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讨中医里的“组方变化”(2)

 johnney908 2014-06-22

  我们在《探讨“组方变化”(1)》小文章里,知道在使用经方时,既要注意“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还要发挥“创造性”;坚持“理、法、方、药”一以贯之,达到“方从法出”、“对证下药”的目的。

用“一分为三”理论来“探讨组方变化”:一是药味加减变化;二是药量加减变化;三是剂型更换变化。

那篇小文章讨论“药味加减变化”导致“方剂”治疗方向变化,即“方证”变化。临床选用经方加减时,要注意所治疗的“病证”的病机、主证都要与“原方”基本相符合,而且在“加减”时,绝对不能把“君药”减掉,否则就不能说是“某方加减”。如果把“君药”去掉,就是“改朝换代”,而后就是“一朝君子一朝臣,这朝不用那朝人”。方剂组成变化会导致主治功用变化。

大多数探讨“方剂”的文献都是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经方”为例进行探讨。因为“经方”是“理、法、方、药”系统理论之中的“方剂”之祖。

本文《探讨组方变化(2)》是继续探讨“组方变化”的第二部分,即探讨“药量加减变化”导致治疗方向变化的情况。

例如“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都是由“大黄、枳实、厚朴”三味药组成,但是病机、主治病证、服用方法不同。这二个方剂,虽然药物组成都是“大黄、枳实、厚朴”,但是药物“剂量”不同,导致“君、臣、佐使”明显不同,临床运用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以胜认为,这也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之中的“和于术数”的体现。

“数量”的观念也反映了“一分为三”理论的“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无所不在”。

这正是“太过、不及都不好,恰到好处即为道;一分为三看世界,适度拿捏最重要”。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体现了“中庸之道”,以“和”为贵。国家最好是“国泰民安”;家庭是“家和万事兴”;个人机体是“阴阳气血平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就能够健康长寿。

处理任何事情都看“术数度”的拿捏,故有“大医医国,中医医人,小医医病”之说。虽然“医务”与“政治”和“宗教”有关,但医生不能过多参与“政治”和“宗教”,因为“政务”、“宗教事务”是“政客”和“宗教”人士的“业务”。医生的“业务”就是使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小承气汤”首见于《伤寒论》的“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13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还有大小承气汤方药组成及煮服法。

大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枳实三枚。

小承气汤主治“阳明腑实证”。主证是“腹大满不通”,病机是“热结”阳明,治疗原则为“荡积泻热”。本方大黄四两为君,枳实三枚为臣,厚朴二两为佐使。

“厚朴三物汤”首见于《金匮要略》的“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的第十一条:“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处方为: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厚朴三物汤证的病机是“气滞不通,实热内积”故“腹胀满而大便不通”,腹胀甚于小承气汤证。治疗原则是“行气泻热通便”,故用厚朴八两为君,枳实五枚为臣,大黄四两为佐使。

“小承气汤”意在“荡积”,故大黄为君;用于“阳明腹实”证,如果出汗多,还有“发热恶寒,或热而不潮,不能用大承气汤”,可以用“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厚朴三物汤”意在“行气”,故厚朴为君,用于“气滞内实”。“厚朴三物汤证”的“腹满”重于“小承气汤证”。 

(2014-2-7大年初八凌晨于伦敦)  15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