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京庙会--卤煮(珍藏版)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6-01

与宗教活动有关的就是遍布京城内外的庙会。庙会也叫庙市,是在寺庙内外开设的集市,往往与烧香、拜佛等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庙会起源于古代的“社祭”。元朝时期,佛教的寺庙、道教的宫观日益增加,遍布各地,依附于佛寺、道观的庙会也形成了。北京地区的庙会早在辽代就有了,元、明两代庙会进一步兴旺,清代的庙会更为热闹。民国时期,城内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商场,货物种类齐全,又是长年营业,于是抢走了庙会的不少生意,使庙会逐渐衰落,有些庙会因难以为继而停办,但也有许多庙会照常举办,直到北京解放。

庙会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种是在传统年节以进香、敬神等宗教祭祀活动为主的临时性庙会,像妙峰山、卧佛寺、大钟寺、黄寺、雍和宫、蟠桃宫等处的庙会都属于此类。每逢一年中固定的年节祭日,庙中的主持就会打开庙门,让善男信女进庙烧香,远近的小贩也云集庙外,所售的物品以香烛、供品和吉祥物为主。一些民间艺人也在庙外演唱一些献神的野台子戏,还有各种民间花会。发展到后来,也增加了许多日用百货、儿童玩具、土特产品、京城小吃,但还不是纯商业性的庙会。据史书记载,城北的觉生寺(俗称大钟寺)“每至正月,自一日起,开庙十日,十日之内,游人纷集,仕女如云”。坐落在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九是庙会期,届时观内外商贩很多,以卖食品和玩具为主,游人极盛。白云观北门外有跑车跑马的活动。庙会期间有“打金银眼”、“摸石猴”、“舍大馒头”、“扭秧歌”等项活动,正月初八拜星神,正月十五观灯,正月十八会神仙,造成“男女杂沓”、“游人似鹜”的情景。正月十九是元代道人、白云观创始人丘处机的生日,更有从千里之外到此进香的信徒。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位于东便门外的蟠桃宫的庙会期,因为宫内主要供奉着两位娘娘,北京人也称之为娘娘宫庙会。初三这一天传说是王母娘娘设蟠桃会的日子,届时天上的各路神仙都要赴会;这一天又是上巳日,蟠桃宫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香火极旺。庙外还举行走马射箭比赛,还有各种杂耍表演,各种各样的小吃摊也很多。

敬香敬神的庙会还有每月初一、十五举行的吕祖阁庙会。此庙位于前门与宣武门之间的西半壁街。庙内供奉的是道教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每当开庙期,来此进香、求签、求药的人络绎不绝,直到民国初年这里的香火仍然十分旺盛。

位于琉璃厂的火神庙是在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开庙,以出售古董、字画、书籍、碑帖、南纸为主。黑寺位于德胜门外,本名慈度寺,正月二十三开庙会,有卖香茶食果及妆丝傀儡、纸鸢、竹马、串鼓、蝴蝶、琐碎戏具的。左安门内的太阳宫在二月开庙,特产是太阳糕。位于紫竹院西边的万寿寺从四月初一起开庙半个月,游人很多。崇文门外的卧佛寺(位于花市斜街)在五月开庙。宣武门外的善果寺在六月开庙。崇文门外的皂君庙在八月开庙。到药王庙进香的人或是祈祷药王消灾除病,或是一些药材商人祈求药王保佑他们买卖兴隆。

另类庙会是在庙中或庙外街巷设立定期集市,以做买卖为主的庙会,宗教活动或者已取消了,或者只留下一点遗迹。这类庙会中最著名的有城隍庙会、隆福寺庙会、护国寺庙会、白塔寺庙会、花市庙会。城隍庙坐落在复兴门内北侧的成方街,明代的太常寺(中央政府中掌管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山川的机构)在每年的阴历五月十一在城隍庙祭祀城隍(道教中守护城池的神仙)。这一天城隍庙街上做买卖的小贩来的很多,逐渐发展为定期的集市。明代的城隍庙市是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清朝时改为每年五月初一到初十。从城隍庙往东三里地以内都是货摊,出售各种宝石、首饰、古籍字画、出土及传世文物。

位于东四牌楼西边不远处的隆福寺建于明朝景泰年间,前后共有五座大殿,供奉着三世佛,明朝时香火很盛。到了清代,隆福寺庙会演变成纯粹商业性、娱乐性的庙会。每月九、十两天开庙,1901年隆福寺失火,大殿被焚毁,从此香火断绝,隆福寺遂变成了“百货具备,游人甚多,绝不礼佛”的场所。民国时期隆福寺庙会每月又增加了两天。“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庙内的商摊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卖丝绸布匹、古玩,还有杂耍卖艺的场子;东、西路以卖杂货为主。庙外东边的隆福寺街上有卖鲜花、古书的,西边有茶馆,南边的猪市大街上有卖鸟的,卖旧货的。隆福寺庙会规模大,每月逢一、二、九、十都开市,这样一个月开市12天,成为北京城内最有名的庙会。

旧京庙会 - 卤煮 -

隆福寺庙会

位于西四北边的护国寺始建于元代,原名崇国寺,每月逢七、八两天开市。庙会上有出售古玩字画、各种瓷器、绸缎布匹、食品医药、花木鱼虫以及测字算卦、卖艺杂耍的摊位。民国时期,随着居住在西城的旗人家业破落,护国寺庙会也逐渐走向衰落。位于西四以西的白塔寺庙会规模也很可观,吃、穿、用、玩样样俱全,除了摊商外,庙内还有茶馆、花厂。

位于宣武门外下斜街的土地庙每月逢三有庙会,这里距离右安门、广安门不太远。庙会期间城南、城西的农民常带来柳斗、荆筐、鸡毛掸子等副产品在此贩卖,右安门外丰台花乡的花农也把鲜花运到庙会上设摊出售。土地庙会规模虽然不大,却也别有特色。

旧京庙会 - 卤煮 -

土地庙庙会

崇文门外的花市大街北边有一座火神庙,清代每月逢四有庙会,后来火神庙香火断绝,这里也变成了纯商业性的集市。清末的花市大街是假花生产、销售的中心,经营此业者在前边设店销售,后边设作坊制作。清末民初这一带的花商竟达1000家以上,产品远销到全国各地及海外。花市上出售的鲜花产于草桥、左安门外,每逢集日花农花贩挑担推车,将四季鲜花、各类树苗拉到这里售卖。这里还有洋广杂货店三四十家,以及各种小吃摊点、各种日用品的摊位。这里的鸽子市也很有名,还有卖金鱼、笼鸟、秋虫的摊位。

旧时北京城内的五大庙会包括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土地庙、花市庙会,都是商业性的庙会。

旧京庙会 - 卤煮 -

白塔寺庙会

位于琉璃厂的厂甸庙会于每年春节举办,初办于乾隆年间,一直延续到清末光绪年间,一度形成摊棚林立的局面。民国七年(1918年)市政当局进行整顿后规定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在厂甸、海王村举办大型庙会。厂甸庙会以文物、古玩、图书、字画展销为其特色。每到庙会期间,海王村公园前的广场上搭设有茶社,周围有各种小吃摊点。厂甸庙会上的儿童玩具品种繁多,像大风车、空竹、假面具、布老虎、泥人等都很有特色,还有出售各种风筝的摊点。厂甸庙会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一度停办。1963年春节后恢复,游人多达400万人次。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停办,2001年才又恢复。

位于北城的雍和宫是一座喇嘛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早晨要举行打鬼仪式,这一天也是庙会日。在打鬼日的前二天要演鬼,打鬼日前来观看的人挤得水泄不通。木坛上有大法师及喇嘛装扮的冤鬼及牛头马面,众人纷纷将手中的银钱向“鬼”扔过去,据说打中的人可以消灾驱患,其实是喇嘛敛财的一种手段。20世纪50年代雍和宫的演鬼打鬼活动停止。1957年后作为一种宗教舞蹈艺术供内部观摩。60年代再度停止举行。德胜门外的黄寺、黑寺也是喇嘛庙,所以当年也有打鬼的仪式举行。

位于广安门内的报国寺,在明代、清朝初年曾有过盛大的庙会。康熙年间因地震使殿堂倒塌,庙会因此衰落。这里的僧人擅长培植牡丹,每年四月有不少游人到此观赏牡丹花。

东岳庙早在元代就有庙会。据《析津志》记载,每年三月,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去东岳庙进香的络绎不绝。每年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生日这天,更是人流如潮,“道涂买卖、诸般花果、饼食、酒饭、香纸填塞于道,亦盛会也。”明、清两代,东岳庙依然香火兴旺,经常出现“妇女满楼,士商满坊,肆行者满路”的盛况。民国时期仍有许多善男信女到东岳庙烧香拜东岳大帝,直到20世纪40年代,庙里的神像遭到破坏,庙会也在1949年中止了。

北京郊外的庙会中最著名的要数妙峰山庙会。妙峰山位于北京城西北130里处,山顶有灵感宫,即碧霞元君祠,俗称娘娘庙,左右还有释迦牟尼殿、财神殿等建筑。康熙皇帝敕封妙峰山为金顶妙峰山,从此以后香火更旺。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都有成千上万的香客长途跋涉到妙峰山朝山进香,总人数竟有数十万之多。来自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地的香客中有的一步一揖、三步一叩首;有的以背鞍、镯镣、耳箭、悬灯的形式朝山进香。在北京城通往妙峰山的道路上,各种民间走会边走边练。有五虎少林棍、秧歌、耍叉、踏车、狮子,更有鼓钹伴奏。路旁的观众排成了墙。一路上还设有许多茶棚,招待香客饮茶休息,沿途还有各种善会施舍粥、茶、馒头、灯笼等物。附近的农民也制作草帽、花篮、拐杖以及多种象征吉祥的手工艺品,向香客兜售,或者腾出住房供香客下榻。香客下山时,要在黄布包头上插满蝙蝠图形或福字绒花,以表示“戴福还家”。

北京的庙会是市民的宗教活动、商业活动、娱乐活动、民俗活动的集中展示场所,各种职业各种身份的人都会出现在庙会。上至满清王爷、梳着两把头的旗人家的贵妇,下至小偷、乞丐、骗子、花子,无论市民、农民、商贩、艺人,都要来赶庙会。一些商贩是在几处庙会之间来回跑,此处的庙会结束后,连夜撤摊转换到另一处庙会。也有一些坐商只在一处营业。另有一些小贩平日在寺庙附近走街串巷叫卖。那些曲艺、杂耍艺人也要按期赶往各处庙会。设在寺庙内的摊位是商贩们向庙里租用的,要按月交地盘钱。

北京城里的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多数已消失了。以城内最大的隆福寺庙会为例,1950年人民政府在原来的火场废墟上建起了两个高大的铁棚,将这里的摊贩以及东单、德胜门等地的摊贩集中在一起,按行业划分了固定的柜台,各自独立经营。在1956年的公私合营运动中,这里的摊贩组织起来,在1958年成立了大型国营百货商场,1964年正式命名为东四人民市场,成为全市四大百货商场之一。售货大棚改建成为砖墙、瓦顶的建筑。后来又经过几次翻建,昔日的隆福寺内的殿堂从60年代初开始逐步拆除,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已全部拆光。过去的庙会演变成为有7600平方米营业面积,1600多名职工,经营着2万多种商品的大型商场。后来一层的营业厅又翻建成好几层的营业大楼。

护国寺、白塔寺以及许许多多其他地点的庙会也消失了。白云观的庙会是20世纪80年代才恢复的,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内容,每年春节期间吸引着北京人去赶庙会。地坛庙会、龙潭湖庙会则是80年代新开办的,都是在每年春节期间举办。


旧京庙会

  北京旧时庙会各庙有各庙的会期,每十天中逢"三"宣武门外土地庙,逢"四"哈达门外花儿市,逢"五"、逢"六"阜成门里白塔寺,逢"七"、逢"八"定阜大街护国寺,逢"九"、逢"十"东四牌楼隆福寺。每到这个日子里,这些庙中使百货云集,百戏杂陈,游人如蚁,拥挤不堪了。京都《竹枝词》云:"逢期庙会顾盼兮,三十六行色色齐,若遇人丛挨济处,留神扒手窃东西。"货物齐全,游人拥挤,自然也不免良莠不齐,"扒手"趁机活动了。

  庙会的贸易方式,是一种很古老的贸易方式了。宋代汴京的大相国寺,南宋杭州的昭庆寺,都是有名的庙会。北京的庙会,在明代最热闹的是"都城隍庙",明人《燕都游览志》记载:"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亘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即东城灯市口)同,在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当年西单旧刑部街西城隍庙的热闹情况,前人记载极多。不但珍奇货物,样样都有,而且还有外国客商,所谓"碧眼胡商,漂洋番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见明人笔记《谈泾》)可以想见那时庙会的热闹了。一直到清初康熙时,都城隍庙的会期才停止,移到报国寺,慈仁寺。就是王渔洋、朱竹■等诗人常去的地方。等到康熙末年,隆福寺、护国寺等大庙会就都有了。在康、雍时人柴桑的《燕京杂记》中,就有了清楚的记载了。

  庙会上的买卖,大都是租赁庙中的房屋、地段,固定设摊。如某家布摊、某家靴帽、某家服药、某家梨膏糖,这次会期在这里设摊,下次仍旧在这里摆,甚至几十年都不换地方。常逛庙会的人,找起来是十分方便的。这些摆摊子的人,一个庙的会期结束后,再去赶另一个庙期。如初八护国寺一结束,当晚便用排子车把货物拉到隆福寺设摊,好作初九的买卖。这是一种较特殊的买卖,说它是坐商,却又不停地搬家;说它是行商,却又有固定的地方,这就是庙会的买卖。庙会没有夜市,作的都是白天的买卖。在北京,热闹的庙会,前后存在了足有五百多年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