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里曾经是大海8

 欣欣茶楼图书馆 2014-06-25

                                        铁板梗沙(4)

     斯其时也,铁门关灶坝以下直至海口,一百数十里,一片苇荡,弥望无边,苇荡里是流沙、铁板沙、胶泥混成的烂泥,束水攻沙确为治河良方,可于漫水中筑堤,却无从下手。河门分东西两溜,各宽八九十丈,其中间铁板梗沙凸起,坚结如石,凝积似铁,此沙坝乃多年形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每当汛落潮平,沙面上水高仅尺半,伏秋两汛,水高也不过三尺,混江龙、铁篦子轻者无功,重则拽之不动,小火轮陷入烂泥中,只是突突冒烟,进退不得。即使大马力火轮能拽过去,所铲之沙仅能送出海门,即遇潮汐顶托,复回堵河门,此时人已无能为力矣。铁板梗沙之难除,直比清末吏治之腐败也。

    退海之地的黄河口人家,是河海泛滥的重灾区。《利津县志》曰:“黄河之患莫甚于山东,山东之为患莫甚于利津,利津之为患莫甚于下游滨海之地”。光绪十五年三月,黄河在利津境内第一次改道,韩家垣处大堤被冲毁,新河东移,改由毛丝坨入海。巡抚衙门拨款筑新堤,下令在两岸各筑堤三十里,可是这筑堤所用白银像黄河落淤似的,一层没一层,最后不知用到哪里,经过一番折腾,最后南岸修堤十余里,北岸却在旧河东岸的故堤上敷了一层新土充作新堤,两条大堤呈“L”字形,出现了东西河纵横堤的奇观。

    当年东岸故堤从南岭村北行数十里,一直到虎滩乡小牡蛎村,从现有的规模看,还能说得过去。而这条十余里的南大堤,如今在利津境内的北岭二村东边,蜿蜒东去十数里,上下已是绿树掩映的村落,堤身低矮窄小,体积如现在黄河大堤上的“土牛子”,很难想像这就是当年的“官堤”,除去多年风蚀水毁的因素,充其量也不过是条土坎子而已。且不说这样的豆腐渣工程根本无法阻挡洪水,从坐落方位上看也不成体统。今番也,石人应下千行泪,写作断肠文。河口堤防就是这样犬牙交错,一到汛期哪能不河决堤溃,黄河不一年数决才怪呢。

    黎民百姓向来无话可说,其实说出话来也没有搭理的,到了这个份上,说什么也没用了,那就自认倒霉,等着大水来了束手待毙吧。

                                                                   200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