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魏查理教授在我校演讲

 慧读书院 2014-05-22
魏查理教授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哲学、宗教都有深入研究,硕果累累,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和论文。作为二十世纪在欧洲较早开展汉语和汉学研究的专家,魏查理教授对欧美汉学界至今未能区分开汉学与中国学深表忧虑。在他看来,汉学与中国学不同,汉学是对文化、文明、文言文的研究,是一种学问。汉学家不一定会说汉语,有可能仅仅是对文化感兴趣。中国学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那个时代需要很多人掌握外语,并进一步了解亚洲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于是开始出现中国学。中国学很实用,他们的目的是发出声音,了解社会,却并不一定会学习文化,学习诸如中国的“四书”、“五经”、“十三经”之类的典籍。因此,研究中国,首先应区分是以什么方式研究中国,并据此将汉学与中国学分开。
  魏查理教授还阐释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他指出,“文化”与“文明”不同。“文化”译成英文是culture,原为拉丁语,原意是“修”,以前不识字,以后能认字,能看书了,就可以说有文化了。“文明”译成英文是civilization,原来也是拉丁语,原意是“仕人”的文化,高级人的文化,跟生活在底层的人的文化没有关系。
  魏查理教授还进一步追溯了欧洲文明和亚洲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差异。他认为,历史悠久的文化不一定好,道理很简单,如果“古老”的文化好,就不会被现代文化所代替,所以无论欧洲还是亚洲,都更要注重研究现在的文化,并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
  针对目前欧美的中国研究热,魏查理教授冷静地指出,目前欧美的很多汉学和中国研究中心过于注重形式,语言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形式,却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许这是欧美对中国的研究一直不够深入和全面的原因,“比如我”,魏查理教授用流利的汉语幽了自己一默,“我不会说汉语,却是汉学家,而且还很有名。”
  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社科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及同济相关学院的师生兴致勃勃地与魏查理教授进行了交流,如中国的儒教与道教在欧洲的影响,孔子学院在欧洲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欧洲的汉学研究情况,欧洲对当代中国的研究等等。魏查理教授的幽默和风趣,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妙解精释,赢得一阵阵掌声和会心的笑声。
  在同济期间,魏查理教授还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陈强教授就汉语的国际传播、欧洲中国研究的困惑、孔子学院等问题交换了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