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介绍了薪资操作。接下来,要转入对薪酬设计的讲解,包括公司薪酬体系设计,分类的薪酬方案设计。 这章的开头,要问一个问题:一个公司是否必须有薪酬体系,才能做工资发放? 一般的教科书,可能说先有薪酬体系,后有工资发放。现实中,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一定有工资发放,但不一定有薪酬体系。这怎么做到? 常见情形是通过谈工资来定薪,告诉HR按这个薪资数据做工资表。还有可能情形:老板直接谈定薪;用人部门谈找老板定薪;招聘主管或HR经理谈,找老板定薪。 这种谈工资的规则一:随行就市(对外,行业和地区);规则二:同类岗位比较(对内)。做的粗的,拍脑袋;做的细的,把一些同类岗位的薪资数据由HR提供,再定一个相对合理范围内的数值。注意:平时调薪、集中调薪的历年数据针对每个员工,薪酬主管、HR经理要有一章Excel的维护表,便于随时调取数据,作定薪的参考。 这种谈工资,虽然不成体系,但照样能够做成工资表,形成工资条。但时间长了,公司规模大了,弊病就产生了。由于工资无法做到真的保密,互相比较后,各种不公平感产生,内耗和抱怨加剧。往往到了矛盾积累严重,部门冲突,老板觉得恼火,才会让HR或借助咨询公司,设计、优化公司薪酬体系。
一、公司薪酬体系(薪点制)怎么建
现在,假定你所在的公司,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老板说要设计薪酬体系了。或者老板有先见之明,公司规模不大,但提前先建立体系。 说到薪酬体系system,你头脑里马上会想到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张表,有横向,也有纵向组成,也叫矩阵。 薪酬体系,建立在职位体系的基础上。薪酬体系,一般也会涉及固定部分+浮动部分(也有例外,就是固定部分),而浮动部分往往要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所以薪酬体系的建立,一般总是会涉及:职位-薪酬-绩效,第一个英文字母都是P。这就是3P的由来。 薪酬体系,教科书会说到三个原则:对外的竞争性,对内的公平性,合法性。合法性,2008年新劳动法实施前,实际操作不太重视,新劳动法实施后,加上创业板,中小板推出,很多拟上市公司,就不得不重视合法性了。对外的竞争性,通常与薪资调查联系在一起,主要针对行业,地区,确定本公司的薪酬曲线与市场比较,处于高、中、低的薪资政策。薪酬调查报告提及的P90、P75、P50,是指本公司的职位,在本行业、本地区参加薪酬调查的样本企业中所处的位置,比如处于75%,就是P75。对内的公平性,有纵向的职位层级的比较,也有横向的不同部门(职位族)的比较。 这就引出了薪酬体系的核心:职等职级表。也有公司叫薪等薪级表,两者略有区别,主要是对福利、补贴等的享受时有差别。 职等职级表的背后,隐藏着该公司的薪酬曲线,也就是薪资政策。这就是表格中的数值是怎么出来的。 在职等职级表常用于纵向,横向的内部比较,薪酬曲线还用于外部收入水平比较。 表格中的数值用于测算。数值是月薪,比如3000元/月,这就是最常见的职能工资制,或岗位工资制。或薪点,比如3.0(规定1分=1000元),也叫薪点制。 除此以外,还需要对薪资的结构(科目)、比例(固定和浮动,也就是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各类奖金,年终奖)作规定,还要对与薪资关联的福利、补贴等作规定,还要对薪资日常发放的流程作规定,对平时调薪,年度调薪等做规定,2014年起,由于政府对企业年金个税递延新政策推出,有些企业在薪酬制度中应该还要增加对企业年金的部分。还要通过一定的合法程序,如职代会等,最后形成了薪酬制度。薪酬体系的最终结果是形成公司现阶段的薪酬制度。
二、 职等职级表
我们先看一个职等表,见表5.1。有12个职等,5个职位族,两大序列。在此表的基础上,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比如规模、行业等,对职等设置多少合适,职等名称叫法,对职位族设置几类等,组织讨论。
表5.1 职等表
三、薪级表 每个职等需设置职级(薪级),见表5.2。本表有11个薪级,灰色部分为每职等的起薪档、中间档、最高档。在此表基础上,可以组织讨论:本公司实际,设置多少薪级合适?要考虑人员规模。
表5.2 薪级表
(本文版权归作者及三茅人力资源网所有,如需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