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经验集-李昌源 11-07-08 章意 李氏在教学和临床之余,还勤于笔耕,著有《〈伤寒论〉渊源于〈内经〉之我见》、《〈伤寒论〉研究方法初探》、《晚期肝硬化腹水辨证论治》、《重证肝炎辨证论治》等30余篇学术论文在有关杂志和报刊上发表,或在卫生部召开的肝病攻关会议上宣读,有的论文还被收编入《肝病治疗学》、《全国当代名老中医临床荟萃》、《名医名方录》、《南方医话》、《最近十年中医临床经验精华》等书中。 名老中医杨继荪经验集【理瘀活血论】 13-10-22 传播中医馆 分别为:气滞血瘀、瘀血气壅;他根据前贤的经验理论,在治疗发热病人时,常于辨证中采用清 热 活血、解毒活血、凉血活血等方法,重症、急症,多选用比较强峻的药物,如攻下逐瘀法等。又因痹 证日久, 反复感邪,渐致心阳不振,他首以通阳宽胸、祛风活血,活血药选鬼箭羽、川芎、生膝、丹 参,服药 一月无房颤出现,心悸怔忡与关节肿痛症状均减,跗肿消退,唯面有轻浮,继予通阳宽胸、 益气 养血、理瘀活血药丹参、当归、川芎。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刘渡舟) 14-01-09 pengxq书斋 在原文学习以外,他广泛参阅后世诸家注述,对成无己“伤寒三种”(《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方论》)、柯韵伯《伤寒来苏集》、钱天来《伤寒溯源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以及《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都作了深入的研读。几十年来,刘氏出版和发表了20多部学术著作和近百篇学术论文,其代表著作有《伤寒论诠解》、《伤寒论十四讲》、《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临证指要》等。 其灵活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方法治病,以小柴胡汤治疗疑难怪病,屡见奇效,故人称"周柴胡"。医理篇 序言 元气存亡论 养生者之言曰:"天下之人,皆可以无死。元气或伤,虽病轻亦死,而其中又有辨焉:①有先伤元气而病者,此不可治者也;其苛不一,故诊病决死生者,不视病之轻重,而视元气之存亡,则百不失一矣。寒热攻补,不得其道,则实其实而虚其虚,必有一脏大受其害,邪入于中而精不能续,则元气无所附而伤矣。 眼科名家陆南山学术经验集 12-11-26 循天园 本书收录了陆南山先生的生平事迹,主要学术观点、临床经验,科研成果,医案、医话,已发表的论文等,并选录门人后裔回忆文章和运用老师经验的心得体会或论文。 虚证的治疗(一)浮肿。沈绍功经验集 13-05-23 事不宜急缓则圆 而且病人浮肿的时候,少用生甘草,生甘草可以引起浮肿。生甘草或者炙甘草咱们治疗心律失常必用的药,但是这个药呢,它可以储钠排钾,所以对老年人或者浮肿久治不愈的,生甘草或者炙甘草不用。很多人让我放点几个大枣、几片生姜,或者用点浮小麦,或者放点生甘草。过去你看《伤寒论》的时候,都用生姜、甘草和大枣。2000年前,人们都吃不跑,整个逃荒饿着呢,所以用点生姜、甘草和大枣,补充点能量调营卫。 名老中医杨继荪经验集【肺心病证治经验】 13-10-22 传播中医馆 1痰由热生:肺心病因痰作咳,因痰致喘。从而说明痰可因热而成,痰又可蕴而化热,痰与热在一定 条 件下是互为因果的。他还强调了清热药与祛痰药之间的主从关系,因痰由热生,热清则 痰 去,热不清则痰不清、不化,故清热重于祛痰。(3)脾虚生痰: “脾为生痰之源。 ”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用清热祛痰药后,咳 减,痰色 由黄转白,痰质由粘稠转为清稀,咯痰趋畅,但痰量仍多,他认为这是肺热渐清而脾虚矛盾 日益 上升。 名老中医周仲瑛经验集【临证经验〈乙肝〉】 14-01-26 四川依然美丽81 因肝为藏血之脏,湿热毒邪伤肝,迁延持续不解,必致久病及血,瘀滞肝络,或湿瘀互结,或热郁血瘀,促使病情发展。1清化瘀毒所谓清化瘀毒,意指清解泄化湿热互结所致的瘀毒,包括凉血和血、化解肝毒、化瘀滞、通肝络等作用,通过凉血以解毒,和血以化瘀。在治血与治气的关系上,当偏重治血,因从本病易于迁延形成慢性化,及舌质多紫等特点分析,揭示病邪多已深入血分,故以凉血和血为主,但又忌用消克破血伐肝之品。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焦树德) 09-03-28 1000万象素 燮枢汤由北柴胡、炒黄芩、炒川楝子、制半夏、草红花、白蒺藜、皂角刺、片姜黄、刘寄奴(或茜草)、焦四仙、炒莱菔子、泽泻等组成,对于较长时期右胁隐痛或两胁疼痛,脘闷迟消,腹部胀满,食思缺乏,胁下痞块(肝或脾大),倦怠乏力,小便发黄,大便欠爽或溏软,舌质红或有瘀斑,舌苔白或黄,脉象弦或弦滑或兼数等,因于肝胃失和、肝郁克脾、肝肺气郁、中焦湿阻、肝病累肾、肝热扰心、久病血瘀诸证,均可据证加减使用。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四(朱良春) 09-03-28 1000万象素 此外,还由于肾是水火之脏,既包肾阳,又涵真阴,而阴阳互根,阳损往往及阴,所以肾阳虚的患者不少是兼见肾阴虚及肝肾俱虚的综合证象的,因此在"肾阳不振"辨证的同时,也相应的要照顾到肝肾阴亏的方面。精气又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后者源于脾肾,故肾气充沛又赖于后天之脾,正如《内经》所云:"肾合精主于脾",如脾气虚弱,使肾失后天水谷精微充养,则伤肾损阳,肾之阳气不足,致使精关失固而精微外泄,因而产生蛋白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