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中的差异与趋同规律

 wzy-wzy 2014-06-22

      人们的生活即有趋同,也有差异。趋同是必然的、也是我们需要的,但差异我们也应理解。

 

     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是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不能相互理解,如市民不理解農民因氣候不好而痛苦,因為他們不知道氣候直接決定了他們的收入與生活的飽;學生不理解,家長有錢又不學習還會煩惱,因為他們的學習壓力太大而生似乎不學習就會很開心;窮人不理解,富人有那麼多錢還在不斷投資,並會因財富增長壓力與投資失敗而痛苦,因為在窮人眼裡丰衣足食就是理想的生活;而富人自然也就不理解,窮人這麼窮還是過得悠閒自得等。

      其实,国家与民族间的生活差异也是这样,如伊斯兰教民的严格穿戴与生活约束在西方看来即令人痛苦、也让人厌恶,而西方人的个性与“放荡”生活在伊斯兰教民看来同样是让人难以理解,也不能容忍的。

     生活是对环境的适应,因而人的行为建立在赖以生存的環境與经历所形成的經驗基礎上,而每个人、每个民族所处的环境与经历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与情感的差异。

    我们知道,事物对人的影响不仅在于其意义,更在于其印象的大小,而印象是感受的结果,却反过来影响人的感受。这就是说,当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与经验里,必然导致相应环境与经验印象的加深,这反过来又进一步使人们的生活受到相应环境与经验的更大影响

     显然,這種选择与印象的循環形成了人们的生活差異規律:不同的環境與经历形成不同的生活选择与经验印象,而不同的生活选择与经验印象又進一增加了人們對各自環境與經驗的依賴,其结果必然是不断強化了人们之间因环境不同所形成的生活差異。

     因而,人們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由特定的環境與經所構成的封閉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与经验过于重视、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盲目性与情绪化的选择冲动,同时對自身以外的世界缺少正确了解而产生偏見與盲目排斥的心理,由此導致人們不能很好地交往与相互冲突

   我們可以用二個“第一”感受规律來更具體明生活差異規律在生活中的存在與意義。

  首先是第一感受規律,所謂第一感受規律就是在人生與某種生活,最初因沒有經驗而是空白的,這時人的感受欲望很強而对最先接触的事物产生较大程度感受印象增加,由此决定了该事物对生活的影响大

  如我們到一個陌生地方、或者第一個接觸的人与物容易成為我們主要关注的,并对今后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对工作与学习中最早学到的观点与内最容易被吸收与给人的印象最深而对人的影响最大等。

  而隨著人的經驗增加,人們若要再進一感受其它事物就日益困難了,其原因一是因人的感受能力一定,當有經驗 “儲存”與获得滿足後,自然對其它事物的感受需要与热情降低

  二是人们有了“第一”事物的感受后,不仅因感受能力減少对其它事物关注热情降低外,還有形成的思想与情感对其它事物的“排斥”作用,即當人們感受一事物与观点人的相应思想与情感神经就会被激活而对其它感受产生抑制作用,并形成相应的感受习惯与要求,这时对其它的事物感受就很难形成。

    如我起床後由於沒有事先考慮今天做什,今天的生活就是一個空白,於是對今天的生活安排就很感興趣,這時別人叫你做什都會很容易引起重视。而當已作了選擇,如与朋友外出,則情況就不一樣了,这除了自身這種“今天做什”的需要减少外还有就是你在接受別人的建議時会有情感上的矛盾與心理習慣上的衝突,即自己有了与某人在一起与外出的热情后,对其它建议、如与其他人外出就会有盲目抵触与反感情绪而让你拒的可能增加。

     又如对于一个人的看法一旦形成好的感觉与经验,则不仅对“他是怎样的人”兴趣减少外,对其缺点的认识与他人的不同观点的接受就很难。

     我們常強調第一印象,其意义就是人們在最初時的经验空白,此时人的感官、思想与某种情感都会表现出强烈的感受需要而容易被激发,从而使任何事物及观点容易被感受,并形成较深的印象而給人較大影響。

      於是我們常一個人在小的時候、在學生時代与初学者、新人等很容易進行培養與改造,就在於此時他們的经历空白感受能力及能力的增長強而具有较强烈的生活激情与很容易接受新事物。相反,對成年人,特別是老年人來,哪怕接受一點點新事物、作一點點改變都會很困難。

(注:类自有了感官与思想情感后,就需要接觸物质來滿足受需要,且當人們感受一事物,不僅人的感官思想与情感得到了滿足,還會因此生更多連續性感受热情,這不僅是因某種感受神經被的原因,也因不願付出轉換感受的代價等待尋找的不确定性風險,這都強化了第一感受的重要性与感受印象规律的作用

其次,根據第一感受印象規律我們很容易得出第一感受效應規律,所謂第一感受效應就是生活中的第一名、第一個最特別的事物是最容易與更多地被人們所關注,而其它事物就容易被忽視。

     根据第一感受印象规律,作為第一事物被人們更多地关注是很正常的,但不正常的是與其它事物相比這種重視程度太大,其原因就是第一事物消耗了人的过多感受资源、因此发生了较大的不利于其它事物感受的变化。

 假設第一與第二事物的差別與差距為10個單位量,但人們對第一與第二的感受與關注程度差距就會遠大於10個單位,如20與40個單位,甚至更多。

     生活中需要得到幫助的窮人很多,但一旦某個窮人與貧窮的生活況被媒體報導,人們就會把他作為窮人與需要得到帮助的典型而得到過多的關注,並因此消耗較大的生活資源與道德熱情而造成其他人失去本可以得到幫助的機會可能,由此造成的不平等。

     在四川受到極大地震災害後,其受到的捐贈與援助巨大,以至於沒有機會使用,而同樣困難與需要援助的其它地方就可能處於更加“饑餓”,其原因就在于地震的刺激让人产生了过多的关注与热情而使其它穷困者受到了冷落

     因此對於成績好的學生,老師會更重視,社會也會給予更多激勵,從而成長的資源更多地被好學生佔有,而差生就會被意外地冷落生更大的失敗与无赖感,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老師與社會希望看到學生健康成長與能更快成功,于是需要这样的“好”学生出现与被打造

      也许更严重的是,这种关注与热情还可能产生群体与社会效应:对于被社会重视的学生,好的被夸大、不存在的优点也会被大家盲目认可、甚至平常的也成为美与成功的标准,其缺点与不足却被忽视与掩盖;相反对于不被重视、人们反感的学生就更加的不幸了,即使有好的表现也会受到歧视与误解,其发展机会可能被人为地破坏。

     我們時常抱怨社會不公,总是让強者越好、弱者越弱,其原因不僅在於市場经济所造成的贫富差距,在于第一感受規律的心理作用強者更容易受到社會的重視而产生象市场那样的“规模”效率,而弱者就會变得更弱、甚至被遺棄,或者只能得到“多事”者的同情與施捨。

於是,付出更大的代價爭取獲得“第一”得的,這不僅是指爭當第一名,也包括其它形式的第一,如最优秀与做最顯眼的事、或者最先做到等。尤其當社會或者某一組織需要某種人,你就最好佔有該種人的第一位置,如道德典範、樂明星、工作模範最出色的學習成績与表现等,其原因就在於第一感受規律的作用需要我們這樣做。

     且當我們成為了“第一”時,其平淡的表現也會被人注意,很少努力與成績也會被人们认可与誇大,這就形成了“事半功倍”的結果。

    相反,當我們發現自己不是最好、最優秀的時候,就不要過多地去消耗自己的资源與表現自己,以免“事倍功半”,而應“蓄勢待發”,等待“事倍功半”的機會。

       另一方面,人的生活又存在相互影響而趨於一致的規律。其原因一是人的行為对他刺激而给人印象影响,且这种刺激使他人的相同經與情感再現而强化相同的行為与情感

     如看見別人穿上冬天的衣服,不仅让人产生“穿上冬天衣服”的印象,还刺激自己产生穿保暖衣服的记忆神经,這樣,別人的穿著就給自己一種示而無意中促使自己作出相同的選擇趋势

    為什麼要禁止人們在公共場所抽煙,這不僅在於這樣會影響他人的健康,還在於避免抽煙的動作給人印象而增加人們抽煙的選擇趨向,同時對某些具有相同情感經的人來,還会刺激人的抽烟经历再现与神经活跃而選擇抽煙的可能大增。

      科學家發現,我们的大脑是由镜象神经元联成网络的,这些细胞让我们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即不同的大腦神經元會因不同的肢體行為而變得活躍,從而使具有相同經歷与情感的人更容易理解他人的肢體語言而产生相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选择,於是通過肢體語言與情緒化行為來影響或者相互影響而使人们产生相同性行為是很有效的。

     於是,看到別人行善,其自己行善的可能就会增加(行为的印象影响),而若人們有過行善的經歷(情感与经历被激活而再现),則他人行善对自己的影響就會大。

 原因二是由於思考代價的存在。生活中人們對某種事情該不該做,什么时候做与做到哪種程度是很難準確判斷的,於是當看到別人做出某種選擇,就會以此為標準,似乎相信他人的行為是合理的,是思考的結果,從而以別人的行為作為自己的選擇標準,以減少的思考代價與不確定性風險。

 如長大後做什在面對某種環境如何反應对某个问题如何认识等,如果沒有經驗與標準是很難作出選擇的,而一旦有人做出選擇後,尤其是自己所喜歡的名人與明星、信任的朋友与崇拜的领导或者身边所熟悉的人等,认为这种选择是正确的、是他人思考的结果而很容易使自己作出同样的选择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当一个人跌倒时若很多人都袖手旁观,则自己可能也会袖手旁观,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给自己一个旁观的印象与情感影响,还在于这给人一种感觉,好象旁观是有道理的、应该的,而自己去帮助他可能存在问题,且旁观的人越多,自己受这种影响与迟疑就越强。

      这就是说,当太多的人都对他人的困境无动于衷时,尽管从道德上讲是很不幸的,因这么多人都没有一个人抻出援手,但考虑到越多的人冷漠对他人更大的影响与约束作用,我们也就不要太夸大其负面意义了,也许刚开始有人对他人的困难采取行动,情况会完全相反。

     原因三是趨同有利於群體生活的效率提高增加生活激情。研究發現,行為的趨同能減少矛盾與衝突,因為順應他人能生信任與親近感,能更有效地使人們友好相处与團結一致應對生活的危機大自然的挑戰。

     同時,行為趨同有利於人类情感發洩与发展,如當某人感到幸福,你去分享幸福會讓大家都得到更多的幸福,而你無動於衷甚至表现出否定,则自己不仅不能得到幸福,還會影響他人幸福并增加人们之间的不信任,而这种否定很可能是不必要的、甚至是错误的。

      因而在別人面前微笑与表现出满足和赞同等,大家就會感到很輕鬆并接近距离,且这也是一种互助行为,即增加別人對你的好感而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方便;而當你要對別人“不”与表现出相反的情绪,這不僅會给大家帶來痛苦,還會让别人把你看作異類,并因此對你警惕疏遠,这样生活的代价增加而降低了群体生活效率

     於是在群體生活中,誰還會輕易地表達不同與表现其個性呢?于是人們在生活中很難“ 不”,因為說“”不仅要有合理的解釋,還要承當不確定性風險,“不”是對他人的否定,這是很難讓人接受的。因此,人們之間表現出趨同與一致就更容易与必要

     人类的进化表现出一个群体效应,即作为个体要生存下去与很好的生活,你就要成为群体的一元,并应该象其它人那样行事。何况生活中許多事物是不清的,也沒必要清,我們不要太相信有對真理,因而權宜地生活與順而為是必要的。

    最後,行為趨同也是博弈的结果當別人对自己友善、誠實与支持,則自己也需要友善、誠實与对他人的支持,這樣彼此可獲得更多的方便與享受,畢竟友好與誠實可使雙方心情變得輕鬆愉快,誰也不想失去这种美好与理想的生活

     西方學者通過大量的調研究得出,當一個社會有30%的人同時感受到一種事物,該事物就可能會产生社会性群体趋同效应,即很快被全社會所關注与大家生活的焦點,这应当是一种群体生活趋同的表现

     會唱歌的人不少,但一旦某人在某種公眾場所演唱,並被煤體吹捧與公司包裝,則他就可能成為大眾心中的明星與公眾的樂對象,其原因就是人們對一個人唱歌的水準認識是很難的,評估是有代價的,於是當一個人能公開演唱,被媒體報導,這就暗示他有很好的演唱水準,是一种好与美的标准,從而自己只管去享受這種“高水準演唱”而不必費心去評價、尋找更好的歌手。

      其次某人在媒體與公眾場所的出現,加上特別的包裝給人刺激,人們對其感受印象加深,使人們在樂與交流時很容易聯想起該歌手來,由此成為人們關注與談論的對象,這時你要重新尋找與發現更理想的、他人知道而能生共鳴的对象顯然太困難,這時該歌手成為大家的内容、成為明星就很容易。

      當然,一種事物可能有點意義,或根本沒有意義,但經別人一吹,社會一宣傳,權威人士一強調,人們就可能覺得其意義無窮而加倍重視并因此忽視其它更有意義的事物,由此导致大家都處於錯誤的感觉中而不能自拔,就是一個不合理的、危險的趨同現象。

     或者,当一个人仅仅为得到他人的认可而盲从,甚至在压力下屈从,也是不合理与危险的。

     人的这种行为与情感趋同很容易形成一种生活趋势与社会氛围,即一个群体在相同与相互影响的习惯性行为中强化而导致其生活日益“保守”与“封闭”,从而对外显示出更大的差异性。

     當然,不同的社會與民族由於所接觸的環境与条件不一樣,因而生活的表现與偏好不一樣是我們需要理解與尊重的,并学会欣赏这种不同,而不是盲目的排斥与残酷斗争但这种差異应该特定的、表面的与大家可接受的生活形式、或者是暫時的。

     人的行為趨同並不是人們沒有獨立性,不追求個性。實際上,當人們發現他人的行為、群體生活存在嚴重錯誤或者僅僅為顯示自己的不同以吸引別人注意時,還是會去爭論與選擇不同的,儘管這樣做很冒險、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如果做得對与恰当的話,可獲得特別的地位與榮譽,且对于一个思想活跃的人与开放的社会来说,显示不同本身也是一种生活需要与乐趣所在。

     感受的差異性與趨同性是相對的,同時存在人們的生活中。人们不一樣的環境与条件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而社會與群體生活又在促進人們的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改变

且對於一定地域、群體與國家來,對因其相互影響而形成行為趨同,但他們對外卻可能表現出不同与差异趋势

      因此,同樣的感受印象規律,即使人的行為生差異,又因相互影響而生趨同,而最終是差異多一些還是趨同多一些,還取決於人們對生活認識與態度。

    此時,當一個人、一個國家與民族能表现出积极的对外开放与热情交往对他人的生活能有更多的理解,就能生更多的相互影響與更多的趨同,其差異會變小,矛盾與衝突也會減少。而當人們在各自封閉的環境中缺少交往也不願交往与理解他人时,生活之間的差異性就會增加,对外矛盾与冲突也就会增加

     生活需要交往与理解,人們在這種交往与理解才能獲得利益與發展同時,應對共同的發展問題也需要人們一致行為與努力。因此,我們應當避免差異化生活給社會帶來的障礙與矛盾,學會交流与相互学习并表现出寬容與开放的态度

      生活需要趨同,關鍵是要在更大範圍與健康的趨同,且資訊交通技術与人的情感、思想的發展也在促進生活的趨同性發展趋势,這也是全球化生活的必然要求,狹義、自私與局部的趨同是不利於生活与发展。摘自生活学原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