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方证要点—调胃承气汤 [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4-06-01
【组成】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功用】泄热和胃,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热结缓证。症见发热汗出、心烦、谵语,胃中烦热,脘痛拒按,大便干燥,脉沉有力者。

【方解】大黄苦寒以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以泻下除热,软坚润燥;以炙甘草调和大黄、芒硝攻下泄热之方,使之和缓。本方与大、小承气汤相比,泻下导滞之方弱,尤适于症轻而体弱者。由于本方能调和肠胃,承顺胃气,驱除肠胃积热,使胃气得和,气机相接,从而诸证蠲除,故名调胃承气汤。

【方证要点】
1、阳明热结缓证:以心烦、或谵语、发热、中脘下有压痛点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大便秘结,不恶寒而发热,谵语,汗出,心烦,或谵语,或少腹胀满,苔黄而干,脉滑数。
2、常用于身热、痈疽疔毒、口臭、反胃膈噎、胸腹痛、肠梗阻、胃热发斑、胃热齿痛、胃热消渴、多食善饥、热发疮疡、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月经不调、失眠等属于积热在肠,胃气不和,或积热与宿食结于大肠者。

【类似方证鉴别】
1、调胃承气汤与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证以胀满不甚,燥结为主;而小承气汤治大便不畅,腹胀满痛。
2、调胃承气汤与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为阳明病攻下之轻剂,痛胀,便秘,燥热相对为轻;而大承气汤为阳明病攻下之峻剂,大便燥结,脐腹胀痛俱重。

【原文】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29)
2、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0)
3、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94)
4、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105)
5、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123)
6、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
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医案选】
1、失眠(闫云科医案)
2007年3月21日,余从琼返忻,广州中转。有张某者,年33,五寨县人,在穗工作,其姐夫与余有旧,闻讯候于白云机场。云失眠半年矣,岁前因岳父患脑瘤,双目失明,弥留枕席。翁烦躁辗转,呻吟呼喊,奉侍月余致失眠,严重时彻夜不寐,服镇静药时效时不效。望其面色暗红,额光闪煜,舌尖红,苔薄黄。询知纳佳易饥,大便干燥,状如羊粪,两三日一解,口干舌燥,思饮欲冷。头额、前胸多汗,夜间浑身焦热,心如焚炙,神若无主,目不交睫。切其脉,沉滑略数。诊其腹,腹壁厚实,无压痛。
失眠一症,以思虑、繁劳太过,心脾两虚,血不养心,肝胆火盛,心肾不交者为多。本案所示,皆阳明燥热,胃家实之证。阳明病何以不寐?《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素问释义》亦云:“阳明逆则诸阳皆逆,不得入于阴,故不得卧。”阳明病之成,大论181条云:“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本案既未经汗下,亦未利小便,何以成阳明病?姑妄猜度,白昼打工之辛苦,夜尽半子之劳,忧虑烦集,身心交瘁,津液亡耗,致胃中干燥而成,非尽自太阳病也。治当清热通腑,救驾君主。攻下之方,三承气汤择选谁何?以腹不胀不痛,不宜小承气汤,证虽燥热,然不盛不急,亦不宜大承气汤,如是调胃承气汤则若囊中之锥矣。拟:
大黄10g 芒硝10g 甘草10g 一剂
时隔旬日,彼来电称谢,云当晚便酣枕黄粱。

2、大便不通案(曹颖甫医案)
沈宝宝,上巳日。病延四十余日,大便不通,口燥渴,此即阳明主中土,无所复传之明证。前日经用泻叶下后,大便先硬后溏,稍稍安睡,此即病之转机。下后,腹中尚痛,余滞未清,脉仍滑数,宜调胃承气汤小和之。 
生川军二钱(后入)  生甘草三钱   芒硝一钱(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