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感病”刍议

 johnney908 2014-05-21

    现代中医大家任应秋也明确强调:“《伤寒论》的伤寒是广义的,不仅是一般热病,而且包括生体失去安定性时所遭致的一切疾病。因此,学习《伤寒论》,是学习它对一切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并且不限于狭义的伤寒,甚至指伤寒为急性热病,仍是狭义的。凡说伤寒方不能治杂病,把杂病或温病等与《伤寒论》对立想来,都是极其错误的”[4]。

    日本学者惟忠子文氏说:“伤寒也者,为邪所伤寒也,谓邪而为寒,盖古义也。故寒也者,邪之名也,而邪之害人也,最多端也。”[4]按日本学者解释,“伤寒”就是“伤邪”,《伤寒论》就是《伤邪论》。 考“邪”在上古属鱼部邪母,“寒”在上古属元部匣母。按音韵学原理,鱼元通转,故寒、邪二字古代可通假。孟子有“吾退而寒之者至也”(告子)、“有寒疾不可以风”(公孙丑)之言,就是邪、寒通假的旁证。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这段文字阐述了三层含义,首先,指出了“六气”与“六淫”的辩证转化关系,即“风气虽能生万物,亦害万物”。第二,指出了“内因”与“外因”致病的辩证关系,即“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第三,总结出了致病三因:“千般难,不越三条。” 这里,致病内因或外因的判定取决于病情轻重及病位的表里。也就是说,所谓的“内”与“外”是表明人体正虚的程度而已,正虚重为“内因”,正虚不重为“外因”。至于金刃、虫兽等不取决于人体正气的致病因素另归一类。具体说:一是经络受邪,传入脏腑,此为邪气乘虚入内的“内所因也”;二是皮肤受邪,仅在血脉传注,使四肢九窍壅塞不通的“外皮肤所中也”;三是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宋代陈无择的三因学说,也是在《内经》、《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将病因归为三类:以六淫外感为外因,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房室金刃等为不内外因。金元·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实际主要论述饮食劳倦所致病证。

    人民卫生出版社无论是1979年出版的《简明中医辞典》(《中医辞典》编辑委员会编),还是1984年出版的《中医大辞典·基础理论分册》(区永新等编),以及2005年出版的《中医大辞典》(李经纬等编),皆无“外感病”和“内伤病”条项。仅有“外感”和“内伤”条项,而且三辞典的解释一致,其“外感”条项内容是:“病因分类之一。指感受六淫、疫疠之气等外邪。病邪或先侵犯人体皮毛肌肤,或从口鼻吸入,均自外而入,初起多有寒热或上呼吸道症状,故称。”“内伤”条项内容是:“出《素问·疏五过论》。病因之一。泛指内损脏气的致病因素。如七情不节、饮食饥饱、劳倦、房事过度等。”

【参考文献】
  1 王庆其主编.内经选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

2 柯雪帆主编.伤寒论选读(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

3 孙文胤编著.丹台玉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本,1984.

4 任应秋编著.伤寒论语译[m].北京:科学卫生出版社,1958:5, 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