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问题

 unvs 2012-09-11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问题

    《伤寒论》大约是在1980年学的,当时是大二,课是现在著名的伤寒大家郝万山老师讲的,老师讲的内容差不多都忘掉了(所以我近些年讲课尽量轻松些、风趣些,通过早年教过的学生反馈,效果不错,居然记得我当年讲过的内容)只记得郝老师讲过汉代的度量衡问题,后来上网一检索果然找到了:《伤寒论的方剂的度量衡转化》(http://www./thread-275-1-1.html

       前些年郝老师的一个友人要住院找到我,趁机请教郝老师,学到很多“一言而终”的东西。“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在《黄帝内经》中至少出现过三次。岂止中医哉,任何学科行业,都是“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包括西医、军事、商业、考古,尤其是收藏。在收藏中,只要你看明白了古物的老旧特征也就是所谓的“包浆”,你就做到“知其要”了。比如古玉的沁色以及古瓷的宝光及螨斑等。其实在顶级高手的古玩鉴定中,用的正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而首先就是望神。岂止是望物,看人也是一样,比如滑稽的“阿扁”,一看就是那种言而无信的人,根本就无需再深入了解。

      其中《伤寒论》的剂量问题就是“其要”之一,所以有人讲经方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是有深刻道理的。前些天我给一老乡开药,黑附片用了一百克肉桂用了二十克,效果很好。当然药量我是逐步加上去的,那位老乡的体质也好,劝大家不要轻易尝试。我的体会是经方可以治百病,但辩证确实很难,剂量也不太敢用伤寒的原量,有的剂量大得令一般人会害怕的。比如,在小柴胡汤中,柴胡用量是半斤(也就是八两),相当于现在的125克,有几个人敢用。
       去年一家里人感冒头痛,我开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其中细辛45克,一剂服下去,不仅感冒好了,多年的头痛也好了,但目前你开4克药房都不给你抓,其实细辛水解后毒性是生药的百分之二,这倒要借助药理研究(比如马兜铃科的药物要少开,最好不开)。另外一家里人多年不孕,我用的也是伤寒里的经方,加上傅青主老先生的方子,几倍其剂量,现在她的小孩已经一岁多了。

     据网上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对汉今度量衡计量单位换算方法说法不一,比较权威性的有:

1、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方剂学》在“古今药量考证”一节中说:汉代“一两约合现代的9g(三钱),
一尺约合六寸九分,一斗约合二升,一升水约合二合(200 ml)"。又说:“古方一剂等于现在的三剂药,如
直接的折算,可按一两约合了3g(一钱)计算”。《伤寒论讲义》“古今剂量折算表”中有类似的记载,并
云“凡云若于升者,若作容量计算,以折合60 - 80 ml为宜”等。

2、中医研究院编《伤寒论语译》、《金医要略语译》云秦汉时一两为今之6.69g。

3、中医研究院等编《简明中医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附篇均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记载谓东汉一两折合为今13 .92 g
4、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代一两为15 .6 g。
5、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载汉代一两为15 .6 g

6、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记载西汉每斤合248 g(一两合15 .5 g),新莽时期每斤238 g(一两为14 .875 g),东汉每斤合220 g(一两为13 .75 g)。

      郝万山老师在《汉代度量衡的转化》一文中,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更为可信: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郝万山老师的观点是:“经方药量的折算,如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 .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 15g 15g 15g 10g 4枚 。我们在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这样记起来就有点麻烦,再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


      郝老师是我所钦佩(我所钦佩的老师并不多)的老师之一,但我并不完全同意他的观点。目前临床多同郝老师一样用药,现在一天的药量仅相当于《伤寒论》原方一次服用的药量,而我们现在多数汤剂是分两次服用,尽管是将原药煎煮两次兑在一起后再分两次服用,但第二煎的有效成分实际上估计是比较少的,这从药液的汤色上就可以看出,否则《伤寒论》原方也就不会只煎煮一次了。此外,《伤寒论》在桂枝汤服用法之后还有这样的说明:“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如果以原方服用三剂计算的话,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的用量就是135 g,甘草90 g大枣36枚,
     现在的一天的药量仅相当于原方一天药量的九分之一;以二剂计算的话,现在的用量就相当于原方的六分之一;以一剂计算的话,现在的用量就相当于原方的三分之一;即便是原方“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的话,现在的一服也仅相当于原方一服的二分之一多一点。如此小的剂量,估计是不太容易出现“一服汗出病差”的。何况现在的病人也不太会每个人都能做到“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所以其疗效就会大打折扣。

       在小柴胡汤中,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换算成今天的g,其中柴胡125 g,黄芩45g,人参45 g ,半夏50g,甘草45 g,生姜45 g,总量355g,加大枣12枚,用水2400 ml,先煮取1200 ml,去渣,煎至600 ml,每服200 ml。

      现在教科书小柴胡汤中的剂量:柴胡24 g,黄芩9g,人参9 g ,半夏9g,甘草9g,生姜9 g,总量69g,加大枣4枚。

      就算剂量搞不准,有争议,大枣的大小总不会有多大变化吧,为何减至4枚?
      还有个大家容易忽视的问题,那就是现在的许多中药都是人工栽培的(宋代以前很少有人工栽培中药),其药效相差不会太小。可惜我们的科研经费都不知干什么去了,竟搞些瞎扯蛋的东西,不研究这些关键的问题。付天昊去同仁堂看过,一颗野山参可买到八十万人民币,买颗园参连八块钱都用不了,当然价格并不能完全反映药效。黑附片我自己尝过药,一百克啥事儿都没有,但加草乌二十克我就呕吐了,真是厉害,根本忍不住,但吐完身上十分轻松,一点都不难受,可见古人的吐法是有独到作用的,可惜现在没什么人用了,殊可惜也。在《金匮》了这种呕吐的反应叫做“中病”,是应该有的正常反应,但你敢给病人开吗。之所以有这种反应是因为附子是人工栽培的而草乌是野生的,夏天在北京北面如云蒙山的山里有水的背阴处常可见到草乌,开着蓝色的花儿,叶子有些像艾叶。最近和儿子在山里采了些黄精、玉竹栽在窗外,很容易活,颇有情趣。

      当年,何绍奇曾就类似问题请教过姜春华先生:再如石膏的用量,《伤寒》《金匮》均有“鸡子大一枚”之方,而在大清气热的白虎汤中石膏用量为一斤,照现在这样的药量折算则为一两,而且还是16两归斤的一两,实折今31.25克,去掉尾数,则为30克。鸡子大一块石膏,今日实秤为50多克,而作为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方,方中用石膏不过是清其郁热的厚朴麻黄汤,却用鸡子大一枚,比白虎汤的的石膏还多,有是理乎?从前,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姜春华先生,姜老也觉得不合适,他开玩笑说:“可能汉代的鸡蛋比现在小,但汉代的鸡蛋是多大?我们怎么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