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孝篇(5)

 爱雅阁 2014-06-14
百孝篇(5)
 

熊衮孝感天雨钱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菽水承欢笑情淡簪缨
砥砺矢冰霜德动苍旻

熊衮,南北朝人也,里居不详。生性至孝,事父母能委曲承欢,人皆以孝子呼之,名传远近,几无不知有熊孝子者。朝廷闻其贤,聘为御史大夫。时母已早去世矣,惟其父尚存。衮以父已老迈,本人又无兄弟,如受朝廷委任,势必赴京供职,老父何人侍养?如奉父而往,路途遥远,舟车摇簸,恐非老年人所能支撑:念至此处,宦情顿时冰冷,即欲辞不受命。其父见衮愁急状态,已知其意,乃谕之曰:“汝所以见朝命踌躇者,不过为父身耳。此殊无须过虑。我年纪虽则衰老,精神尚属矍铄。汝不忍离父,父亦何忍离汝?两全之计固自在也,应诏赴京,我赤随往,免汝心悬两地,岂非忠孝兼全?”衮谨爱父命,方拜爱职,奉父一同进京:抵京任职后,持身刻苦异常,有非常人所能堪者,在南北朝时,居官者倒不给俸.食用均由自备,不如后世官制薪俸优裕也,任职不及一年,父以老病死,衮袁毁骨立,几至灭形。时既无收入,家复屡空,葬费靡措.告贷尤艰,悲愤无计.昼夜号哭不绝声,水粒不入口,忽大雨暴下,视之.坠地皆成钱,计共十万.戈姑成葬,人称“忠孝雨”。

【译文】

熊衮,南北朝时期人,籍贯局里不详。熊衮生性孝顺,侍奉父母能够想方设法让父母高兴,人们都称他“孝子”,远近闻名,没有人不知道熊孝子这个人。朝廷得知他贤才,聘任他为御史大夫。这时,母亲早已去世,只有一个老父亲还在。熊衮因为父亲年迈,自己又无兄弟,如果接受委任,一定要进京做官,何人奉养老父亲?如果携父亲一同上

任,路途遥远,乘车坐船,一路颠簸,恐怕老父亲难以承受。想到这里,做官的念头顿时就没了,就想推辞掉。父亲见他发愁的样子,已经明白他的心思,就对他说:“你接到朝廷的委任状一直拿不定主意,不过是为了老父亲罢了。这根本没必要多虑。我虽然年纪已大,但精神矍铄。你不仁离开老父,我又忍心离开你吗?有一个两全之计,你应诏赴京,我也和你一同前往,免得你心悬两地,这岂不是忠孝两全?”熊衮依照父亲的意思,接受了任命,携父一同进京。到达京城任职后,熊衮对待自己非常刻苦,有许多都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南北朝时期,做官按照惯例是不给薪俸的,吃的用的都是自己准备,不像后世那样官俸优厚。熊衮任职不到一年,父亲就病死了。他悲伤得剩下一把骨头,人都没样了。当时既没有收入,家里又空空如也,没地方筹措安葬费用,借钱尤其困难。熊衮悲痛万分,却无计可施,昼夜不停地痛哭,水米不进。忽然下起了暴雨,仔细一看,雨滴落地都变成了钱,总计十万。这样,熊衮才安葬了父亲。人们称这场雨为“忠孝雨”。

【评说】

“忠孝雨”的故事是典型天方夜谭。民间有句话叫“刘备的江山越哭越稳”,那因为他是哭给人看的,想以此来博取人们的同情和支持。像这种无钱葬父,哭一哭就能让老天下钱给你的事情,是根本不足为信的,不然的话,天底下也就没有穷人了。事情虽不可信,但这个故事劝人忠孝的用意倒是十分明显。

董永卖身孝感天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贷款葬生父甘为奴仆
良缘缔天孙幸脱羁绊

董永,后汉时千乘人也。当东汉末年,藩阵割据,盗贼纷起。永见本处地方不靖,难以安居,奉老父避难于湖北之安德。父不久得疾,医药不效,遂卒。永哀毁几致灭形。又以萍泊之身,行囊空乏,突遭大故,无计可施。当地有富室裴翁者,闻而怜之,贷以棺敛之资。及葬父毕,以无力偿还贷款,请为翁家奴,不取佣钱,借抵贷款。翁许之。永遂卖身为裴姓家奴矣。一日,奉主人命外出工作,中途忽逢一少妇,风致绰约,前来攀谈。妇言:“妾本某姓妇,因不堪丈夫凌逼虐待,伺隙逃出,今尚无归宿地。郎尚无妇,视妾可当家否?”永言:“不可自专,须禀命主人。”永乃同返裴家。翁为主婚,命成夫妇,并限期织缣三百匹赎永身,方还自由。妇由是与永同居,日夜从事纺织,敏捷异常,非人可及,一月而所限缴之缣已足。乃以与翁,永方得脱离奴籍。妇忽辞永欲去。永泣曰:“赎身之德,尚未有报,卿何见弃耶?”妇曰:“妾本织女,天帝怜郎孝,命妾下凡相助。今缘满当去。”言讫不见。湖北孝感县名本此。

【译文】

董永,东汉千乘(今山东高宛)人。东汉末年,诸侯争霸,盗贼蜂起。董永见本地不安宁,无法居住,就奉老父亲到湖北安德避难。父亲不久生了病,看医生吃药都无效,病死了。董永悲伤得人都变了样儿。因为漂泊在外,囊中羞涩,突然遭此重大变故,董永无计可施。当地有一裴姓富翁,听说这件事,十分可怜他,就借钱给他,让他安葬父亲。安葬父亲之后,董永因无力偿还借款,请求为裴家做奴仆,不要工钱,以此来抵债。裴氏答应了他。董永于是卖身为裴姓家奴。一天,董永奉家主之命外出工作,途中忽然遇到一个少妇,风姿绰约,前来和他攀谈。少妇说:“我本是某人的妻子,因为受不了丈夫的欺凌虐待,伺机逃了出来。如今没地方可去。你还没有娶媳妇,看我是不是可以做你的妻子?’’董永说:“这件事情我不敢自己做主,需要察告主人。”妇人笑着说:“真是一个傻汉子,你就如此害怕主人吗?既然如此,我和你一起回去。”董永与少妇一同回到裴家。裴翁为二人主婚,让二人结成夫妇,并令少妇限期织三百匹缣,以赎董永自由之身。少妇于是和董永住在一起,日夜纺织,动作非常敏捷,非常人可及,一个月内就织了三百匹缣。于是就把缣给了裴翁,董永这才得以脱离奴籍获得自由。少妇忽然和董永辞别,准备离去。董永哭泣着说:“替我赎身的恩德,我还没有报答,你就要离我而去吗?”少妇说:“我本是织女。天帝怜爱你是个孝顺儿子,命我下凡帮助你。如今缘分已尽,应该离去了。”说罢,人就不见了。湖北孝感县的名字,就是因此而得。

【评说】

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最早出自晋人干宝的《搜神记》,属于典型的神怪故事一类。在流传过程中,这个神奇的故事逐渐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出现了一些以此故事为蓝本的戏剧小说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黄梅戏《天仙配》,但是这个故事和所有的孝子故事一样,仍然没有摆脱“孝感”的模式,以至于湖北孝感县就是以“孝感|作为县名。其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颜乌孝感乌筑墓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逝矣老父易箦念孤儿
悲哉孝行佳城营尽乌

颜乌,汉时浙江义乌人也。平日事亲极孝,邻里交口称之。当父病时,日侍医药,衣不解带,目不交睫,食不知昧。父呻吟语之曰:“人生五十不为天,况汝父年已逾花甲?死者人之常,有何可悲?且儿事我从无失礼之处,想古之孝子亦不过如此。得子如我儿,我心甚慰,尚有何遗憾!所委决不下者,一则因汝母去世早,汝又无兄弟;二则因我与汝性命相依,一旦永诀,实难恝然。但大数已到,人力无可如何,亦不必作无益之痛。我死之后,蒿葬可矣,不必修坟筑墓,耗费劳力。只要我儿能安分守贫,无玷先人,我含笑地下矣。”言半目瞑。乌见父死,号啕大恸,几不欲生。自念家贫人单,井无富厚亲朋,且人情浇薄,孰是恤困济急者!检点旧衣,固可装殓,棺木亦可曲买制备,惟父嘱不修坟筑墓,子心何忍?但修坟取土,工作较巨,人孤钱空,无可设法,只可独力为之而已。乃魁力筹购棺木,用旧衣穿殓,哭送郊外,自己担土筑墓。正在努力工作之时,突来一阵慈乌,不计其敷,各自衔土助之。须臾将坟筑成,群乌喙皆伤。是可以教孝矣。

【译文】

颜乌,汉朝浙江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平日侍奉父母非常孝顺,邻里交口称赞。父亲生病的时候,他每天服侍看病吃药,衣不解带,目不交睫,食不甘味。父亲呻吟着说:“人能活到五十岁岁,不能算是早死了,何况我已年过花甲?人总是要死的,有什么好悲伤的呢?再说,你服侍我从来没有失礼的地方,就算古时候的孝子也不过如此。有一个你这样的儿子,我感到很欣慰,还有什么可遗憾的!我放心不下的,一是你母亲去世早,你没有兄弟;二是我与你相依为命,一旦我死去,你很难无动于衷。但是大限已到,人力无法改变,也不必作无益的痛苦。我死之后,用蒿草裹一裹就可以安葬了,不必修筑坟墓,耗费劳力。只要我儿能安守贫困,不玷污先人,我就可以含笑九泉了。”说罢就去世了。颜乌见父亲已死,嚎啕大哭,痛不欲生。想一想自己家贫人单,没有富裕的亲戚朋友,况且人情很薄,谁会扶贫济困!翻翻旧衣服,虽然可以装殓,棺材也可以想法制备,只有父亲嘱咐不让修筑坟墓,作为儿子如何忍心?但是修筑坟墓,取土的工程很大,没人没钱,实在没办法,只好靠自己一人之力来做。于是,勉力购买棺木,用旧衣安葬,哭泣着把父亲的灵柩送到郊外,自己担土筑坟。正在努力工作时,忽然来了一群乌鸦,多得不计其数,各自衔土筑坟,一会儿就把坟墓修好了,而那些乌鸦的喙都受伤了。这件事情可以教人们行孝道了吧!

【评说】

发生在今浙江义乌的这件传奇故事,和传统文化宣扬的孝道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孝子颜乌在父亲击世后,独自一人担土筑坟。他的这种孝行感动了上苍,派来无数的乌鸦帮助他筑坟,结果坟很快就筑好了。而发生此事的地方也因此改作义乌。在这个故事中,乌鸦帮助颜鸟乌义,颠乌独自担土筑坟是孝。儒家文化所宣扬的孝与义,在这十故事中得到了统一。

王修哭母里罢社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古道热肠张奉感至零涕
曲譬婉喻袁谭终不回头

王修,宇叔治,三国时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母死。死日适值里人祭社之日。至来年社日,里中父老正筹办社祭典礼,修因思及亡母,袁哭不止,闻者心酸落泪。里中公议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寓友人张奉家中,两情极洽。时值疫疾盛行,奉全家皆因传袭得病,亲友无过问者。修时刻省视,代为照理一切,直至病愈始去。奉感激涕零,时人称之。袁绍长子袁谭在青州,聘修为冶中别驾。绍死,谭与弟尚以争国治兵相攻。谭兵屡败,修率吏民往救。谭见修来,喜甚。语将士曰:“成吾军者.王别驾也!”谭因既得修之生力军,士气稍振,复欲进兵攻尚,问计于修。修慷慨言曰:“兄弟者,如人之左右手也。譬如与人斗,自断其左手,犹大言曰:‘我必胜彼!’有此理乎?试思弃兄摹不亲,天下尚有可亲之人耶?言甚恳切。谭不听,遂降曹操,同攻尚,继复叛操,操击斩于南皮。当操破邺时,抄没审配诸人家,财物以数万。及破南皮,阅修家资,则谷米不满十斛,书史数百卷。操叹曰:“王公不妄得名!”因以礼聘为司空掾,迁魏郡太守。修尤善知人,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童年,终皆不负所知,可称独具青眼矣。

【译文】

王修,字叔治,三国北海营陵(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人。七岁那年,死了母亲。母亲去世那天,正好是乡里举行社祭的日子。到第二年举行社祭的那天,乡里父老忙于筹办社祭典礼,王修因思念母亲而痛哭不止,人们听后都感到心酸,大家决定停止社祭活动。王修20岁时到南阳游学,住在朋友张奉家,二人感情甚好。当时正值瘟疫流行,张奉全家都传染上了瘟疫,亲戚邻居没有一个过问的。王修时刻看望,代为照料一切事务,直到张奉病愈才离开。张奉感激涕零,当时的人都称赞王修。袁绍的长子袁谭在青州,聘王修为治中别驾。袁绍死后,袁谭与弟袁尚为争夺权力而发兵相互攻击。袁谭屡屡吃败仗,王修率领官兵百姓来救。袁谭见王修来救,十分高兴,对将士说:“成全我们这支军队的,就是王别驾!”袁谭因为得到了王修的生力军而士气稍稍得到提振,又准备进攻袁尚,向王修求计。王修慷慨陈词,说:“兄弟就像是人的左右手。假如和人搏斗,先砍断自己的左手,还说大话:‘我一定会战胜你!’有这样的道理吗?试想一下,丢下兄弟这样的亲人不顾,天下还有可亲的人吗?”话说得十分恳切。袁谭不听,遂投降了曹操,与曹操一起进攻袁尚,后来又背叛了曹操,曹操进击袁谭,在南皮将其斩首。曹操攻破邺城时,查抄袁尚手下谋士审配等人的家产,财物以数万计;等攻破南皮,再看一看王修的家产,谷米不满十解,书籍却有数百卷。曹操感慨道:“王公不是浪得虚名!”于是礼聘王修为司空椽,升任魏郡太守。王修特别善于知人,高柔未成年时他就看出有才华,王基小的时候他就认为与人不同,二人后来都没有辜负他的知遇之恩,可以说王修独具慧眼。

【评说】

在这个故事中,人们没有看到王修的孝行,看到的只是他作为朋友或谋士的上佳表现。作为朋友,在瘟疫流行的时候.他尽心尽力照顾被瘟疫感染的朋友一家,绝对够义气。作为谋士,他分析利弊,恳切之极,且又入情入理。尤其是关于兄弟关系的比喻,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作者把王修列入《百孝图》看中的也许正是这点。

庾子舆孝感退水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诚动物长空降双禽
具慧心读经得三味

庾子舆,字孝卿,六朝南梁南阳新野人。父械,有孝行,曾任太守,清廉著名,士民爱之。及罢职还家,依然寒素,妻子犹自任井臼洒扫工作。太夫人喜听鹤鸣,械为承欢起见,百计求之,不能得。一日,忽有双鹤自空飞鸣而下,盘桓不去。人谓为孝感。子舆幼即颖悟,异于常儿。当五岁时,读《孝经》,手不释卷。人语之曰:“此书文句不多.最易记诵,何必如此苦读?”答曰:“孝者,德之本。人生百行,以孝为首。孝道不明,其人即无足观。此书文句虽不多,而义蕴毕宣,启迪备至,虽终身礼而行之,尚恐不能得其万一。所谓大之则弥六合,小之则退藏于密,其昧无穷。人皆滑口读过,故但觉其文少,而不知其意长也。奈何以为文句不多,而遂轻忽视之?”人奇其言,称以“神童”。及后,父械再起为巴西太守,莅任不久,以老病卒于任所。子舆奉丧归,路过巴东,其处有滟预石、瞿塘大滩。时值夏秋之交,秋水正涨,舟行之次,四望银浪翻空,波涛掣练,碧天与绿水接色,孤舟共漂萍荡浮。舟人皆惧,咸谓难免遇险。子舆危坐舟中,叩舷长啸,声琅琅可裂全石,水竞为之减退,乃得安然径渡。既过,水涨如故。时人为之语曰:“滟预如堆本不通,瞿塘水退为庚公。”孝心之感格有如此者!

【评说】

康子舆幸父灵柩过长江三峡的故事,更像是一段传奇故事。长江三峡,秋水暴涨,渡浪滔天。连船工都觉得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危险。可是,庚子舆一声长啸,水骤然退去,让载灵柩的船安然渡过。之后,江水如故。类似的故事,在志怪小说或传奇故事中可以经常看到,但是却无法考证其真伪。庚子舆的故事,也只能做小说家言来看。

朱百年痛母断绵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菽水承欢笑绝情簪缨
药薪置道途听人携取

朱百年,南北朝时会稽山阴人也。少有高情,家居奉亲,绝意仕进。亲殁,服阙后携其妻孔氏入会稽南山,采药伐薪为业。然将药薪置道上,任听行人取之,每日如是。众咸以为怪,积久方知是朱隐士所卖,购者可自酌量需用若干,留钱多少不拘,取药或薪自去。时人著为诗歌,美其高风雅度。隐迹晦名,不与世人交接,大有入山必深、入林必密之概。当时皆叹为闲云野鹤,可望而不可即。然百年一生惟与其同县孔颐者交称莫逆,始终无间。家素贫,母以冬月亡,殓衣无絮绵。百年自此永不衣绵,示不忘母。当严寒时,北风始吼,雪花飞舞,夜往访颐长谈,因留宿,饮酒醉卧。颐见其尚著单衣,取被覆其身。百年酒醒后,自以手将去被,语颐曰:“绵果奇温。”因流涕悲恸。颐亦为之伤感。其后百年死于山中。蔡兴宗时为会稽太守,遣人饷百年妻孔氏米百斛,孔氏使婢诣郡门奉辞。人以比粱鸿妻云。

【译文】

朱百年,南朝宋会稽山阴(今浙江会稽县)人。自幼有高情雅致,居家侍奉奉双亲,没有一点做官的想法。双亲去世,他服丧三年期满后,携带妻子孔氏进入会稽南山中,以采药砍柴为生。他把药材和木柴放在道路上,让人随意取用,每天都是这样。众人当初都感到奇怪,时间久了才知道是隐士朱百年放置的,购买者根据自已的需求多少取用药材或木柴,随意留下钱而去。当时有人写了一首诗歌,赞美朱百年的高风亮节。朱百年隐姓埋名,不与世人来往,大有入山必深、入林必密的意思。当时人皆赞其为闲云野鹤,可望而不可即。朱百年一生只与同县孔颐交情最深,关系始终很亲密。他家本来贫寒,母亲在冬天去世,入殓时没有丝绵絮。从此以后,朱百年再不穿丝绵,以示不忘母亲。数九严寒,北风呼啸,雪花飞舞。朱百年这时夜访孔颐,与之长谈,醉酒而卧。孔颐见他还穿着单衣,就拿被子给他盖上。朱百年醒来后,自己把被子掀去,对孔颐说:“丝绵絮果然很温暖。”于是痛哭流涕,悲恸不已。孔颐也为之伤感。后来,朱百年死于山中。蔡兴宗当时任会稽太守,派人给其妻孔氏送去一百斛米。孔氏不受,让奴婢送还至太守衙门。人们把她比作东汉的粱鸿妻孟光。

【评说】

和前面那么多的孝子比起来,朱百年的孝又自有不同。他的孝主要表现在他对母亲的歉疚与思念上。母亲冬天去世,因为家境贫寒,入殓时没有丝绵。朱百年是一个刚直汉子,不愿求人,硬着心肠把母亲安葬了。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歉疚之情,他终身不穿丝绵,哪怕是数九寒冬。这份思念,这份深情,是许多富家子弟既无法想象又无法企及的。

黄庭坚涤母溺器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博学能强记老宿心惊
妙解悟天机木樨香馥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宋时江西分宁人。幼聪慧异常,读书过目成诵。李常一日过其家,试取架上书问之,无不应对如流。常大惊服,称为一日千里。应乡举时,诗题为“野无遗贤”。李陶咏其诗,至“渭水空藏月,傅岩静锁烟”,不禁拍案叫绝。仕国子监,元祐中为太史。生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必竭其诚,每晚必取母溺器,亲手洗涤,无一刻不供子职也。初在绍兴,以证铁爪龙治河为儿戏,章惇恶之,贬涪州。善行草楷法,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受知于苏轼之门,时人称四学士,而山谷尤工诗。东坡尝叹其独立万物之表,其荐举词云:“瑰琦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推重如此。山谷当年少未遇时,有相士决其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至是果验。蜀中江西士子皆以山谷与东坡并称,故苏黄之名,妇孺皆知。《宋史》载山谷尝游山谷寺石牛洞,爱其林泉之胜,始自号山谷道人。一日,晦堂老子忽问山谷,鲁论孔子所言“吾无隐乎尔”一句,义作何解。山谷诠释至再,妙绪环生。而晦堂终不以其说为然,山谷颇为怏怏,时庭中木樨盛开,清香满院。晦堂笑顾曰:“庭前木樨香,吾无隐乎尔。”山谷拜服。

【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北宋江西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自幼非常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一天,李常路过他家,取书架上的书问他,黄庭坚对答如流。李常十分惊奇,称赞他是人中骐骥。应乡举的时候,试题是“野无遗贤”。李陶吟咏他的诗,咏至“渭水空藏月,傅岩静锁烟”时,不禁拍案叫绝。初任职于国子监,元祐年间出任太史。黄庭坚生性十分孝顺,即使是显贵之后,侍奉母亲也是竭尽诚实之心。每天晚上一定要取过母亲的便壶,亲手洗涤,没有一刻不尽孝子的本分。当初任职绍兴时,因为证实当地官员铸铁爪龙治河为儿戏,惹得宰相章惇不高兴,被贬至涪州。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和楷书,书法自成一家。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同求学于苏轼门下,当时称他们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尤为擅长诗歌。苏东坡曾经感慨他能够独立于世间万物之外,写的举荐信中有这样的话:“瑰奇之文,妙绝当时;孝友之行,追配古人。”对黄庭坚如此推重。黄庭坚年少还没有发达时,有一个相面先生断定他日后会因擅长做诗而名扬四海,到这个时候真的应验了。在蜀中做官的士子,都把黄庭坚和苏东坡并称,所以“苏黄”之名妇孺皆知。据《宋史》记载,黄庭坚曾经游山谷寺石牛洞,喜爱这里的山泉林木之美,于是开始自称山谷道人。一天,晦堂老人忽然问道:“鲁人所传《论语》中孔子有一句‘吾无隐尔乎’,说的什么意思?”山谷反复解释,妙趣横生,晦堂老人却不认同他的说法。山谷很不高兴。这时,庭院中的木樨花忽然盛开,满院清香。晦堂老人笑着对黄庭坚说:“庭前木樨香,吾无隐乎尔。”黄庭坚听了,十分佩服。

【评说】

人们知道黄庭坚,多是因为他的诗歌,他的书法。他的孝行,人们却知之甚少。黄庭坚是一个大孝子,他的孝一般人还真做不到。一个大男人家,每天晚上亲自为老母亲洗涤溺器(便壶),多少会有点难为情。偶尔为之尚可,长期坚持,很多人都做不到。黄庭坚却不一样,即使是人长大了,身份高贵了,却仍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每天都在尽人子之责。这样的孝子确实是古今罕见。

 

戴良娱母学驴鸣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长耳公仰首扬声惬心怡志
老莱子学舌入妙博笑承欢

戴良,字叔鸾,汉时汝南慎阳人也。平日事母曲意承欢。母素喜听驴鸣,良尝学之以悦母意。此亦足见孝心一斑,与老莱子彩衣作小儿啼,同为一片烂漫天真。故后人有诗赞之曰:“笑余何事作驴鸣,吾母欣然听此声。只为高年求悦耳。承欢犹是小儿情。”盖叹其孝心之可嘉也。

按南齐时顾欢,字景怡,一字元平,吴郡盐官人。祖及父均农夫,欢独好学。年六七岁时,知推六甲。孝顺父母。家贫,父使田中驱鸟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而止。乡中有学舍,欢以贫不能受业,乃日间于壁后俯听,即不忘。晚则燃松枝或燃糠照读。年廿余,母亡,庐于墓侧,彩鸟群集屋上翔鸣,人谓孝瑞。同时有庾杲之者,字景行,新野人,幼有孝行。家贫甚,日惟薤菹生韭杂菜自食,而于母则必奉甘旨不缺。任昉尝戏杲之曰:“谁谓庾郎贫,食畦尝有廿七种。”任卫将军长史,萧缅称为“泛绿水依芙蓉”。时人以入卫将军幕为莲花池,故缅云然。余谓此二人之孝行,皆可与戴良同德并称。盖孝虽庸行,亦待其人而实践耳。圣贤之道,一孝而已。

【译文】

戴良,字叔鸾,汉代汝南慎阳(今河南正阳县)人。平时侍奉母亲能够揣测老母之意,让母亲高兴。母亲平时喜欢听驴叫,戴良曾经学驴叫以讨老母亲的欢心,这事足见其一片孝心,其事与老莱子身穿五彩衣学小儿啼哭一样,都是出于天真烂漫之心。所以后人写诗称赞道:“笑余何事作驴呜,吾母欣然听此声。只为高年求悦耳,承欢犹是小儿情。”大概是感慨他的孝心可嘉。

按南朝齐有一人名顾欢,字景恰,一字元平,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农民,只有顾欢喜欢读书。六七岁的时候,就懂得推算六十甲子。他很孝顺父母。家中贫穷,父亲让他到田中驱赶鸟雀,顾欢写了一篇《黄雀赋》就回来了,地里的粮食被鸟雀啄食过半。父亲大怒,准备打他一顿,见到他写的赋,就不再打他了。家乡有一个学堂,顾欢因为家里穷读不起书,白天就在学堂墙外附耳听讲,听了就不忘。晚上就点燃松树枝或米糠照亮读书。20多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就在母亲的墓旁盖了一间茅草房,为母亲守孝,五彩鸟汇集在他的茅草房上飞翔鸣叫,人们认为这是顾欢孝顺带来的祥瑞。与顾欢同时有一个名叫庾杲之的人,字景行,新野(今属河南)人,自幼就有孝行。家中很穷,自己每天只是吃一些薤菹和韭菜之类的杂菜,而侍奉母亲则是各种美味从不缺少。任防曾和他开玩笑说:“谁说庾郎穷啊,你吃的野味就有27种。”庾杲之任卫将军王俭的长史,萧缅称他是“泛绿水依芙蓉”。当时人把入卫将军幕府称为人“莲花池”,所以萧缅才这样说。在我看来,这两个人的孝行都可以和戴良并称。孝虽然是平常的行为,但也需要人们去躬身践行。圣贤的道理,只是一个孝字而已。

【评说】

现在说某人发出的声音像驴叫,基本上都带有羞辱和贬斥的意思。但在古代,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喜欢听驴鸣和学驴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世时喜欢听驴呜,曹丕率文武百官为他送葬时,就让众人一起学驴鸣,以满足王粲生前的爱好。戴良学驴鸣让母亲高兴,是孝心的表现,并不是让人丢脸的事,因为这在当时很正常。至于庾果之,由于家里穷,自己每天吃野菜,而提供给母亲的饮食却都是美味,确实让人感动,更令那些不孝之子感到汗颜。

陶侃庐墓感鹤仙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贤明懔母教培成栋梁

忠勤济时艰功在社稷

陶侃,字士行,晋时江西浔阳人也。早丧父,家贫。母湛氏,教子有方。侃性孝谨,极尽子职,未尝远离膝下。母纺织资给,使侃交胜己者。为县吏时,尝监鱼税,寄鱼胙奉母。母封还,以书切责。范逵尝访侃,母莝所卧草荐饲其马,截发出售以易酒。逵知之,叹为母贤子孝,荐侃为枞阳令。陈敏之乱,侃以江夏太守领兵进剿,用军船为战舰。或言不可。侃曰:“以官物讨官贼,何不可之有?”后以母忧去职,庐墓侧,朝夕哭祭。忽有二客来吊,衣冠奇古,形容甚异,礼毕忽不见。侃心惊异,使人觅之,惟见有双白鹤联翩冲空而去。服阙后,任广州刺史,每晨运百甓于斋外,暮又运于内。人问之,答曰:“大禹圣人,尚惜寸阴,吾人更当惜分阴,岂可懒惰自弃,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参佐有聚赌废事者,即取赌具投江中,责之曰:“樗蒲者,牧猪奴之戏,奈何效之?”谢安尝谓,侃用法得法外意,每谓陶侃机警似曹操,忠顺似孔明。可知求名臣必于孝子之门也。晋史载,侃少时,一日在雷泽钓鱼,网得一织梭,挂之壁间,忽闻雷雨暴至,梭化龙破壁飞去。苏峻与祖约连兵作乱,侃会温峤击斩之,以功进太尉,封长沙郡公,八州都督,殁谥曰桓。可谓孝亲忠国。

【译文】

陶侃,字士行,东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自幼丧父,家境贫穷。母亲湛氏教子有方。陶侃生性孝顺恭谨,尽力孝顺母亲,不曾远离。母亲纺织赚钱供给儿子,让他和能力胜于自己的人交往。陶侃在县里做属吏时,曾经监收鱼税,把鱼干寄回家给母亲享用。母亲把鱼干封好退还给他,写信严厉批评他。范逵曾经来拜访陶侃,陶母把草席拆了铡碎拿来喂范逵的马,又把头发剪下来拿去卖换酒,招待范逵。范逵知道后,感慨他们母贤子孝,举荐陶侃出任枞阳县令。陈敏作乱的时候,陶侃以江夏太守的身份率兵进剿,把军方的船作战舰用。有人认为不可这样。陶侃说:“使用官方的东西来讨伐乱贼,有什么不可的?”后来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在母亲坟墓旁建一间茅屋,朝夕哭祭。忽然有两个人前来吊祭,衣服帽子都很古怪,相貌很特别,吊祭完毕忽然就不见了。陶侃心中惊异,派人去找,只见有两只白鹤一起冲天而去。服丧期满后,陶侃出任广州刺史,每天早晨运一百块砖坯到户外,傍晚再搬进来。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回答说:“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一寸光阴。我们更应该珍惜每一分光阴,怎么能够偷懒,自暴自弃,生时对社会无益,死后默默无闻呢?”他的部下有人因赌博而误事,他就把赌具扔到江中,责备他们说:“樗蒲之类的赌具,是放猪的小孩子们玩的把戏,你们怎么能够向他们学习?”谢安曾经说,陶侃用法得到了法律之外的意义,常说陶侃机警像曹操,忠顺像孔明。由此可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晋史记载,陶侃小时候,一天在雷泽打鱼,网得一只织布梭子,就把它挂在墙上,忽然雷雨骤至,梭子化作一条龙穿过墙壁飞升而去。苏峻和祖约兴兵作乱,陶侃会合温峤起兵讨伐,将二人斩首,因功晋升太尉,封长沙郡公,都督八州诸军事,死后谥号为桓。陶侃真可以说是能够孝顺父母忠于国家了。

【评说】

陶侃是有名的孝子,而陶母湛氏教子有方,似乎比陶侃之孝更为人所赞叹。陶母教子,教的是儒家的纲常伦理,但首重忠孝信义,把“信”作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把“廉”作为为官的基本原则。陶侃后来之所以能够建立非常之功勋,成为东晋有名的将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母亲的谆谆教诲。

赵仁行佣奉母像

百孝图 - 聚美斋 - 美,源于发现
砺志守贞未亡人赤心不二
刻苦工作贤居停青眼独钟

赵仁,明时浙江归安人也。生一岁,父即亡。母誓苦节抚孤,以慰夫九泉之灵。但家无积蓄,生计窘乏,既无伯叔之亲,又少兄弟之助,茕茕孤独,朝夕共命者,仅一居孀之少妇与一无识无知之稚子耳。世情势利,俗态炎凉。仁与母往往藜藿不饱,裋褐不完,仍无肯疏财仗义解囊顾恤者。母无奈,只可拼着十指,无夜无明,为人家缝洗衣裳,借博蝇头微利,以救燃眉之急。茹苦含辛,年复一年,将仁抚养成人。但仁虽成立,而家计仍感困难,无力就学,母乃命为人佣工。仁性情诚朴,刻苦耐劳,工作勤奋,异于众佣,主人极为信任。仁所得工资,分文不妄费,皆以奉母,作甘旨之需。又刻木为母像,供之佣所,朝夕省视,茶饭必荐。人怪而问之。仁曰:“我不忍顷刻离吾母也!”主人闻之,叹日:“彼佣也,知孝亲之道如此,非常人也。”益重视之。

【译文】

赵仁,明朝浙江归安(今浙江乌程)人。他一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发誓苦守贞节,抚育孤儿,以慰藉亡夫九泉之下的魂灵。但是,家中没有积蓄,没有办法生活,既没有叔伯体恤,又没有兄弟帮助,茕茕孑立,整天在一块生活的,只有一个寡妇和一个无知的幼儿。世情势利,俗态炎凉。赵仁与母亲常常是连野菜也吃不饱,粗布衣服不能蔽体,可是仍然没有人肯仗义疏财,解囊相助。母亲无可奈何,只好拼着十指,没明没黑地为人家缝洗衣裳,赚几个小钱,以救燃眉之急。母亲含辛茹苦,年复一年把赵仁抚养成人。赵仁虽然成人了,家庭依旧困难,没有能力上学读书,母亲就让她去给人家做雇工。赵仁性情诚实淳厚,刻苦耐劳,工作勤奋,和别的雇工不同,主人对他十分信任。赵仁做工得到的工钱,分文不花,都拿来侍奉母亲,供母亲生活之需。他又刻了母亲的木像,供在做工的地方,早晚省视,饮茶吃饭时一定要先敬一敬。人们感到奇怪,问他这是为何。他说:“我一时一刻也不忍离开我的母亲!”主人听说后,感叹道:“他只是一个为人做工的人,却是如此明白孝敬亲人的道理,不是寻常人物啊!”因此更加看重他。

【评说】

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既没有积蓄,又没有生活的手段,日子该是怎样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也正应了这么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赵仁成人之后,就去给人打工,所得工钱,全部给老母亲,自己是分文不花。如今这样的事情虽然不多了,但在某些进城打工的农村孩子身上,还依稀可以看到赵仁的身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