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厥阴病篇:呕哕论治(3)

 johnney908 2014-06-11

    (接上篇)呕吐和发热,一般公认这是少阳病。胆热犯胃就出现喜呕、多呕、善呕;而这个发热呢,是胆腑郁热。少阳病的热型有两个,邪在经的时候,正邪相争,互有进退,表现是往来寒热;热郁胆腑的时候,它就表现的持续发热。

    当然,胆腑郁热,胆热犯胃,用小柴胡汤,是正治之法,这一条放到了厥阴病篇。怎么把一个少阳的病证,放到了厥阴病篇呢?所以后世医家认为,这正是厥阴“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表现。因为在太阴病篇,有这样的条文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这是太阴湿浊不化,日久从阳明燥化,而外出阳明,我们把它叫做太阴外薄阳明证,也把它叫做“太阴病脏邪还腑、阴病出阳”。在少阴病篇,我们曾经谈到:“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一个少阴病过了八九天,少阴病不应当有一身手足尽热,结果它就出现了一身手足尽热,因为少阴病要发热的话,它是发热的同时,伴有手足厥冷,那是阴盛格阳啊。现在出现了一身手足尽热,而不是手足厥冷,那就不是阴症,而是阳证了。这就是少阴外薄太阳,少阴外出太阳,不是太阳经,而是太阳腑。太阳腑有热,热迫血妄行,就可能出现尿血,“便血”就是尿血。

    所以,少阴病有外出太阳的,太阴病有外出阳明的,难道厥阴病就没有外出少阳的吗?所以就把“呕而发热者,小柴胡主之” ,看成是厥阴脏邪还腑、阴病出阳,以此来体现三阴三阳之间病证的相互转化。三阴三阳、相表里两经之间,在发病和病理上的联系。这是我们从阴阳两经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讲379条。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379条。我们说厥阴病,不管哪一个证候,它都是两极转化,下利,有寒有热有虚有实;呕吐,也应当有有寒的热有虚有实。我们刚才讲的吴茱萸汤证,是肝寒犯胃,这是寒。讲到四逆汤证是少阴寒邪犯胃,也是寒。

    我们现在说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可不可以把它当成肝热犯胃、胃气上逆啊?肝有热,它也发热啊。肝热犯胃它也会呕吐,肝热犯胃,胃气上逆,同样也可以用小柴胡汤。所以“呕而发热者”,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厥阴脏邪还腑、阴病出阳,也可以把它当作肝热犯胃。这样就使厥阴病篇的呕吐的证候,有寒有热,有虚有实,体现了厥阴病两极转化的这种特点 。

    376条:“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所谓呕家,就是平素就经常有呕吐病的这个人,“有痈脓者”,痈脓,就是体内有化脓性病灶,这显然是毒热内盛所造成的,当他出现吐脓血的时候,提示了痈脓溃破。

    痈脓溃破的吐脓血,实际是机体排脓,给脓毒以出路的一种方式。内脏的化脓性的感染性的病灶,化脓了破溃了,通过呕吐排出体外,这是排脓、排毒的一种方式,这种呕吐你不要用和胃降逆止呕的药,这就是说“不可治呕”,你不要用和胃降逆止呕的药,来制止它来吐脓。

    “脓尽自愈”,把这个痈脓中的脓血吐干净了,它就不再吐了。这一条是在告诉你,有时候呕吐是机体排邪的一种表现,你不要强行的止呕。就象太阴病、少阴病,当它们自愈的时候。象太阴病“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此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那个下利,你不要去止下利,那是机体阳气恢复之后,排泄体内的湿热邪气、以给邪气以出路的一种表现,你不要用止泻的方法来治疗。

    少阴病也有自利而愈的那个条文,那种自利也是少阴阳气恢复以后,排泄体内的寒湿邪气的一种表现,那种下利,你也不要用止泻的方法来治疗。关于厥阴病篇所附的下利的证候、所附的呕吐的证候,我们就都谈完了。无论下利出罢,呕吐也罢,都体现了或寒或热或虚或实,这样两极转化的特点,而在这里头非常重点的方证,有白头翁汤证,有吴茱萸汤证,这都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转下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