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6)

 johnney908 2014-06-10

    (接上篇) 最近我看到一个报导,说可以提取出50%。过去我看到试验,经过测定,只能够提取它的有效成分的45%。那么,言外之意还有55%或者50%的有效成分,在药滓里头。张仲景就把这个药滓子就扔掉了。而我们今天呢,把药渣滓再拿来煮一次,最起码还可以提取出药物的全部有效成分的30%到45%。那么,也可以勉强作为一次治疗量。

    所以,我们今天开的这一付药,煮两回是两次的治疗量。张仲景开的那一付药煮一回,对于麻黄汤来说,它是三次的治疗量。那么既然是煮药方法和服药习惯的变化,我们今天开这付药,就是一次治疗量的话,我们要严格折合的话,就是看张仲景这张方子它的实际量,折合成今天的量,然后看它是几次吃,我们除以几,我们今天开药的药量,应该是这样。

    我们再举一个桂枝汤的例子,桂枝汤,桂枝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所以它的一次量,桂枝15克,芍药15克,生姜15克,甘草10克,大枣4枚,由于有人说汉代的一两,你今天大体用一钱就可以了,这只是说大体用一钱就可以了,它省略了中间的许多换算过程。

    结果有人呢,在开桂枝汤的时候,他记住了汉代的一两今天开一钱,那么桂枝三两,今天用桂枝三钱的话,就是9克,或者开成10克,就变成桂枝10克,芍药10克,生姜10克,甘草6克,大枣他忘了,开12枚。我说:“你怎么这样开药啊?”他说:“我按张仲景的方子开的呀,你看古代的一两等于今天的一钱,我今天这么换算过来。”

    实际上这中间省略了一个三次吃和一次吃的问题。一般大枣还开12枚的话,你想想这个方子,是不是在煮枣粥啊。所以,大枣没有折合,这是我们应当特别引起注意的。那么这样来看,这个《伤寒论》中,有的方子吃三次,是三次量。还有吃两次的,那是两次治疗量。有的方子就吃一次,像干姜附子汤,还有桂枝甘草汤,是为了急救,急救的东西你不能老吃呀,就是吃一次。

    还有的方子吃五次,像我们后面要提到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它是分作五次吃。那么,我们要搞清楚这个药物换算的话,既要知道汉代的一两,等于今天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要分几次吃。那么,我们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样就很麻烦。

    所以,在我讲清楚汉代的度量衡制,汉代的服药方法,和今天的服药习惯,煮药习惯这种不同之后,我们提出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经方药量的折算的非常简便的一个方法。什么方法呢?就是说你在一个地方工作,你首先了解这个地方的当地的医生,对于常用中药的常用量。

    比方说,你是北京工作的,你知道桂枝在一般情况下用10克,你是到黑龙江工作,你知道他那里桂枝常用量就是15克,你是在台湾工作的,台湾的常用的桂枝就是6克,韩国也是这样,在汉城桂枝的常用量就是6克,它是我们北京的、大陆的常用量的三分之二。

    知道这个习惯之后,然后按照经方的剂量比例去套用,麻黄、桂枝、甘草在麻黄汤中剂量比例是3:2:1,那桂枝汤常用量是10克的话,在这个地方,麻黄就用15克,甘草你就可用5克,如果这个地方桂枝常用量是6克的话,那你麻黄用10克,甘草用上4克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转下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