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体裁
第一节 常体说明
一、五七言律诗
律诗者,调平仄,拘对偶,如法律之严也。一二句起联,又名发句;三四句名颔联;五六句名颈联;七八句名落句、结句。语其体,则一篇之中,抒情写景,或因情而寓景,或触景以发情。大抵以格调为主,意兴为经,词句为纬;以浑厚为上,雅淡次之,秾艳又次之。要声响雄浑铿锵,伟健高远,沉静细嫩。若语其难易,则对句易工,结句难工,发句尤难工。七言视五言为难;五言不可加,七言不可减,为倍难。句要藏字,字要藏意,如连珠不断方妙。
二、五言古诗
五言古诗,不拘平仄,不定对偶。或随赋比兴起,须要寓意深远,托辞温厚,反复优游,雍容不迫。或感古怀今,或怀伤己,或潇洒闲适。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怀感慨之微意,悲慨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之微意也。
三、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其平仄对偶,亦不甚拘。但要铺叙,有开合,有风度,迢递险怪,雄峻铿锵,岂庸俗软腐。须是波澜开合,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又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备此法者,惟李杜也。开合灿然,音韵铿然,法度森然,学问充然,议论超然。
四、排律
排律者,唐兴始有此体,用此律试士。其对偶平仄与律诗同,其起止照应与长篇古风同。于八句律诗之外,任意铺排,联句多寡不拘,不以锻炼为工,而以布置有序、首尾通贯为尚。
五、古风
古风者,稍异古诗,亦可用长短句也。不同排律拘平仄,律诗定对偶。用韵或长篇到期底一韵,或数句一换。但要句法苍老,意格高古,不落时径。此律诗熟后,学问广博,情思超迈,方可为之。
六、绝句
绝句者,截律诗半首而为诗也。凡后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前四句也;前两句对者,是截律诗后四句也;全篇对者,是截律诗中四句也;全不对者,是截律诗首尾四句也。虽正变不齐,而首尾布置,亦由四句为起承转合,故唐人绝句皆称律诗。其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绝句而意不绝。大抵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一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该。然起承二句为难,法不过要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妙。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也。
七、乐府
古乐府音调有法,声词有律,以质古简奥、气格苍峻而声韵铿然。然即事命题,名实多种,曰歌曰行,曰吟曰辞,曰曲曰篇,曰咏曰谣,曰叹曰哀,曰怨曰别,皆乐府之流派,乃诗之变体也,而总谓之乐府。
第二节 杂体说明
一、六言诗
六言者,以二、四、六字定平仄。其句以二字一转,或四字一换、六字一事者,但不能以二字五字为一事一转者。然要字字着实,声调锵铿。或对或散,惟可不以间散字成句也。亦诗人赋咏之余法耳。
二、杂言诗
五七言律诗、排律、绝句之外,复有五言七言、或二句、或促句三体也。
三、促句诗
此体每三句一换韵,或平或仄,皆可不拘。
四、杂言诗
其诗体有七、五言韵间者,有三、五、七言各两句者,有一、三、五、七、九言各两句,有一字至七字、八字、九字、十字者。
五、拗体诗
律诗平仄不差,则不失粘。一失粘则为拗体,或句拗、字拗,亦为拗体。
六、蜂腰诗
凡律诗颔联不对,却以二句叙一事,而意与首两句相贯,至颈联方对者,谓之蜂腰体,言已断而复续也。
七、断弦诗
谓语似断弦,而意接气存,言虽不接,而脉亦相承,如藕断丝连也。
八、隔句诗
如绝句以第三句对首句、四句对二句也。
九、偷春诗
凡起联上对而次联不对者,谓之偷春体,言如梅共偷春色而先开也。
十、回文诗
回文诗者,回环往复,皆可成诗,始于窦滔妻苏蕙之《回文诗》。苏氏回文,八百一十二字,纵横读之,得其三、四、五、六、七言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有反复无穷之妙。今之作回文,止顺读倒读直可谓之回文耳。
十一、仄起平起诗
谓每句第一字俱用仄声,或第一字俱平。
十二、叠字诗
凡诗四句、八句、十句,或以六句用叠字,或以四句用叠字,或全叠字。用要自然,其叠字不可单、不可换方妙,不然成俚语耳。
十三、首尾吟诗
首尾吟者,一句首尾皆用之也。
十四、平头诗
句句第一字皆用,而句句意不可同也。
十五、全仄全平诗
或五言七言诗,字字俱用仄者,谓仄声体。字字要平声者,谓平声体。此体格句法自然者则妙,勉强为之,则生涩可厌。
十六、四声诗
如八句诗,二、四、六字眼俱用平声者,为平声体。
如八句,一句二、四、六字用平声字,二句二、四、六字为上声,三句平、四句又上;五句平、六句又上;七句平、八句又上,只是平一句、上一句,此为平上声体。
又八句,一句二、四、六字平声,二句二、四、六字去声,只是平声字眼一句,去声字眼一句,为平去声体。
又八句,一句平声,二句入声,至八句,为平入声体。
大抵平声体,八句二、四、六字俱用平声,上、去、入三声者,皆隔一句用平也。
十七、双声叠韵诗
双声者,同音而不同韵;叠韵者,同音又同韵也。要以意圆不碍声吻,故为此格。
十八、杂韵诗
按诗家用韵有数端:一曰葫芦韵,先二韵后四韵是也;二曰辘轳韵,双出双入,每隔二句用韵是也;三曰进退韵,一进一退,隔一句用韵是也;四曰颠倒韵,四句用同两字为韵,略如“反复诗”者是也;五曰平仄两韵,句中平仄字各协韵者是也。
十九、杂数诗
按诗以数为题者,如四时、四气、四色、五忆、六忆、六甲、六府、八音、十索、十离、十二属、百年是也。有以数为诗者,如数名自一至十是也。
二十、杂名诗
按诗有用建除十字出为诗者,有用星宿意串为诗者,有用州、县、道、里名串为诗者,有用古人名串为诗者,有用宫殿屋室串为诗者,有用船车串为诗者,有用药、草、树、鸟、兽、卦、兆、相名串为诗者。然诗体多端,在初学要知,如贯通后,任意为之,皆可入格。
第三节 杂体诗举例
一、六言诗体
送万臣
把酒晋君听琴,谁堪岁暮离心。
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
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
望尽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溪山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曲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来去,江潭芳草萋萋。
归山作
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古道无人独还。
又一首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鸟啼山客独眠。
促句诗体
江南秋色摧烦暑,
夜来一枕芭蕉雨,
家在江头白鸥浦。
一生未归鬓如织,
伤心日暮枫叶赤,
偶然得句应题壁。
二、杂言诗体
(一)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
叶落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想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二)一三五七九言
游
愁。
赤县远,
丹思抽。
鹫岭寒风騪,
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
不觉季颓秋更秋。
已毕耆山本愿诚难在,
终望持经振锡往扬州。
(二)一至七字
咏酒
酒,
酒,
酌来,
饮取。
君莫诉,
时难久。
偏乐少年,
能娱老叟。
对月不可无,
看花必须有。
于髡一醉一石,
刘伶解酲五斗。
临行强战三五场,
酩酊更能相忆否?
(三)一字至九字
联句
东,
西。
步月,
寻溪。
鸟已宿,
猿又啼。
狂流碍石,
迸笋穿磎。
望望人烟远,
行行罗径迷。
探题只应尽墨,
持赠更欲封泥。
松下流时何岁月,
云中幽处屡攀跻。
乘兴不知山路远近,
情缘莫问日过高低。
静听足下潺潺足端濑,
厌闻城中喧喧多鼓声。
(四)一字至十字
咏竹
竹,
竹。
森寒,
洁绿。
湘江头,
渭水曲。
帷幔翠锦,
戈矛苍玉。
心虚异众草,
节劲踰凡木。
化龙枝入仙陂,
呼凤律鸣空谷。
月娥巾帔静冉冉,
风女笙竽清簌簌。
林间饮酒松影摇尊,
石上围棋轻阴覆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芗兰,
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
若论檀栾之操无敌于君,
欲图潇洒之姿莫贤于仆。
(五)回文诗体
龟山回文
潮回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青。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题织锦图回文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三、仄起诗体
题郑处士隐居
不信最清旷,及来愁已空。
数点石泉雨,一淝霜叶风。
业在有山处,道成无辜中。
酌尽一杯酒,老夫颜亦红。
四、叠字诗体
贡院垂成双莲呈瑞,因成鄙语勉语士子
大厦垂垂就,佳莲得得开。
双双戴千佛,两两应三台。
欢意重重合,香风比比来。
人人宜自勉,济济作廷魁。
五、句句用字诗体
春日
春还春即美,春风春日过。
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
处处春芳动,日日春情变。
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
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
春愁春自结,春结谁能伸。
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
春时人何在,空爽上春期。
独念春花落,还是惜春时。
六、全仄体诗
月出断岸日,影照别舫背。
且独与妇饮,颇胜俗客对。
月渐上我席,晻色亦稍退。
岂必在秉烛,此景亦可爱。
七、四声诗体
(一)五平诗
幽栖眠疏窗,豪居凭高楼。
浮沤惊跳丸,寒声思重裘。
床前垂文竿,巢边登轻舟。
虽无东皋田,还生渔父忧。
(二)平上声诗
孱云愁天低,久雨倚冷槛。
丝禽藏荷香,锦鲤绕岛影。
心将时人乖,道与隐者静。
桐阴无深泉,所以有短绠。
(三)平去声诗
银蟾俱沉光,昼夜恨暗渡。
何当乘云螭,面见上帝愬。
帝言阴灵欺,诏用利剑付。
回车诛群奸,自散万籁怒。
(四)平入声诗
荒檐仍空阶,十日滴不歇。
青莎看成狂,白菊即欲没。
吴王荒金尊,越妾挟玉瑟。
当时虽愁霖,亦若惜落日。
八、叠韵诗体
穿烟泉潺湲,(一先)
触竹犊觳觳。(一屋)
荒篁香墙匡,(七阳)
熟鹿伏屋曲。(一屋)
九、平仄两韵体
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
鸥鹭不嫌斜雨岸,波涛欺得送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
(此诗“畔”“岸”“看”“算”相协;“天”“船”“眠”“边”相协。)