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挥学生自主表现力,让你的课堂动起来

 怡蘭轩 2014-06-30

贵州省平塘县摆茹镇 邹文娅 

摘  要:新课改中强调,课堂教学要较多地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由权威的“导演”转换为平等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这一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了,就是“把表演引入课堂”,“ 让”出讲台,给学生自主表现的空间,使课堂动起来。 
关键词:发挥 自主 表现力 让课堂 动起来 
在农村教学中,常常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这样的抱怨: 
“我所教的班级底子差,有的学生上课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不理睬你,上课气氛沉闷,有时自己也失去了上课的激情……” 
“底子差那是听不懂,没反应那是常见。而我所教的班级程度稍好,也没反应。课后我也询问学生听懂了吗,他们回答课文很简单,可偏偏上课的时候不爱回答,在你再三的引导鼓励下,只有少数的人回答,上课气氛也沉闷……” 
“我也遇上了……” 
其实,导致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原因很简单,是教师授课时,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惯于采用注入式教学,而学生常常是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缺乏自主的实践能力所造成的。这样的教学理念早已不符合当代小学学生的发展需要。 
新课改中也强调,课堂教学要较多地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由权威的“导演”转换为平等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这一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了,就是“把表演引入课堂”,“ 让”出讲台,给学生自主表现的空间,使课堂动起来。以《触摸春天》的教学为例。 
《触摸春天》是人教新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内容:课文真切地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奇迹般地拢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触摸春天》充分让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因此,仅仅是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这种理解还是比较肤浅的,应如何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这样的尝试:让学生先收集一些身残志坚的事迹,了解盲人的生活状态,并展示了春天美丽的景象,让他们说说春天的各种景象,与盲人的视角对比起来,引起学生的盲人的同情,接着,安排学生观看《千手观音》舞蹈的精彩片段。我自己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好,也很有必要。让学生看到聋哑人也能跳出如此优美的舞蹈,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真切地感受残疾人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生动的体验性活动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我认为,无论是什么程度的学生,都希望以某种方式展现自我,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可。因此,作为教师就更应该有责任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扮演角色,真正激发他们的兴趣,真正调动起他们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轻松愉快地接受所学的知识,并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探索、交流、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以新课改为指导,把表演引入的课堂,表现出诸多优势,具体地说,有四个方面: 

首先,体验主人公的生活境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把表演引进课堂,从某种角度来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学生,他们有好动的天性,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体验盲人的各种感受,课堂上,要求每一位同学闭上眼睛,播放相关的轻音乐,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做动作,一起触摸,一起体验安静的内心感受。由于课前进行了体验性活动,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起进入了安静的内心世界,体验到安静的独特感受。联系安静的这一连串动作,学生对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句理解得也丰富多彩。这样,学生就进入学习状态,能够领会课文大概内容并深入主人公的内心深处,为下文解说安静的放飞蝴蝶展现其美好心灵、对自由生命的渴望的感悟提供发言线索,课堂自然就不会再沉闷下去。 
其次,提供表达感受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对课文进行改编、细嚼文章内容、分角色多次朗读的情况下,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领悟。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这是作者由眼前这动人的一幕所抒发的人生感悟,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在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留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学生联系到了自己,也联系到了身边的一些热爱生活的人,但由于阅历所限,学生对那些身残志坚,创造出生命奇迹的人不认识,不了解,这时我适时补充课件展示爱迪生、刘翔等人热爱生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图片和资料。是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感悟。通过这一尝试,学生打开了语言表演的阀门。有的说,安静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她很在乎身边每一种生命;有的说,安静很关注弱小事物,并能够体察到生命的无处不在,所以她的触觉很灵敏……他们说的比你课堂上讲的还要广,理解得比你讲的还要透彻,感悟出比预定的目标还丰富的道理。 
再次,表演,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前,我曾叫班上的同学把文章改写成对话式的作文,爱好写作文的同学还是写得有模有样。在课堂中当我把课文改编成“课文剧”,让学生自编自演,再调皮的学生也表现出较高的参演热情,他们与老师定角色,毛遂自荐定演员,不到十分钟,编、导、演阵容基本敲定。这样,每一个学生在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里,都积极承担起个人的责任,通过合作,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彼此间的合作精神,“蝴蝶”倾诉了对盲人的依恋;盲人安静则鼓励蝴蝶翱翔太空,为他带来更多更喜人的信息,让他分享。表演过程让人回味,充分陶冶学生的情感。这样,课堂成了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得到增强 
最后,表演,有利于培养学生口语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 
把表演带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运用语言的空间,也对学生想像能力进行培养。表演过程的设计,是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再创造,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如有的同学把蝴蝶想象得很善解人意,很富有同情心,而盲人安静则成了一个聪明灵巧,乐观而富有爱心的人,联想到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欣欣向荣和生机勃勃的美好,学生的语言、道具和表情的处理,教师可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达到物我同在,身临其境的感觉,并感受到,身处逆境时,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真理。表演时,同学们都对语言进行加工、处理,更适合课本剧角色的需要,更适应当今教育教学发展“言教不如身教”这一科学实践理论的需求。 
课堂是多种多样的,把自主意识调动起来,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把表演引进课堂,大胆进行尝试,学生在尝试中体会到一种全新的收获。只要学生在动,课堂在教师的“导演”下班级在互动中得到知识,你还会感到课堂的沉闷吗?

陆庆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