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五苓散

 鲲哥书馆 2014-06-05
一、五苓散的来源五苓散来源于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本方在《伤寒论》中,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其症以小便不利为主,同时伴有头痛身热,口渴欲饮。用五苓散利水渗湿,化气解表,使水行气化,表邪得解,脾气健运,则蓄水留饮诸症自除。
五苓散在《伤寒杂病论》中凡九见。《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人即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第385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3l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4条“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第5条“渴欲饮水,水人即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18条“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二、五苓散的组成与用法
五苓散是一首利水之剂,其药物组成为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用法为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三、五苓散的功效与主治(一)五苓散各组成中药功效与主治
1.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运用】①用于各种水肿。本品甘补淡渗,性平和缓,无寒热之偏,故可用于寒热虚实各种水肿。若表邪不解,随经人腑之膀胱蓄水证,或水肿,小便不利,多与猪苓、白术、泽泻等用;若水热互结,阴虚水肿,小便不利,可与滑石、阿胶、泽泻同用;若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
②用于脾虚诸症。能健脾补中,常与人参、白术、甘草等用;若脾虚停饮,多与桂枝同用;若脾虚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本草经集注》:味甘。平。无毒。止消渴唾,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其有抱根者,名茯神。茯神,味甘,平。主辟不祥,治风眩、风虚,五劳、七伤,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安魂魄,养精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
《本草衍义》:此物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本草纲目》:茯苓,《史记·龟策传》作伏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伏灵、伏神也。《仙经》言:伏灵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灭,则神灵之气,亦可征矣。俗作苓者,传写之讹尔。下有伏灵,上有菟丝,故又名伏兔。或云“其形如兔,故名”,亦通;后人治心悸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于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尝不治心病也。
茯苓含茯苓聚糖、茯苓酸、脂肪、卵磷脂、胆碱、蛋白质等,茯苓具利尿作用,能增加尿中钾、钠等电解质的排出,此外,还有镇静和降血糖作用。
2.猪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
【运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证等。本品甘补淡渗,利水渗湿作用较茯苓强,凡水湿滞留均可应用,若脾虚水肿,小便不利等,多与茯苓、白术、泽泻同用;若水湿泄泻可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胃苓汤;阴虚有热小便不利,淋证等,多与滑石、阿胶同用,如猪苓汤。
【用法用量】煎服,5~10g。
【使用注意】无水湿者忌用。
《神农本草经》:主痃疟,解毒蛊注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一名狠猪尿。生山谷。
《本草经集注》:味甘、苦,平,无毒。生衡山山谷,及济阴冤朐。二月、八月采,阴干。
《本草衍义》:猪苓引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
《本草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