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到三岁的孩子的教育:我们需要对孩子说“不”

 宝贝健康管家 2014-05-21
 世界上最有用的字是哪一个?

 

       “不!”

 

       就是这个字。

 

       从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个字。首先从父母的角度——

 

       有些年轻的爸爸妈妈,在接触到“爱和自由”的育儿理念之后,突然发觉自己平添了不少困惑:给孩子自由,有没有限度?限度在什么地方?怎样确立这个限度?拒绝孩子是否意味着我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

 

       他们中间的一些父母,过于心疼孩子,害怕伤害孩子,认为自由就是无限度地任由孩子为所欲为,永远不必限制孩子。虽然他们有时也试图规范孩子的行为,但是只要孩子一哭闹反抗,他们马上反省自己是不是对孩子太严厉了、没有做到给孩子自由?因而犹犹豫豫,放松管教,还是让孩子随心所欲吧。

 

       当然,我们都明白,其实这些家长心里也或多或少地明白,这么做是行不通的,放任自流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们必须为孩子树立规则,也就是说,给他们划出自由和责任的疆界。

 

       自由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有多大的自由,就需要承担多大的责任。责任大于自由,人就成了奴隶;而自由多于责任,人就可以胡作非为。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需要为他担当全部的责任。三岁之前,给孩子树立的规则比较简单,就是危险的事情绝对不能做,伤害他人的事情也绝对不允许。在这个范围之内,我们可以鼓励孩子自由地探索世界,同时也让他们认知到自己能力的限度。

 

       两到三岁的孩子,正处于无所不能的幻觉与能力限度的现实之间尖锐的矛盾之中,无论你给他多少自由,在他看来,世界上还是充满了“不”字,对每一次“不”字给他的打击,他都要抗争一番。这种时刻,最能考验家长的耐力和智慧。一方面,我们要巧妙地说“不”,正面疏导孩子的精力,转移他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我们对待孩子的哭闹要心平气和,既不被孩子的情绪左右,也不用自己的情绪左右孩子,该坚持原则的地方绝不让步,即使孩子暂时无法理解,也要耐心细致地跟他讲道理。

 

       三岁之后,随着孩子理解力的增强,性格的成熟,我们需要逐渐地把责任转移到他手中,让他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选择,帮助他有意识地建立自由和责任的疆界,同时我们也需要跟孩子划清心理疆界,不再时时处处为孩子承担责任、包办生活。跟孩子建立疆界的要义在于培养他们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任,从而学会自主管理自己的生活,走向独立,为步入成年世界做好准备。

 

       三岁之前的亲子绑定关系牢固、分离和个体化阶段度过得顺利,会给三岁之后的训育排除很多障碍。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一路畅通无阻,但是至少不会发生孩子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儿的难堪局面。你会发现,孩子内心具有足够的力量,承受挫折和打击,接受约束和规范,积极主动地管理自己的生活,甚至心悦诚服地接受一定的惩罚。

 

       “不”就是一字疆界。恰当地对孩子说“不”,非但不会伤害孩子,反而会给孩子安全感。院子有篱笆才能让主人有效地保护它、对它负责,毫无边界的土地非但难以保护,而且是危险的。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后边的章节会更加详细地讨论这些训育的原则。

 

       现在再从孩子的角度解释“不”字的重要性,那就是,每一位家长都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接受他们与我们不同的观点、意见、感受和要求,而不是在遇到分歧、反对、不从和别扭的时候,要么勃然大怒、要么冷漠待之。简而言之,我们必须学会接受他们的疆界,接受他们的个体性。

 

       很少有家长能够平静地接受孩子的“不”字,而是多多少少都会感觉受到挑战、威胁、甚至伤害,心里也会感觉到烦恼和愤怒。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我们从小没有得到正确的“不”字训练的后果之一。

 

       然而,良好的关系必须建立在拒绝和面质的自由上。克劳德和唐森博士说,成长中的儿童需要确认他们的疆界得到认可。最关键的是,他们的反对意见和实践行为不会导致父母收走爱。

 

       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现我们难以容忍的行为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因为伤心、失望和愤怒而表现出不爱孩子了。我们不能用语言、肢体、目光或者行动来向孩子传输这样的致命信息:你听话才可爱,你不听话就不可爱。你表现得好,我就爱你,你表现得不好,我就割断咱们之间的关系!

 

       “听话!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啦!”这样的要挟我们司空见惯,它给了孩子什么样的选择呢?不是非输既赢,更不是双赢,而是双输:要么继续反抗,却会失掉生命中最最重要的关系(对于小孩子来说这意味着死亡);要么赶快乖乖投降、表现顺从,埋没自己的感受,从而失去练习拒绝和面质技巧的机会,逐渐地变成一个不会表达自己的人。

 

       从根本上讲,从孩子身上收走爱的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心灵和感情的敲诈勒索。对于孩子来说,生存是最重要的,为了活命,他们肯定会放弃自己的感受,跟随父母的步调。对于人类来说,跟他人的关系是最重要的,谁也不愿意被亲密的人抛弃。

 

       一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爱自己了。这种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强化自己顺从、可爱、懂事的性格特征,同时变得害怕甚至痛恨自己积极进取、敢说真话、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他们努力地掩盖这些特征。长大之后,他们也不敢反对或者拒绝他人,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提出不同意见,就意味着关系的破裂;那么为了维持关系,他们只能把分歧掩埋在心里,表面上做出随和的样子。

 

    当孩子跟父母有分歧时,父母的表现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脾气温和的父母也许采取伤心的语调,或者长时间的沉默,来通知孩子“我不高兴了!”脾气暴躁的父母则会对孩子大喊大叫、暴跳如雷;还有些父母则使用眼泪或者身体的不适来要挟孩子。总之,他们给孩子传递的信息就是:你必须对我的情绪、身体和精神状态负责!这样,就像前边提到过的,他们把刚刚三四岁的孩子变成了父母的父母。

 

    父母公开的愤怒(通过训斥、强制或者暴力而表达的愤怒)给孩子带来恐惧;父母掩盖的愤怒(通过沉默、伤心或者生病而表达的愤怒)给孩子带来内疚。出于恐惧和内疚,孩子会尽量表现得服服帖帖。今后,他们也会因为恐惧对方的愤怒,或者害怕伤害对方的感情而服从他人。长期生活在这种小心谨慎,甚至胆战心惊的情境中,孩子会变得不独立、没有自主能力、依赖他人、犹豫不决、不敢直言,他们的创造能力会消蚀殆尽,也难于接受或者完成工作任务。

 

    如果我们能够坦然地接受孩子的反对、反抗和不同,如果我们平静地对待他们的愤怒情绪,如果我们告诉他们,“我永远爱你,但是你不能这样做”、“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你还是必须把别人的东西归还回去”、“我明白这是令人遗憾的情况,来,让我好好抱抱你”,等等,等等,既给共情,又坚持原则,同时确认我们的爱,那么我们赋予了孩子最最强大的内心力量: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疆界、他们能够保护自己的疆界、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他们学会怎样掌握和他人的分歧、他们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挫败。

 

    那些有女儿的家长,想象一下这个情景:女儿遇到心仪的男性,两情相悦之时,男方克制不住自己,提出性要求,甚至要挟“你要是爱我,就会答应我”。如果女儿在严格管教中成长,父母从来不接受她的独立性,她会害怕拒绝这个男人,因为对她来说,拒绝就意味着关系的断裂,那么为了不失去这个男人,她会以身相许,认为这样就会保证和这个男人的关系。这是真爱吗?这种举动会保证这个男人爱她吗?大量的眼泪告诉我们:不是的。

 

    然而,如果女儿在真爱氛围中成长,父母坦然地接受她的个体性,允许她表达自己,那么她就不会害怕拒绝这个男人。她会注重自己的感受,假如她认为自己还没有准备好跟这个男人发生性关系,她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不行,我不愿意”而不会害怕关系的破裂。即使那个男人因此离开她,她也会心存侥幸:这样看来,他不是真爱我,分手了也好。

 

       父母完全地、无条件地接受孩子的个性,也会帮助孩子完全地、无条件地接受自己。这种完全的接受,有助于孩子成年之后全心全意地爱别人,甚至有助于他们得到美满的婚姻和性爱。很多人在性爱方面的障碍,来源于没有完全接受自己,来源于父母没有完全接受自己,因此他们在最需要毫无顾忌地身心投入的那些浪漫时刻,无法做到完全放松、忘我享受。

 

       心理疆界建立得好的孩子,不怕对他人说不。能够坦然地拒绝他人、提出分歧、设立界限,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手段。即使对方发怒,他也不会糊里糊涂地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或者过错,他会明白:

 

1、  如果对方因为自己设立疆界而生气,那是对方的问题;

2、  愤怒仅仅是对方内心的一种感受,它不会跳出来伤害自己;

3、  不让对方的怒火指使自己做不情愿的事情;

4、  不让对方的怒火影响自己的情绪,使自己也变得愤怒起来;

5、  准备好,需要的时候,远离对方,保护自己。

 

      这些原则不仅仅是孩子需要掌握的,我们成年人掌握后,也会在生活中在人际关系中获益匪浅。

 

       一天下午,从幼儿园出来,我和悄悄带着两个孩子去附近的商店买毛线。悄悄挑选毛线,我给Sam挑选鞋,两个孩子在一边拿着毛线团互相打着玩儿。我把Sam带走后,商店的营业员围着虎娃说三道四,“刚才那个小孩儿真不讲理,把你的毛线团撕开了,他是坏孩子!”

       虎娃义正词严地反驳她们,“他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许你们说他的坏话!”

       一个五岁的孩子,敢于对一群成年人说“不”,这是多么强大的内心力量!

 

       一次在徐浩渊博士主持的“心育心”网站的心理论坛上,一位前来咨询的网友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中国男人不喜欢个性鲜明的女性(比如《飘》里的女主角郝思嘉)而更喜欢温顺的女子?

 

       这也是我曾经思考过很久的问题。套用这一章的理论,我初步得出一个答案来,贴到了论坛里:中国的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不允许孩子反对自己;孩子一旦反对家长,就要冒着毁灭生命中最重要关系的危险(不听话就不要你!),这是生存不能保障的危险,为了活命,他们只能当父母意愿的奴隶。这样,孩子无法建构自我,无法建立疆界。一个心理疆界健康的人,既不怕别人说No,也不怕对别人说No。但是中国的孩子们,因为家长不允许自己说No,因此也不懂怎样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个性鲜明、独立自主的女性,肯定都会对他们说No(或者提出不同看法)而不会对他们百依百顺,这时候,这些成年的男孩子们就不知所措了,因为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培训过自己怎样接受别人的个体性。

 

      没有疆界,也就没有你、我之分。大多数人儿时“孵化”期没有过好,父母不允许他们建构自我,所以他们的心理停留在婴儿最初的“共生”阶段,认为自己的感受必须是所有人(尤其与自己亲密的人)的感受,如果对方不同意,他们就没有了安全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