。进入考棚还被反锁起来。而且会试的考官都要由皇帝亲命,一般由大学士、尚书、都御史等大员任主考。似乎很大公无私,不能舞弊了。实际上徇私受贿、替考、怀挟、买号等“暗箱操作”者大有人在,科考舞弊案经常发生。因此被杀头,判刑的考官和老先生很多。如在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张庭玉之弟作主考,由于皇太子的买号贪污,其弟成为替罪羊而被处斩。清朝科考舞弊案最严重的一次,是咸丰年间的一次乡试,户部尚书柏(草头+俊)任主考。因其家人偷卷买号,案发后,由于政敌肃顺等人的要挟,咸丰不得不处斩柏(草头+俊),此案被斩十余人,涉及几十个官员。当时在菜市口刑场肃顺任监斩。巧合的是,三年后,在咸丰死后,由于“祺祥政变”,辅政的八大臣被捕,这个一品大员、户部尚书肃顺也被斩于菜市口。



   贡院的屋檐是木制结构,房梁上有花纹图案,现在仍旧清晰可辨。



   到清光绪年间,因“戊戌变法”,从隋朝兴起的我国科举制度,历经一千多年,终于废除了。由于科举的废除,新学的兴起,贡院也就失去作用,终于废除了。由于科举的废除,新学的兴起,贡院也就失去作用,逐渐荒废,后渐渐盖起了民居。现在,贡院的遗址又矗立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成为我国研究社会科学高级人才集中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