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生素对肝肾的毒性

 雲朵流雲 2014-05-21
肝和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抗菌药物代谢的重要场所。因此,有肝肾疾病或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药物对肝肾的不良影响,权衡利弊;另一方面,当患者出现肝肾功能不全时,药物代谢也出现相应变化,这时应调整用药,以尽可能地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  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有如下几种:  1.红霉素类(如红霉素、无味红霉素等):可引起肝损害,如肝肿大、肝转氨酶升高和胆汁郁积性黄疸等。  2.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脱氧土霉素等):长期大量口服四环素类或静脉滴注量每日超过1.2g,可引起肝细胞变性,甚至坏死。  3.喹诺酮类(萘啶酸、吡哌酸、氟哌酸、氧氟沙星、环氧沙星等):均可导致暂时性肝损害、肝转氨酶升高。  4.氯霉素类(氯霉素、甲砜霉素等):可导致肝细胞性黄疸和灰婴综合症。  5.青霉素类(青霉素、苯唑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等):可能导致肝转氨酶升高、黄疸,为特殊类型的过敏反应。  6.抗结核病类(异烟肼、利福平、利福定、对氨基水杨酸等):前三种可出现肝肿大、黄疸和肝功能异常;后一种可抑制肝凝血酶原形成,从而导致出血。  7.抗真菌类药(如两性霉素B):也会导致肝功能损害。  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如下几种:  1.氨基甙类(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此类药主要在肾脏排泄并积蓄,可能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表现为管形尿、蛋尿及氮质血症。  2.头孢菌素类(头孢噻吩、头孢氨苄、头孢噻啶等):此类药物为第一代头孢类药,在大剂量使用时,可出现肾毒性,表现为肾小管损害、尿素氮升高;而第二代(头孢孟多等)和第三代(头孢噻肟、头孢三嗪等)则肾毒性相对较少。  3.磺胺类药(磺胺异恶唑、磺胺密啶、磺胺对甲氧嘧啶等):此类药易在酸性尿液中析出结晶,对尿道产生机械性刺激和阻塞,引起结晶尿、血尿、管型尿和尿痛、尿少甚至尿闭等症状。  4.多肽类(多粘菌素E、及杆菌肽、万古霉素):此类药物主要经肾脏缓慢排泄,肾脏毒性大,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等。多次给药可导致血、尿药浓度升高,导致蓄积性中毒。  5.抗真菌类药(两性霉素B):在存在肝功能损害的同时,也存在肾功能损害,其表现为肾小管变性、坏死,其中远曲小管损害明显。  6.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脱氧土霉素等):对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加剧肾功能不全,亦可损害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引起范康尼综合征。  7.喹诺酮类(萘啶酸、吡哌酸、氟哌酸、氧氟沙星、环氧沙星等):媒体曾有过患者使用此类药物引起间质性肾炎的报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