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说上海三四十年前的公交车 *^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6-14

http://www./bbs/thread-39493-1-6.html


      我们小时候六七十年代时,上海的公共汽车比较空,一般就算是座位坐满,车厢里还是非常空的。那时的公交车是一节车厢很短的那种,每辆车上是一位驾驶员一位售票员,车子很旧是老式的式样。虽然上海是大城市人口众多,可是当时根本没有外来人员,都是上海本地的市民,最多就是从全国各地来上海出差开会的外地客人,但是公交车是不挤的,乘车的秩序也很良好。


       那时的售票员服务态度蛮好,见到老年人上车必定会叫道“哪位乘客给年纪大的让个座”,一般都会马上有人起身让座,有时还没等售票员叫,已经会有乘客起身给老年人让座了。记得我第一次自己放暑假去外婆家时,因为妈妈想让我锻炼锻炼,她把我送到42路建国西路车站,送我上了车,然后对售票员关照了下,嘱咐她提醒我别乘过了站。然后我就自己坐到外婆家的石门一路瑞金路口下了车,雄赳赳气昂昂的到了外婆家,外婆一看我是自己一个人乘车来的,高兴坏了,连连表扬我,“乖囡囡乖囡囡,这么小就会自己来了,真聪明真勇敢。”那一年我刚刚读小学二年级。那个年代虽然人们都不富裕,可是治安很好,不用担心路上有什么坏人或者人贩子拐卖孩子啥的。


      一转眼到了七十年代末吧,仿佛一夜之间,上海的公交车爆挤,星期天想去外婆家玩车子挤都挤不上,车厢里人满满的,但是还好,还没有像沙丁鱼罐头那样,松动下还是可以再上去几个人的。那时人还小,搞不懂这是怎么了,怎么突然间公交车挤成这样,哪里来了那么多人?只听家里大人说好像是我们上海前些年去外地农村插队落户的知青大部队回城了,他们相应国家的号召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一番后又奉国家政策回来了,所以上海的公交车一下子就拥挤了好多。想想那倒是真的,因为光我们自己家里就有三个堂哥堂姐都是“一片红”时才二十岁不到就去了安徽插队,还有我的两个舅舅也是“一片红”时去的江西,那年小舅舅才十六岁,外婆舍不得这么小的儿子去如此边远的地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可是没有办法,居委会、红卫兵天天上家里来闹,只好眼泪汪汪地送个子还没长好的儿子走了。


      随着上海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最早的老式公交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了,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出来了一种新型的公交车,车厢是两截的,中间是铰链连着的,这种车很长,转弯时总是先转过去前半截车厢,然后再后半截车厢跟上,反正转弯很笨拙。当时我刚刚参加工作,这种车后来大家俗称“大篷车”,也叫“巨龙”,它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承载好多好多乘客,前中后共三个车门,一位驾驶员两位售票员,当时随着外出插队的知青大部队回沪,上海人口已经越来越多了,大篷车也挤得要命。那时我在田林路的单位上班,到田林路只有89路和224路两条线路公交车,每天上下班挤车是件很头疼的事。几乎每个公交车站都站满了等车的人,那时又不像现在有地铁和轻轨,那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公交车,除非你自己骑自行车,除此之外你只能老老实实等那开得和蜗牛爬差不多的公交车。嘿嘿,这车还怪了,你没事不乘车时,就见它一辆辆耀武扬威地开来驶去,你要急着上班赶车,却左等右等心急火燎望眼欲穿它就是不来,那时只见站台上等车的乘客在伸长脖子往远处看嘴里还不停地抱怨,怎么搞得连车影子也不见都快迟到了…..通常在你剁着脚几乎失去耐心时,你想乘坐的车子它终于姗姗来了,一来还不是一辆,经常是好几辆一起来,就像小火车似的,然后大家争先恐后地一会跑前一会跑后,直到把每辆车都挤得满满当当的。


      车厢里的乘客前胸贴后背耳鬓厮磨亲密接触,不得不佩服的是,阿拉上海人不管车子多么拥挤不堪,但是上下车照样秩序井然。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你别看个车厢里挤得前胸贴后背似乎下车的人出不去,嘿嘿,不会的,你看,在仿佛铜墙铁壁密不透风的人群里,准备下一站下车的乘客会轻轻拍下前面乘客的肩,轻声问“前头下去伐”,前面要是下车的会点点头,要是不下的会稍微往旁边靠点让你侧身挤过去,就这样后面一个个问前面的人,前面的人自会心照不宣地回应,然后就会有一支无形的队伍在暗暗紧挨着,等到车子靠站车门一打开,准备下车的人一个接着一个鱼贯而出,动作迅速干练又麻利,倏拉一下就全部下车完毕,然后等候在车子下面的乘客也很有默契,明明前面车子没来时大家还在各自聊天或者在墙根站着或者独自看报,车子一来所有人会立刻紧挨着车门两边排开,中间留下一个空挡给上面的人下来,等到下车的人下完了,两边等待上车的人迅速从两边上得车去,立刻车厢就挤满了。记得不久八十年代流行羽绒服了,那时的羽绒服我们叫“滑雪衫”,冬天穿在身上很暖和,面子都是尼龙丝做的,穿着这种滑雪衫挤公交车最爽了,互相之间借着尼龙丝面子的摩擦在车厢里密集的人群里唰一下就滑过去了,可以节省好多力气,o(∩_∩)o…


      可惜那时人真的很多,公交车远远跟不上上班族的需求,经常大煞风景的是,为了赶时间上班,为了先上一辆车不至于迟到被扣奖金,大家都想尽快挤上车,往往会有最后一个乘客吊在车门口,尽管售票员已经在叫“再往里挤挤,还有一个没上,大家再挤挤”,可是车厢里面实在是没有空间可以挤了,售票员也拼命用手试图把车门关上,可是总会有挤不上却又实在不愿意等待下一辆车的乘客吊在车门口,摆出一副不让我上车大家就都别想走的架势,在僵持了几分钟后驾驶员就会无可奈何地从驾驶室里出来,来到车门处,用尽力气把最后那位乘客往车厢里塞,人一点点塞进去了,门一点点关上了,但是衣服或者包还露在外面,然后再拼命塞,最后再狠狠对着车门踹上几脚,然后门全部关上了,车子终于可以行驶了。呵呵,这样的事在“大篷车”年代几乎每天都有发生。


      以前上海的马路都很狭窄,马路上汽车又多,又是自行车的王国,可想而知公交车开得有多慢,一路开开停停停停开开,再等等红灯,再一个个车站等着乘客上下车,再不时遇到几个吊车的人,呵呵,经常会急吼吼地感觉要迟到了,我每次下车总会遇到好几个同单位的小姐妹,大家惊呼着“要迟到了”一路小跑着冲进门卫室打卡。


      大概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吧,上海的公交车紧张趋势终于开始得到慢慢缓解了,因为随着新上海的建设,我记得最先通车的是地铁一号线,直达锦江乐园(当时一号线的终点站是锦江乐园),那时开通了第一条地铁,上海人民高兴啊,在经过了这么漫长的艰苦的岁月后,阿拉上海终于也像北京那样有了自己的地铁,这无论如何是件值得兴奋的事,我记得我还特意带着我正上托儿所的女儿和浙江来的亲戚一大帮子人浩浩荡荡地去乘一号线,我们从一个方向乘过去再从相反方向乘过来,就像兜风一样,在地铁里还看到了好多和我们一样观光地铁的市民,哈哈,现在想来蛮好玩的。


      随着地铁和轻轨的线路越来越多,再加上它的快速便捷,使得相当多的人选择它作为交通工具,这样公交车的压力得以大大缓解,到了九十年代初,“大篷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是进口的新式公交车,车厢比较短,但样式很漂亮,有冷暖空调,票价刚开始两元时感觉比较贵,但是后来随着物价飞涨觉得两元还可以接受,(*^__^*) 嘻嘻……新式的公交车前后共两个车门,实行分门上下,前门上客投币刷卡,后门下客,不会产生上下拥挤,售票员也没有了,全部实行无人售票,当然除了郊区的长途车之外。现在只要乘公交车再也不会像我们以前八十年代那样的状况了,那个年代的挤车经历我相信相当多的上海人记忆犹新。


       不过同样坐公交车,外地人和上海人完全不一样,经常可以见到不少外地乘客,他们上得车来大包小包,不管是车厢中间还是上下门口通道,他们席地而坐,大包小包就放在走廊的通道口,然后打瞌睡或者聊天,旁若无人,也不在意要下车的乘客在他们的行李上跨过来跨过去,他们根本没有觉得这样席地而坐是妨碍了别人。这样的事在我后来去外地旅游时才得以理解,记得在常州和南京玩时,坐了当地的公交车,那叫一个空,车厢里空得几乎可以旋转跳舞,我们在那里还是按照上海的乘车习惯,准备下一站下车时,我就提前站到车门边,结果车厢里的当地乘客就像看怪物似的看着我们,还听见有人轻声叽咕道,还没到站站在车门口干嘛有病,额~~~ 北京的公交车还要滑稽,上车没买票的话可以下车时再买,嘿嘿


      现在好了,随着交通工具的越来越便利,公交车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挤得不可开交了,沙丁鱼罐头的时代已经绝迹。上海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人数更是庞大得可观,人们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出行,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靠公交车。近年来建设新上海,马路越来越宽敞,四面八方的高架凌空飞跃,轻轨地铁共开通了约有十几条线路,目前为止最远的可达江苏昆山的花桥镇,出租车私家车更是数不胜数,动车磁悬浮都方便得不得了,公交车已经不再是主导的交通工具了。


      现在除了上下班高峰时公交车人还比较多点,除此之外其他时间段乘客都不多,近年来上海又实行了七十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的实惠举措,大大方便了老年乘客的外出,经常可以在车上看见有些老太太结伴乘车去离家较远的菜场买菜,然后再拎着菜结伴回家,她们说反正免费乘车正巧可以外出买菜顺便锻炼身体一举两得,o(∩_∩)o…


ianchio  发表于 2014-3-7 18:16 | 只看该作者
妖精出世的确不凡,在沙丁鱼罐头里要开一条下车的路写得有趣,每个人都要无端被人拍一下肩,美女可要小心被人吃豆腐了。

其实,六十年代交通在上班时刻也还是颇挤的,可能妖精还小,搭车的时段是非繁忙时段。
当时,人们大都在本区上班,要说住南只角要到杨树浦去上班的恐不多,就算有,也会在单位帮助下,与北区到南区工作的人设法对调工作或住房。学生基本上都就近上学,哪有现在浦东陪读的事,而大学生是住读的,只是周六下午回市区,此时公交车会派出很多车来接。最主要的,那时的脚踏车多得造反,马路上脚踏车并肩而行,连公交车售票员也得半探出身子,一边拍车身,一边叫人让开,可想而知這脚踏车的洪流几巨大。

说起巨龙车,也是在六十年代已有,1960年一夜之间拆除了淮海路上的所有电车轨,一辆辆极长的26路驶在淮海路上,也是中间有接盘的那种,我们当时也象侬坐一号车那样一坐坐到徐家汇,享受了速度的快感。
 
老木匠  发表于 2014-3-7 20:27
ianchio 发表于 2014-3-7 18:16
妖精出世的确不凡,在沙丁鱼罐头里要开一条下车的路写得有趣,每个人都要无端被人拍一下肩,美女可要小心被 ...
妖精的印象主要是小辰光非高峰时期的吧!就好比现在上海的地铁,非高峰时段往往还可以有座,但是高峰时段连挤都挤不上。

70年代初的公交在高峰时段又拥挤、车又慢,很累人的。1973年学工时,到工厂上班是走路的,后来工厂派我们几个到上海柴油机厂去工作两个星期(给柴油机装本厂生产的水箱),55路换75路,没有一个小时到不了。

70年代末的上海公交是世界之最的拥挤,车厢每个平方米挤12-14人,而在一个平方米里放置14双鞋是很难的。上海公交居然还每年给国家上缴上亿的利润


水木清华 水 发表于 2014-3-7 21:01
ianchio 发表于 2014-3-7 18:16
妖精出世的确不凡,在沙丁鱼罐头里要开一条下车的路写得有趣,每个人都要无端被人拍一下肩,美女可要小心被 ...
七兄出手的确不凡,文内所述深有同感。六十年代那时,上海的公交车辆并不是很多的,记得在67年有一个统计:66年,全市的机动车辆数是1万多一点,包括了所有的公共汽车,有轨和无轨电车,工商企业的大小货运卡车,处级以上机关事企业按规定配备的轿车及摩托车,另外还有2辆私人轿车,这个数字(除了2辆私人轿车) 记得是发表在报纸上面的,不过记不得是解放日报还是造反报了。这个车辆数与要维持上海的百万产业工人及其它要上班的人员的上下班及市民的正常出行的需求应该是有不小的差距的,但那时公交公司基本上还是维持下来了,原因大约有如下几点:公交公司比较合理地安排了上下班高峰、节假日和重大社会活动的车辆的调度,基本保障了市民的正常出行需求;同一地区的各个工厂企业(尤其是大型的)的厂休日都是经过统一安排为错开的,以减轻公交的压力;自行车极大的补充了公共交通的不足,虽然现在找不到当时的统计数,但时作为家庭的大件之一,那时全上海拥有二、三百万辆自行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骑自行车不光是方便,自由,能够拖家带口,经济效益也很可观,上海市统一的规定,在职职工的交通补贴为:购买公交月票者每月为4元5角,骑自行车者每月为3元,这样买公交月票者每月要贴1元5角。而骑自行车者是先期投资130元左右买一辆新的永久或者凤凰车,然后每月有3元补贴,大约3~4年就可收回本钿,以后的补贴就是赚的了);也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那时有的老工人上下班是走的,无意中也减轻了公交的压力。我老单位的一位老师傅,家住在南市,上班在长寿路,每天来回要走4个小时,为的是节省下4元5角补贴家用。而我在那时也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为的是方便,自由,一辆26吋的凤凰轻便车,一路顺风,呵呵!
 
ianchio i发表于 2014-3-7 21:24
水木清华 发表于 2014-3-7 21:01
七兄出手的确不凡,文内所述深有同感。六十年代那时,上海的公交车辆并不是很多的,记得在67年有一个统计 ...
很怀念那时自行车的日子,很自由,勿论远近都去得,自驾遊也行,真是乐也融融,惜已有近三十年未骑了,但相信像游泳一样,永世不会忘记。

妖精再世 发表于 2014-3-7 21:33
ianchio 发表于 2014-3-7 21:24
很怀念那时自行车的日子,很自由,勿论远近都去得,自驾遊也行,真是乐也融融,惜已有近三十年未骑了,但 ...
七爷叔不妨写个自行车的怀念嘛,滔滔自行车阵流啊,我不会骑车,否则也有经验 ^_^

ianchio  发表于 2014-3-7 21:38
妖精再世 发表于 2014-3-7 21:33
七爷叔不妨写个自行车的怀念嘛,滔滔自行车阵流啊,我不会骑车,否则也有经验 ^_^
有写过的,见《文革中的逍遙派》
其中第一篇就讲的我骑自行车“自驾游”,后面一篇《36年前之黄山游》也蛮好白相,那是我刚進弄堂时写的,请多指点。
 

水木清华 2014-3-7 21:45
水木清华 发表于 2014-3-7 21:01
七兄出手的确不凡,文内所述深有同感。六十年代那时,上海的公交车辆并不是很多的,记得在67年有一个统计 ...
补充一点:上面讲的是上海的公共交通的基本方面,但是那时也有公交承受不了的时候,记得在66年八、九月份大串连开始以后,所有的公交车一下子挤爆棚了,因为为了保证红卫兵大串连的所谓革命行动,所有的学生乘车都不用买票了,只要出示学生证就可以了,这样,平时不大乘车的学生成为了公交车的主要客流,而正常的乘客往往是乘不上车或者是挤上了车也买不了票(可能也有混票的),这个状况一直要到大串连结束之后才略有好转,不过,这已经开了公交车拥挤的头了,以后再见到拥挤也就不稀奇了。
 

老鹰街七号  发表于 2014-3-8 00:13 |
写得很好! 这样的生活场景 上下班割公交车 上海宁最最熟悉 也顶顶怕了 是不是? 哈 一般是挤不出啥灵感的吧 但作者也能走笔入神 整出2000字来 佩服佩服  !

东莱大楼 发表于 2014-3-8 00:39
妖精回忆得很确实,哈,那时去上学每天路过淮海路申一布店附近的26路站有时就看闹猛,特别喜欢看有乘客吊在门边有时门关上了那衣服还在外面,等一下车移动了,那衣服消失了。
 
 
老柏油  发表于 2014-3-8 00:55
当时的卖票员本事一流,眼快手快。“中门5位买票了啊”,“后门穿工作服格阿姨请买票”。。。。乘客传递钱票找头,有条不紊,配合默契,语简言赅,拎得刹清。一张一角的票子和一个五分角子递过去,“两张”,那边立即应声道“找一分”。无须多言,钱票找头经过几双手交叉而过。。。。这种景象在外地绝对没有。


老鹰街七号  发表于 2014-3-8 01:19
水木清华 发表于 2014-3-7 21:01
七兄出手的确不凡,文内所述深有同感。六十年代那时,上海的公交车辆并不是很多的,记得在67年有一个统计 ...
水木清华先生提到得1966年上海市机动车保有量这个数字 我相信是正确的

我最早的驾照 是1966年8月31号在大柏树考验场领取的  先是一本封面纸质的 薄薄的 煤球卡大小的实习驾照 半年后换正式驾照 红色塑料封套 刻有“上海市机动车驾驶执照 ” 下面还有两字 “职业”(从来没有看到过上海“非职业”驾照啥样子  不知道有弄友看到过吗?)驾照编号是3万多号 由此推理 66年全上海各种机动车 加起来不会超过2万辆吧?


看到今天上海的城市公共交通 地铁发展速度很快 了不起 不错 虽然现在地铁上下班还是很挤很挤 但全市老线路不断在完善 新线路不断扩建  我拭目以待 相信再过10年 基本可以提升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吧?但公交车就不是很给力 我一直在想 上海公交线路不下几百条吧?是不是可以让每秒运转多少多少亿次的大型计算机给上海的公交线路做个最佳排列组合?设计一幅最完美的线路图?是不是有可能在现在的路况和车辆条件下 将上海的公共交通改造得更好更完美?

(本人对交通管理是绝对外行 这是我的纯粹遐想 说错请包涵 谢谢 哈)

妖精再世 发表于 2014-3-8 14:41
蚂蚁兵团 发表于 2014-3-7 15:55
写得挺吸引人的,有生活。
谢谢胖蚂蚁 ^_^

妖精再世 发表于 2014-3-8 14:43
ianchio 发表于 2014-3-7 18:16
妖精出世的确不凡,在沙丁鱼罐头里要开一条下车的路写得有趣,每个人都要无端被人拍一下肩,美女可要小心被 ...
好像那时的41路就是这样的,好像噢 ^_^
 
妖精再世 发表于 2014-3-8 14:45
老木匠 发表于 2014-3-7 20:27
妖精的印象主要是小辰光非高峰时期的吧!就好比现在上海的地铁,非高峰时段往往还可以有座,但是高峰时段 ...
一平方米里要放那么多脚真是难噢,象跳芭蕾舞一样的
 

老木匠  发表于 2014-3-8 14:45
老鹰街七号 发表于 2014-3-8 01:19
水木清华先生提到得1966年上海市机动车保有量这个数字 我相信是正确的

我最早的驾照 是1966年8月31号 ...
有道理!

现在上海的轨道交通马上就要号称世界第一长度了,不过公交线路实在是太混乱了,根本没有最优化布局,有的路段公交车排长队,有的路段一部公交车线路也没有
 
妖精再世 发表于 2014-3-8 14:46
老鹰街七号 发表于 2014-3-8 00:13
写得很好! 这样的生活场景 上下班割公交车 上海宁最最熟悉 也顶顶怕了 是不是? 哈 一般是挤不出啥灵感的 ...
问候老鹰,谢谢捧场,嘿嘿
 

妖精再世 发表于 2014-3-8 14:50
老柏油 发表于 2014-3-8 00:55
当时的卖票员本事一流,眼快手快。“中门5位买票了啊”,“后门穿工作服格阿姨请买票”。。。。乘客传递钱 ...
老柏油补充得好,卖票员本事一流,眼明手快技术过硬,一点不会搞错,脑子飒飒清!
 
妖精再世  发表于 2014-3-8 14:55
东莱大楼 发表于 2014-3-8 00:39
妖精回忆得很确实,哈,那时去上学每天路过淮海路申一布店附近的26路站有时就看闹猛,特别喜欢看有乘客吊在 ...
东莱老师说的这一幕那时几乎每天可以看见,很有劲的,还有一幕也很有上海公交车特色的我忘记写了,最后的人吊在门上进不去时,有时下面的人会拼命推,一二三,一二三,然后啪塔一下终于车门关紧可以上路了
 
 
妖精再世 发表于 2014-3-8 15:00
ianchio 发表于 2014-3-7 21:38
有写过的,见《文革中的逍遙派》
其中第一篇就讲的我骑自行车“自驾游”,后面一篇《36年前之黄山游》也 ...
我会去看的,看好就留言。后面的黄山我也有兴趣,十多年前去了一次,也想看看别人的黄山感受。

真如人  发表于 2014-3-9 16:53
买票人不多,几乎都是月票啦。

捣浆糊  发表于 2014-3-10 10:05
六十年代中,我每天跟着母亲坐17路去离她单位几站路之遥的幼儿园日托,下班高峰时公交车非常挤,我母亲总是带我从中门上,教我一弯腰先从车门扶手的缝隙中钻进第一排的座位前方。坐着的人看我人小,总会挤出点空间让我站在他们的座位前。

到了我工作的八十年代,公交车挤得已经需要戴红袖章的老伯伯在下面推一把才能关门行驶。好在那时我已有辆自行车可以到处乱跑了。
 
妖精再世 发表于 2014-3-11 19:24
捣浆糊 发表于 2014-3-10 10:05
六十年代中,我每天跟着母亲坐17路去离她单位几站路之遥的幼儿园日托,下班高峰时公交车非常挤,我母亲总是 ...
很活络啊 (^-^) 那时小孩挤车就要这样的
 

bus5 发表于 2014-3-11 21:11
写的对极了。
80年代外地人进城,将原来的风气和秩序打乱了,政府也不管。完全是靠上海市民自己去“海纳百川”,也不管这个川是好还是坏或是毒,上海人民遇到了越来越荒蛮的硬盘了...现在已经失控状态了。
 
雷米3846  发表于 2014-3-12 14:19
不用担心路上有什么坏人或者人贩子拐卖孩子,是因为一马路侪是上海人,上海人做骗小人的坏事体倒没听到过,如果马路上有一个外地人(衣裳、闲话侪勿一样)拖一个上海小囡,就可疑了,坏人容易暴露。
“大篷车”是座位少,多装人,“巨龙”是先出来,标准座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