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八大山人笔下的山水

 真友书屋 2014-07-06

八大山人 山水 立轴 1694年作

八大有一首题画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首诗最言简意赅地说出了他绘画艺术特色和所寄寓的思想情感,只有沿着他所提示的这条线索,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欣赏这位画家的伟大艺术作品。

八大山人 松石草堂 设色纸本

八大由于他的特殊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他的画作不能像其它画家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他那晦涩难解的题画诗和那种怪怪奇奇的变形画来表现。

正因为这样,八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

八大山人用董其昌的笔法来画山水,却绝无秀逸平和,明洁幽雅的格调,而是枯索冷寂,满目凄凉,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他的用墨不同于董其昌,董其昌淡毫而得滋润明洁,八大山人干擦而能滋润明洁。所以在画上同是“奔放”,八大山人与别人放得不一样,同是“滋润”,八大山人与别人润得不一样。

笔情恣纵,不构成法,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能强烈地感觉到八大山人的个性。古人的法则,不过是他随手拈来为自己服务的。那些山、石、树、草,以及茅亭、房舍等,逸笔草草,看似漫不经心,随手拾掇,而干湿浓淡、疏密虚实、远近高低,笔笔无出法度之外,意境全在法度之中。这种无法而法的境界,是情感与技巧的高度结合。

八大山人 山水卷 水墨纸本 74×4325px (1.1615亿元,2012年6月广州皇玛抱趣)

题识:八大山人写。钤印:八大山人(白文方印)、何园(朱文方印)

这是迄今为止所知存世尺幅最大的八大山人山水作品,从款字写法断定七十后所作,作品结构严谨,秋山静寂,骤风雨地,一气呵成,元气淋漓,天真平淡,萧散雅拙。

八大山人 仿倪山水 立轴 纸本浅绛 (8400万元,2009年6月北京匡时春拍)

款识:八大山人写。钤印:八大山人 何园 驴屋人屋

《仿倪瓒山水》之类的巨幅作品,足可罗致八大山人充盈胸臆、流转天地的块垒之气。《仿倪瓒山水》也是八大极为稀见的设色山水作品之一。八大的山水画以水墨为主,设色作品多是偶一为之。不过,《仿倪瓒山水》最重要的艺术意义还不在此。尽管以仿倪瓒的面貌呈现,画面别有一种倪瓒云林式的淡泊、宁静,但仍然非常鲜明地编织进了八大山人独特的山水情感体验,融入了他的招牌式的冷寂、枯索和苍凉。

《仿倪瓒山水》将云林招牌式的“三段式”发展成“五段式”,一带纵向而平远萧索的山峦被分割成三段,近处的两段都点缀着荒寒的孤村、枯寂的疏林、离索的乱石;中间留白成横向的远近两条水系,寂寞流过,远端的水系大片留白,只在一角缀以两叶风帆,不仅暗示水系的位置,更以其极动之势反衬画面前段孤村、枯树、乱石的极静。三段山峦、两段水系,两两呼应,截取任何三段都可称一幅完满的云林山水,却又穷极变化,令人展轴之下,乍觉平静淡远,细赏之下,又觉愁绪万端、凄凉莫名,正如郑板桥评八大山人: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八大山人 秋林亭子图 纸本水墨 纵160.6厘米横7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在数量上远不如他的花鸟画多,但所体现的孤寂清高的风骨品格,丝毫不比他的花鸟画逊色。这幅《山水图》亦名《秋林亭子图》,写秋数茅亭、地老天荒之景,笼罩着一派荒凉静寂、无可奈何的气氛,涵容了一种苦笑不得的枯索情味。画家以泪和墨,挥以秃笔,兼有豪情纵逸的雄健风格、朴茂酣畅的凝重情意和生拙涩秀的奇特韵味,明洁、单纯、修饰,然而虚淡中含意多,蕴涵深刻。

八大山人 云岩苍松图 水墨纸本

朱耷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

此幅水墨山水,从款识“八大山人写”中“八”字作两点写,及钤印“在芙”,可知此幅为八大山人七十岁之后所作。

八大此时期的作品已不见其早年作品中的夸张与狂放,往往予人冷峻、静谧之感。八大深受董其昌影响,取法黄公望、倪瓒一路,但绝无以往文人画之中平和明洁的格调,而是于冷寂荒寒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之气。

作品描绘山岩双松,笔简意阔。画面布局疏朗简洁,山石、树木的搭连和组合富有曲折流动的变化,讲究虚空的安排,使空间产生渺远感。笔墨简略,取法元四家之一倪瓒,山石多用干笔淡墨皴擦,侧锋细笔作折带皴,笔法秀简,然后略加淡墨渴笔渲染,分出阴阳向背,并施竖而细的短线点苔,山石的形体厚实圆润,干笔淡墨的皴擦颇为得体,枯而不瘠,淡而不薄,自有一番苍茫清逸之气。树法枝干挺劲,以干笔淡墨勾写,枝杈如鹿角,枝多叶稀,一派荒寒枯老之态,树叶则多用浓墨点染。山石树干全用干枯线条写出,惟树叶可见浓墨,显得山淡树浓,一派荒寒萧疏的老松坡石之景。

八大晚年的山水画,看似残山剩水,一片萧索荒凉,实则不然,其是将自然万象提升至色相皆空的禅境。此幅山水笔墨冷逸虚灵,意境空蒙,为八大山人晚年难得的山水佳品。

八大山人 山水 镜心 水墨纸本

八大山人 秋山图 镜心

八大山人 看山观瀑图 立轴 纸本水墨

八大山人 看山观瀑图 立轴 纸本水墨

八大山人 山水 水墨绫轴

八大山人 山水

八大山人 山水

八大山人 山水

八大山人 秋林独钓图

图绘凋零的树木被笼罩在深秋的寒意中,一湖静水之上只见高士孤身垂钓,空旷荒寂的意境中孕含着作者对明朝故土的无限怀念。

此轴无纪年,根据款署“驴”字,应是他“病间”后所作,约在五十七岁(1682年)左右。从山水画来说,这是一件较早的作品。这时期其山水画还深受元人倪瓒、黄公望,明人董其昌的影响而没有形成自己的笔墨特色。

本幅构图取法倪瓒一河两岸式的布局,以简洁疏朗的物象表现出荒寒的萧条景致。山石画法取自黄公望,其轮廓以尖硬的线条勾勒,石面略作皴染,于散漫随意中不失古雅的情趣。整体画风则显现出董其昌明洁秀逸、华姿润泽的艺术风貌。八大山人也不能摆脱时代趋势的影响,构图布局受倪瓒影响,而山石则有黄公望遗意。后来他转学董其昌,画风为之一变。

八大山人 天光云景 镜心 水墨纸本

八大山人 仿云林山水 水墨纸本 1705年作

八大山人 仿倪云林山水 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朱耷。印鉴:何园、驴、遥属

八大山人山水,从董其昌入手,复力追倪(云林)、黄(公望),更益以超迈冷隽之气,雄畅浑厚之笔,清冽悠远,苍凉古厚,格高韵胜,风骨自具。

此图虽曰仿倪,然危亭高岗,形势险峻;近树大小错杂,倚侧聚散,在在俱见匠心;且云林擅侧笔,转折遒利,以清逸见长;八大多中锋,纵恣沉着,以郁茂取胜。在荒荒率率之中,有一种举重若轻、气沉旨远、苍而能静的诗意禅境。读之令人气旺神凝,心境空明。旧为曹溶收藏。曹溶是清初学者,藏画富而精。他的收藏一方面说明其眼界之高明,爱古而不薄今;另一方面亦可证八大晚年因其艺术之超越同侪、超越时代,已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与珍视。他所以成一代大师是绝非偶然的。

八大山人 仿北苑山水图轴

此轴八大山人自题“仿董北苑”,即五代时南唐画家董源。在文人画兴起之后,董源在画史上的地位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明末受到董其昌等人的推崇,许多画家多在自己作品中标榜出“仿北苑法”以示高古。八大山人此作除在山石上用披麻皴法来源于董源之外,其了一切均与董源毫无关系,题写“仿董北苑”几字,不过是受时代风气影响而已。此幅墨色浓重苍润,树的造型已脱离了董其昌的影响。董氏树法前后关系分明,而八大山人此幅枝叶交柯,衬以山石,横涂坚抹,浑然一体。

八大山人 仿董巨山水 水墨纸本 癸未(1703年)作 (5635万元,2011年中贸圣佳秋拍)

题识:董巨墨法,迂道人犹嫌其污,其它何以自处耶?要知古人雅处,今人便以为不至。汉老同学以为何如。癸未禊日,八大山人临。钤印:十得、真赏

八大山人《仿董巨山水》轴,画面为水墨疏淡的山水画,运笔极其简练,格调荒疏中又略见生机,是八大山人山水画的典型面貌,属于八大晚年的作品。“迂道人”即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倪云林的画,是从董巨中脱化而出的,它卓然自立,以萧疏淡远,平淡清纯的韵味在董巨之外另树一帜,八大山人赞赏倪云林学董巨而不迷信董巨,鄙视那些只知对董巨顶礼膜拜,刻意模仿而泥古不化者,认为他们在倪云林这样的学古态度面前应该惭愧。八大赞赏倪云林的道路,反映着他对于艺术传统和师承方面的重要观点。八大山人的山水画远师董源、巨然、倪瓒,近师董其昌,而董其昌的画禅思想自始至终的熏陶着他的绘画艺术。

此幅《仿董巨山水》便充分体现了八大山人山水画之师承、个性与追求。画幅的左裱边上有收藏者吴云跋文一段:“八大山人姓朱名耷,《画征录》谓故石城府王孙也。有仙才,隐于书画。题跋多奇致,不甚解。书法有晋唐风格,画擅山水、竹木、花鸟,笔情纵恣,不拘成法。此幅笔意胚胎大痴,而苍浑古劲,别出机杼,有超以象外之趣,跋语亦真有奇致。余见山人画多矣,此为极经意作也。平斋题记。”

如吴云边题所云,此幅笔意胚胎大痴而苍浑古劲,别出机杼。其实是参用了董其昌画禅思想,以禅悟画,禅画合一,表现山人的审美思想。他从董画中学习那种泽润幽淡、精洁不污的笔墨技法,但他的滋润明洁并不同于董其昌。董氏作画,以淡墨湿笔,款款扫拂,山人则用干笔皴擦,露出的是既滋润明洁而又苍茫生辣的神韵。如此图淡墨干笔,钩皱擦染,笔力圆劲韧健,如绵裹裹铁;墨色明洁润泽,似水中浸玉。浓淡干湿,变化微妙;虚实刚柔,配合得体。正是山人萧条淡泊、孤傲落寞的内心境界的写照。

八大山人 山水

八大山人 山水


八大山人 彩笔山水图 水墨纸本

此图丘壑布置,远宗董源、倪瓒,近效董其昌,别开蹊径,在画面景物繁密的近中景留出一片空白,上绘一孤亭,令人产生空灵通透的感觉。山石树木皴笔、勒笔全出中锋,随后秃笔擦染,浓墨横皴,笔墨老辣纵横。此图为朱耷70岁后所作的大幅山水画。

八大山人 溪山幽居图 设色绢本 1692年作

八大山人 山 水 立轴

款识:八大山人写。印鉴:八大山人、可得神仙

此幅《山水图轴》为浅降山水,是八大十分珍稀的作品。此画构图新颖,一群山峰以纵向形式排列在画幅的左侧,重峦叠嶂,真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同时,两个小山坡从主峰峦中前后延伸出来,远山大多是晕染皴擦出来的,虚无缥缈,目的是突出近景与远景的主次关系。

此画的笔墨特点放任恣纵,苍劲圆秀,清逸横生,虽是巨幅山水,然不失浑朴酣畅、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取法黄公望、倪瓒、董其昌诸家,但却创出了自己的风格,画出的山水都具有一种枯寂、冷逸的特点。八大的一生都是如此,他所处的年代、他的思想让他只能在画中表现出来。

画中浅降设色,虽用淡淡的赭石和花青为这个江山上了颜色,但画中的景物仍是残山剩水、枯枝败叶,没有欣欣向荣的气象,依旧枯索、苍凉。

八大山人 寒山古树 立轴 1694年作

题识:盐醋食何堪,何堪人不食。是义往复之,麤餐迈同列。甲戌六月既望卿云庵画并题。八大山人。钤印:八大山人(屐形印)、蒍艾

王方宇“八大山人诗试解”:这幅山水,至少有两本,从照片上看,这两本的画法,书法,章法,除收藏印以外完全一样,难辨真伪。听说大风堂一本,现在巴黎,另一本前十数年在香港,现不知下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