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病凶猛应对难 如何解决问题重重

 杨世配 2014-06-09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猪肉占我国肉类产量的65%。现实中,我国猪肉质量安全状况较差,肉类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其背后是市场失控、监管失灵、道德缺失现象普遍存在。日前,笔者在四川等多个畜牧大省采访发现,在养殖、屠宰、加工等产业链上多个重要环节上,生猪疫病问题是目前行业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而为了应对隐患而建立的可追溯体系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疫病“凶猛”散户应对难

  据四川省彭州市金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城告介绍,饲料用抗生素残留、疫病、瘦肉精添加、注水猪肉等问题是目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隐患,也容易引起消费者对猪肉产品的消费恐慌。

  多位专业人士表示,在产业链上各环节所存在的各项质量隐患中,生猪疫病问题是行业现在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随着养猪规模的快速增长,病毒变异的速度越来越快,除了前几年的猪流感,近年来的口蹄疫、猪瘟等发生频率也不低。

  据介绍,很多重大疫病问题都是由于高密度养猪所造成的。目前大部分养猪场的普遍做法就是数头猪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过密养殖使猪极易得病,同时因为空间狭窄猪缺少运动,猪肉的质量也无法保证。

  随着养猪业的不断发展,规模化、科学化养猪已成为趋势,养猪散户的比例正逐渐缩小,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散户仍在坚持,而高发的疫病正是这一个群体最难应对的问题。四川省彭山县的一家个体养殖户就表示,目前其养殖的生猪存活率大概仅为规模化养殖场的六成左右,极大提高了养殖户的成本。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面对疫病可能带来的质量安全时,监管部门能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一位专家说,“以前我国猪肉质量监管的体系比较混乱,养殖是由农业部门负责监管,屠宰是由商务部门负责监管,加工后进入市场又是由食药监督部门负责监管。所以当猪肉质量安全事件出现时,每一个部门都会试着把责任推给其他环节,这个时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可追溯体系。”

  为了加强对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2005年,农业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开始了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尝试。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重庆、内蒙古等十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开展了相关工作。

  四川省动物卫生监督所专家梁文斌介绍说,动物与动物卫生监管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动物繁育、饲养、屠宰、加工、流通和贸易等各环节全过程的安全监管系统。基本做法是对动物或畜群进行标识,对有关饲养、加工场所进行登记,通过出具检疫证明监控其流动,在发生疫情或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时实现及时溯源并迅速处置的目的。

  同时,可追溯管理正逐步成为国际畜产品市场新的技术壁垒,我国从2007年起连续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明确提出建立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要求。

  可追溯体系存在多重问题

  据梁文斌表示,可追溯系统的建立,首先是按区域对农户、规模养殖场的基础信息建立电子档案,制作成统一的基础信息电子表格,由村防疫员(规模场兽医)将其所管辖养殖户、规模养殖场逐户统计,再由各乡镇汇总上报到县,及时准确反映辖区内农户数量、从事养殖农户数量以及饲养畜禽的品种、存栏、出栏、死亡、耳标佩戴等基础信息和生产、防疫信息。

1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