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世纪中叶,随着清朝完成国家统一的进程,中国传统的疆界受到外来力量的挑战,分疆划界开始成为清朝政府对外关系和对统一边疆的重要内容。在边界问题上,中国当时也没有科学的边界概念及划界条约。而清朝与俄国通过中俄《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等谈判解决划界问题,是中国政府首次与外国政府就两国边界,正式勘界、划界,是具有近代意义的边界交涉。从康熙朝前期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分中俄东段边界到乾隆末年与廓尔喀划界,历时一个世纪,除了与俄国签订边界条约外,中国与大多数的周邻国家没有订立边界条约,一般是按照传统习惯边界线确定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疆界。清朝是怎样开展绘制国家疆域地图的康雍乾三朝地图变化较大,三幅地图的绘制、修改过程也是清王朝完成国家统一,明确清朝疆域界线,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主权管辖的历史过程。康熙的《皇舆全览图》 《皇舆全览图》 康熙朝经过大量的准备工作,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开始测绘各省地图,首先测绘长城地图,对长城各门、各堡,以及沿长城的城寨、河谷、水流进行测量,绘制成“长城图”。第二年(1709),开始测量东北地区地图,先从辽东入手,东南至朝鲜边境图们江,东北至松花江之鱼皮鞑子居住区域和蒙古所有地区。共测绘有《盛京全图》《乌苏里江图》《黑龙江口图》《热河图》等图幅。康熙五十六至五十七年(1717-1718),清朝制作《皇舆全览图》,此图采用经纬线都为斜交直线的梯形投影法,以经过北京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按1∶1 400 000和1∶1 500 000比例尺绘制。图幅的范围包括东北各省、蒙古、关内各省、台湾以及哈密以东地区,即西至西经40多度,北至北纬55度。全图由28幅分图拼接而成。其中东北地区5幅,蒙古3幅,关内15幅,黄河上游1幅,长江上游1幅,雅鲁藏布江流域1幅,哈密以东1幅,高丽(今朝鲜)1幅。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绘制的《皇舆全览图》缺少哈密以西、天山南北的西域地图,当时清朝与统治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正处于对峙状态,尚未完成对西北的统一,因而清朝的测绘人员不可能进入西北地区进行地理考察和测量经纬度。对于西藏地区,虽然清朝已经完全统辖西藏地方,康熙五十六至五十七年(1717-1718)最初编制的铜版和木版全国地图(皇舆全览图)缺少哈密以西、天山南北及西藏的部分。但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清朝很快就把西藏地区的地图补入全国地图之中,这一年出版的铜版的《皇舆全览图》中的西藏、蒙古、东北地区都用满文标注。康熙六十年(1721),又把《皇舆全览图》刻成木版,同时改用汉字标注。雍正的十排《皇舆图》 雍正十排《皇舆图》(渤海湾部分)(图片来源:《清代实测经纬度地图集》/《国土资源》 2008年10期 版权所有 转载请署名) 雍正朝十排《皇舆图》除了反映我国当时的东北、蒙古、新疆、西藏以及内陆15省的地形和政治、军事情况,还包括西伯利亚、帕米尔以西地中海以东的中亚山川、河流、居民等地理内容,实为中外大地图。用满汉两种文字标注地理名称,是此图的显著特点之一。云南、四川的西部以及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的地理名称,全用满文标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认为康熙朝编绘的《皇舆全览图》是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地图测绘成果。雍正继承了康熙的测绘事业,继续任用西方传教士,在清廷供职,他们在康熙时大规模测绘的基础上,补充新资料,引用国外地图的成果,扩大范围,编制新图。雍正初年,将西伯利亚、北冰洋沿岸以及地中海以东的中亚地理概貌载入十排《皇舆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印本和手绘本十排《皇舆图》是雍正七年(1729)刊绘的。《乾隆内府舆图》(又名《乾隆十三排图》) 《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山东半岛部分)(图片来源:《清代实测经纬度地图集》/《国土资源》 2008年10期 版权所有 转载请署名) 乾隆中叶,清朝平定准噶尔,统一了天山南北,乾隆帝谕测绘人员进入西北,测量经纬度,考察疆域沿革,绘制地图。绘制国家地图刻不容缓,乾隆帝三令五申,阐述绘制国家地图的重要意义。乾隆朝绘制的国家地图《乾隆内府舆图》是在康熙《皇舆全览图》基础上,吸收了乾隆朝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其中包括《西域图志》和《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的成果。《乾隆内府舆图》地图制作采用了经纬线直线斜交的梯形投影法绘制。图中以纬度每隔5度为一排,共有十三排,《乾隆十三排图》的名称便是由此而来。所反映的地区辽阔,幅员广大,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东南至台湾,北至北冰洋,南至海南岛,西至波罗的海、地中海及红海,西南抵印度洋,不仅是中国全图,亦为18世纪亚洲大陆地图。《乾隆内府舆图》有几种版本流传于世,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北京国家图书馆。《乾隆内府舆图》是关于我国疆域的最明确和最完整的国家地图,成为后世编绘地图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李兆洛的《皇朝一统舆地全图》、胡林翼、严树森的《皇朝中外一统舆图》、董方立的《清朝地理图》、邹世诒的《大清一统舆图》等都是以它为蓝本而绘制的。清时期外国出版的中国地图概述关于清代中国地图,除了上述清朝官方和清朝各个地方绘制的地图外,当时一些外国人也绘制了中国地图。在外国人绘制的中国地图和亚洲地图中,首推安维尔的《中国新地图》。安维尔的《中国新地图》是作为杜赫德《中国地理历史政治及地文全志》附图,有《中国分省图》及《满蒙藏图》,于1737年在海牙独立出版。至19世纪前半叶,德国人克拉普罗特(Julius Klaproth)翻译了许多中文的地理著作,并编绘亚洲地图,成为当时欧洲研究中国的权威。克拉普罗特的《中亚地图》于1836年出版。当时,外国人所绘制的中国地图和亚洲地图基本上是参考了清朝绘制的地图,尤其是乾隆朝的《乾隆内府舆图》。实际上,早在16世纪,中国人绘制的地图就传入欧洲,明嘉靖年间刻印的《古今形胜之图》于1574年传入西班牙。1689年,清朝与俄国在尼布楚谈判缔结边界条约时,充当中国代表翻译的法国和葡萄牙耶酥会传教士,曾经用手中的中国地图向俄国人换取皮毛和食物。后来,这些地图被带回莫斯科和彼得堡。此后,来华耶稣会士们利用在华的测绘、翻译工作的机会,把得到的各种版本的中国地图传到欧洲,这些中国地图,成了当时西方地图学家编制亚洲地图的根据。18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又利用在华贸易与侵略战争的机会,大肆劫掠中国地图。如目前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就收藏着二百多幅中文古地图。英国皇家地理协会和亚洲协会共收藏近百幅中国地图,包括东南沿海各省,云、贵、川、蒙古、西藏、新疆等省区的海防图、河道图、政区图或交通路线图。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共收藏中国明清时期的绘本和刻本地图四十多幅。此外,德国、意大利、瑞典、丹麦、荷兰、奥地利、比利时等欧洲国家都收藏着大量的中国古地图。现在欧洲收藏了很多中文古地图。另外,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1900年以前的大约300幅中国绘本和木刻本地图,其中包括从12世纪以来的长卷地图、扇子地图、石刻地图拓片等,此地图即使不能说是中国之外最有价值的,至少是西半球最丰富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